摘要:费勇从《了凡四训》提炼“三改心法”——事上改(立刻行动)、理上改(认知升级)、心上改(源头校准)。更用亲身经历证明:当我们把“试试看”当信仰,人生会主动为我们让路。
导读
立flag必倒、遇难就退缩,你是否被“这件事太难了”的惯性思维锁死在困局里?
改命第一步:消灭“很难”口头禅。
费勇从《了凡四训》提炼“三改心法”——事上改(立刻行动)、理上改(认知升级)、心上改(源头校准)。更用亲身经历证明:当我们把“试试看”当信仰,人生会主动为我们让路。
改变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也许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做到“逆天改命”。
本文来自「此念」和费勇的直播连麦,在直播中, 费勇老师详细阐述了,人如何才能改变命运,让自己过得更好?
——cinian——
费勇
著名文化学者、作家、教授
著有百万畅销书《了凡四训》(译注)
《不焦虑的活法--金刚经修心课》。
另著有《了凡四训详解》《知行合一:费勇讲王阳明心学》《心的解惑》等畅销书。
《费勇的佛学修心课》《费勇讲金刚经》等线上课于喜马拉雅、B站等平台全网播放量逾8000万。全网覆盖6000万修心课会员。
01
人可以同时追求智慧和财富吗?
▲ 沈周《山水画册》
毛诗篇:费勇老师,您当初为什么想写《了凡四训详解》这本书?
费勇:《了凡四训》融合了儒家、佛家和道家的思想,提炼出一套适合普通人实践的方法。它不仅教我们如何实现生活理想、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同时也鼓励我们成为富有的人。
这在中国思想史上非常独特。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通常都强调精神层面的提升,追求高尚品德,要克制欲望。
但《了凡四训》并没有把精神和物质对立起来,而是认为两者可以和谐统一,提出了“双求”的观点:人的完善不仅要向内追求智慧和德性,也要向外追求财富,实现所谓的“功名富贵”。这种理念在中西方传统文化中都很罕见。
更重要的是,《了凡四训》在强调追求财富的同时,提出了“以善为本”的理念,认为我们应该通过做一个善良的人,来实现对财富的追求。
改革开放后的二三十年里,中国的商业氛围基本上是“拜金主义”,大家都想着赚钱,甚至觉得赚钱要靠一些不太合规的手段。几乎没人会想到,可以通过遵守道德规范、甚至靠善良去赚钱。
所以我认为,《了凡四训》对中国正在成长的商业环境很有帮助,甚至有可能推动一种新的商业伦理的建立,这也是我当时翻译这本书的重要原因之一。
《了凡四训》译注卖出了上百万册,在当今中国的图书市场,这样的成绩非常罕见,已经成为一个现象级作品。这也说明,中国社会的心态正在发生重大转变。
毛诗篇:《了凡四训详解》的内容很具体,那我们该如何运用和践行它呢?
费勇: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调整思维方式;
二是改变生活习惯。
无论是调整思维还是改变习惯,都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比如,我们可以先从自己的口头禅开始改变。如果总是挂在嘴边说“很难”,其实会无形中限制了自己的成长。
我们可以试着换一种思考方式,不要总说“很难”,而是多鼓励自己:“我可以试试看,尝试一下也没什么大不了。”
总把“很难”挂在嘴边,生活自然会变得越来越难;但如果常说“试试看”,人生的路可能会越走越宽。
如何将【了凡四训】书中的智慧转化为我们每个人生活中都能实践的行动指南?
欢迎大家来参与费勇老师的【了凡四训】共读营,通过33天的共读,去除习性的遮蔽,让我们的人生之路越走越宽。
02
如何做才能改变命运,
让自己过得更好?
▲ 清《董诰画清音荟景》
毛诗篇:费老师,您怎么看“命运”这个话题?
