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华:红山文化玉器代表型器分析(七)勾云形器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7 15:54 2

摘要:单勾型玉器线条简洁流畅,宛如灵动的曲线在玉石上蜿蜒游走;双勾型则在单勾型的基础上,增添了更多的对称与和谐之美,两件单勾型相互呼应,形成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

勾云形玉器作为红山文化玉器中的独特品类,一直以来都吸引着众多学者的目光。

其造型独特,种类丰富,主要以单勾型和由两件单勾型巧妙组合而成的双勾型为主。

单勾型玉器线条简洁流畅,宛如灵动的曲线在玉石上蜿蜒游走;双勾型则在单勾型的基础上,增添了更多的对称与和谐之美,两件单勾型相互呼应,形成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

除此之外,还有特异型和简化型。特异型勾云形玉器往往造型奇特,突破了常规的设计,可能蕴含着特殊的寓意或用途;简化型则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大致的轮廓,体现了一种简约而不简单的艺术风格。

然而,尽管我们对勾云形玉器的造型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但其原型和功能至今仍然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谜题。

关于勾云形玉器的原型,学者们各执一词,提出了多种不同的观点。

有部分学者认为其原型是鸟。从形态上看,勾云形玉器的某些线条和轮廓确实与鸟的形态有几分相似,鸟在古代文化中常常具有神秘的象征意义,代表着自由、灵动和吉祥。

也许在当时的人们心中,鸟是一种与神灵沟通的媒介,将玉器制作成鸟的形状,可能是为了借助鸟的力量来实现某种特殊的目的。

然而,更多的学者倾向于认为双勾型勾云形玉器是兽面。

兽面在古代文化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秘符号,具有辟邪、镇宅等作用。

兽面的形象通常威严、凶猛,能够给人带来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理震撼。

郭大顺老师对双勾型兽面说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他经过深入细致的研究后指出,这类玉器以卷勾为基本要素。

所谓双勾型兽面说中所认为的“双目”,实际上是中心卷勾与器体衔接而自然形成的形态,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眼睛。

长侧边的“牙齿”也不过是四边和中心卷勾的延伸而已。

而且,仔细观察会发现,器的两侧短边大多不对称,这种不对称性与传统意义上的兽面造型有着明显的差异。

郭老师的这一观点为我们重新审视勾云形玉器的原型提供了新的视角,促使我们更加深入地去探究其真正的起源。

苏秉琦先生则从文化传承和影响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他认为卷勾可能受到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勾连花卉(玫瑰)纹的影响。

在仰韶文化的彩陶中,勾连花卉(玫瑰)纹是一种非常典型的纹饰,其线条优美、富有韵律感。

苏先生将勾云形玉器称为“玉雕玫瑰”,这一称呼不仅形象地描绘了勾云形玉器与玫瑰纹之间的联系,更为破解勾云形玉器原型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切入点。

从文化传播和交流的角度来看,不同地区的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仰韶文化和红山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可能存在一定的交集,勾连花卉(玫瑰)纹的影响通过某种方式传播到红山文化地区,并在勾云形玉器的制作中得到体现,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除了原型的争论之外,勾云形玉器的功能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最初,人们根据其精美的造型和小巧的尺寸,将其定为佩饰。

佩饰在古代社会中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常常与佩戴者的身份、地位和财富相关联。

然而,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勾云形玉器的功能可能并非如此简单。

从出土状态来看,勾云形玉器大多为竖置,而非作为佩饰通常采用的横置方式,并且多反面朝上。

这种特殊的放置方式暗示着其背后可能隐藏着某种特殊的意义。

出土位置也为我们了解其功能提供了重要线索。

勾云形玉器多出土于墓主胸部右侧,在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27号墓中,最大的那件勾云形玉器更是竖置于墓主头部左侧。

这些位置都与史前文化中斧钺的出土位置大致相同。

斧钺在史前文化中是一种重要的权力象征物,通常与军事、政治权力相关联。

由此,学者们推测勾云形玉器可能与权杖一类器物有关。

在神权至上的红山文化中,权杖具有特殊的地位,它是神权的象征物。

拥有权杖就意味着拥有了与神灵沟通的权力,能够代表神灵行使统治和管理的职责。

无怪乎饶宗颐先生将勾云形玉器尊誉为红山文化玉器中的“第一重器”。

来源:玉见沈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