费勇:王阳明说过一句话:“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很多事情,只要我们立下志向,有足够坚定的决心,就没有做不成的事。
《了凡四训》的观点是:对于那些无法改变的事情,再怎么努力也徒劳,不如放下,不要执着,而把所有精力都用在能改变的事情上。
《了凡四训》开篇讲了一个故事,主人公的命运被算得非常准,他一度以为自己的人生剧本已经注定。后来遇到云谷禅师,禅师根据“业力”理论,认为人是可以改变的。通过重新组合因缘,创造新的因,就能收获新的果,从而改写人生剧本。
毛诗篇:其实每个人的命运都是可以改变的,因为每一个当下我们都能做出新的选择,这些选择可能会改变我们的人生轨迹。我们一直在不断书写自己的人生剧本。
费勇:对。每个人都是带着“业力”来到这个世界,但我们常常误以为那是宿命,其实,“业力”是自己造成的,看起来像是既定的东西。
比如我出生在浙江的家庭,这是投胎的结果,无法改变。但从我出生,尤其是有了自我意识之后,我其实反过来影响环境。家庭环境等因素,其实每时每刻都可以被改变。
去年我和剑桥大学的戴川博士交流时,他非常推崇《了凡四训》。他认为在中国儒家经典中,逻辑性这么强的书其实不多。孟子当然算一本,但《论语》就不是,很多西方学者觉得《论语》不像哲学,更像语录,因为它没有严密的体系,内容比较发散。而《了凡四训》对西方人来说很容易接受,因为它有清晰的逻辑结构。
《了凡四训》还讲到如何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提出了“三心”:羞耻心、敬畏心、勇猛心。
羞耻心其实就是一种廉耻感。面对那些优秀的人,我们要明白,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普通人。要相信,别人能做到的事情,我们也可以做到。甚至有些人条件比我们还差,也一样做到了,所以这种羞耻心非常重要。
关于如何改掉不良习惯,作者提出了“三改”:事上改、理上改、心上改。
“事上改”就是直接在行动上做出改变。比如我觉得晚睡不好,或者杀生不好,那我就立刻决定不再做这些事,比如晚上十点准时睡觉,无论早上遇到什么事,都要坚持早起,这就是“事上改”。
有一件我认为非常重要但并不紧急的事,原本总想着可以再拖一拖。可有一天,我突然下决心,无论发生什么,都要先把这件事做好。后来我真的坚持了整整两年。我现在的状态,很大程度上都和那次改变有关。
其实,所谓改变命运、让自己过得更好,有时候并不需要什么大道理,只要我们下定决心去做对自己真正重要的事,并且坚持下去,最后会发现,整个世界其实还是属于我们的。
原本我以为,如果因为做这件事请假,天就会塌下来,结果什么都没有发生。我们常常以为自己“缺席”了,世界就会出大问题,但其实并不是这样。
我并不是随着世界转,也不是被领导、单位牵着走,而是跟着自己的节奏在生活。
我很认同美国一位管理学家的观点:我们一定要学会把重要的事情放在优先位置,而不是只顾着处理紧急的事情。很多人之所以过得很累,就是因为总是优先处理那些紧急但未必重要的事,结果变得疲于奔命。如果我们能先做对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生活会完全不同。
03
为什么我们会误认为“好人没好报”?
▲ 沈周《溪山草阁图册》
毛诗篇:很多人常说自己对别人很好,做了不少好事,却觉得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因此感到很委屈。大家对于“善”和“做好事”的理解,是否真的存在一些误区?
费勇:《了凡四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地方,就是对“善良”进行了深入的辨析。我们平时总说“要善良,做好事”,但很少有人真正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善良?
《了凡四训》正好回应了我们常有的疑问:为什么好人没好报?为什么善良的人反而容易被欺负?
它的回答既简单又深刻:大多数人以为的善良,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善良,那只是我们自以为的善良。
比如我们常说“好人没好报”,但仔细想想,我们所谓的“好人”,往往只是因为他对我们好、和我们关系近,所以我们觉得他是好人。但如果换成张三,他对张三不好,张三可能就觉得这个人是坏人。
现实生活中,善与恶其实很复杂,远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在《了凡四训》中,作者分析了八种情况,深入探讨了什么是真正的善良,其中有一点对中国人尤其有启发。
很多人把软弱的“老好人”当成善良。但书中第一篇就指出,老好人并不是善良,而是没有原则。
书里还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位老先生曾任宰相,退休后回到家乡。当地有个小混混把他们家的门砸坏了。这位老先生觉得算了,没必要报警,也不想计较,就自己把门修好了。
结果,两年后,这个小伙子犯下了更严重的罪行,几乎要被判死刑。那位老人后来非常后悔,他说,如果当初自己有法律意识,按照孔夫子“以直报怨”的原则,别人侵犯了我的合法权益,把我家的门砸坏了,我就应该去报官,让他受到应有的惩罚。这样的话,事情也许就不会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
当时小伙子只是砸坏了一扇门,如果能及时让他受到应有的惩罚,比如在监狱里待上一周,或许他这一生都不会再走上犯罪的道路。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表面上我们做了一件“善事”,实际上却可能变成了坏事。
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没有原则,只做了“老好人”。
我们以为的善良,未必是真正的善良。很多人对善恶的判断,其实只是凭自己的主观想法。
比如春秋战国时期,鲁国打仗时,很多妇女被其他国家抢走或拐卖。鲁国国君号召大家想办法把她们赎回来,并承诺政府会给予奖励,不会让大家白花钱。
孔子的学生子贡,是当时最富有的人之一,他很快就把几位妇女赎回来了。鲁国国君要奖励他时,他坚决推辞,因为觉得自己有钱,不需要这份奖励。
一般人会觉得这是做好事,值得表扬,认为子贡很有觉悟。但孔子却严厉批评了他,认为子贡的做法不对。因为像子贡这样的人不要奖励,其他人也会不好意思接受,久而久之,大家救人的积极性反而会被打击,影响了更多人的善举。
袁了凡分析说,表面上的善,其实是一种“伪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想让别人夸自己好,或者树立道德标杆。
这样的例子放在现代社会,同样值得我们深思。
《了凡四训》的观点是,善良往往是孤独的。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是乌合之众,随波逐流。所以当遇到与众不同的人时,要学会包容,因为善良的人在别人眼中常常就是“异类”。
那么,当我们遭遇不公平的事时,该如何应对呢?
孔子说“以直报怨”。当别人伤害我们、用不正当的方式对待我们时,我们既不会以暴制暴,也不会用恶劣手段报复,而是通过正当途径解决问题。
比如,现代人可以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勇敢捍卫自身权利。当然,如果在某些情况下法律手段行不通,我也敬佩那些敢于采取激烈行动的人,毕竟人活于世,必须捍卫自己的尊严和合法权益,要有骨气。
以直报怨有两个前提。
第一,对方对我们的伤害本身是恶的,是对方的错误,我们并无过错,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反抗、要回应。
第二,虽然我们要回应和反击,但不能让反击影响到自己的心性。
如果只是小事,比如服务员不小心把汤洒在身上,这种事没必要计较,完全可以原谅。很多事情其实都能原谅,甚至都不知道该怪谁,总之不必太在意。
佛陀说,别人骂我,就像送我一份礼物,我若不接受,这份礼物仍会留在他那里。别人辱骂我,我不理会,那些话最终还是会落在他自己身上,与我无关。
但如果事情已上升到法律层面,对我们造成了严重伤害,那就要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比如打官司。不过,在维权或回应的过程中,我们不能让自己陷入其中,迷失方向,要学会跳脱出来,以超越事情本身的视角去看待。
《道德经》中老子所说的“以德报怨”,并非是别人对我不好,我反而要对他更好,就像有人打了我的左脸,我还要把右脸伸过去。而是当别人伤害我时,我能够跳出来,从更高的维度看待这件事。这里的“德”并非我们通常理解的品德或恩德,而是“道德”的“德”,代表着自然之道,是万物的本源。
也就是说,即便别人伤害了我,只要我能站在更高的角度,从本源层面去看待这份伤害,它就无法扰乱我的本性。用更高的视角去观察,伤害便无法真正影响到我。
所以,老子并不在意具体的回应方式,无论是还手还是打官司都可行。有智慧的人,关键在于能看清别人伤害你的本质。无论发生什么,都不要陷入纠缠。
人生短暂,我们并非为了敌人而活。我们活在这个世界,是为了寻找同伴,携手走过人生之路。不管是打官司还是用其他方式回应,我们都不能被对方牵着鼻子走。
来源:此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