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彭老总与毛主席见面,彭老总苦涩道:我无事不登三宝殿!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7-27 07:10 2

摘要:1965年9月的一天,北京清晨,天刚蒙蒙亮,城市反倒还没睡醒。车窗外雾气还没褪去,隔着些远,已见高处一缕阳光,很亮,却不刺眼。彭德怀坐在车里,心头泛着一阵暖意,带点奇怪的激动,还有说不清的紧张。今日他要去见那个久未谋面的老友,去颐年堂。路上不由自主反复揣度,已

1965年9月的一天,北京清晨,天刚蒙蒙亮,城市反倒还没睡醒。车窗外雾气还没褪去,隔着些远,已见高处一缕阳光,很亮,却不刺眼。彭德怀坐在车里,心头泛着一阵暖意,带点奇怪的激动,还有说不清的紧张。今日他要去见那个久未谋面的老友,去颐年堂。路上不由自主反复揣度,已这么多年了,这次会是什么样?

他原以为到得早,却没想到推门一看,院里已立着那个熟悉的身影。毛主席早早便到了。他还是一贯的气派,身板笔直,眼神澄澈。两人几年仿佛一朝相见,眼眶酸了一下。毛主席主动走近,一把握住彭德怀的双手,“彭老总,你老喽!”语气里,分明是打趣,也是唏嘘。他们之间的空隙,经年累月,早已不是一句能道明。彭德怀低着头默不作声,片刻后抬头,脸上的褶子蜷在一起,声音压得很低,“毛主席,我是无事不登三宝殿。”话出了口,却仿佛又咽了回去。气氛有点微妙。难道多年的纠葛真能就这几句冰释?其实大部分事情,他俩心里都明明白白。

彭德怀出身在湖南湘潭,那里自古人杰地灵,也乱。小的时候身边乱糟糟,强者为王。他的脾气火爆,打小看不惯权贵欺负人。他敢跟人争理,却不是哪种只会发脾气的人。家里很穷,没什么文墨熏陶,全靠自己咬着牙往前闯。1916年他进了湘军,这条路,说是谋生才更坦白。可就这样,一步步,他进了军官讲武堂,还真学到了点东西。

到了北伐的时候,他已经当营长。说是志在国家统一,可实际,多少人是逼着上战场谋份差事,只有极少数确实想着家国天下。那个年代,谁都怕落了队,有个身份才是真的。北伐时彭德怀憋着一股劲,见不得软弱,跟身边人大不一样。有时候反倒让人摸不透,这人火气大,但主意也正。他可能是天生的兵,天生是将。

可天有不测,北伐刚有点希望,蒋介石“变天”了。那场“四一二”,不少人当时都懵了。以前的同志成了敌人,谁跟谁也说不清。彭德怀那一刻据说气得拍桌,天理到底在哪儿?脱下旧袍套上新衣,1928年就义无反顾入了共产党。他不是那种爱合群的人,也不是心口如一。和黄公略一起发动平江起义,成立红五军,每一步都踩着雷区。别人避险他偏要往前冲,这在湖南人里也算不多见。井冈山会师的时候,不止毛主席刮目相看,队伍里很多老人都觉得,这人硬朗。

长沙那一仗,难啃。红军不怕硬仗,可难是难在筹粮筹枪。三天打四仗,他带着部队一路追着敌人。人少却宁死不退,这在老湘潭人看来,反而很正常。不就是命要硬一点?长沙解放的那天,城里夹道欢迎,骂声、喊声、笑声和泪声混成一团。红军进城,俨然是大喜事,那会的百姓饿极了,只希望谁当家能给口饭吃。新兵呼啦啦来了一串,枪支银元都到手了。毛主席据说私底下点评,“这回彭德怀,真没白给”。

后来的围剿斗争,胜多败少。彭德怀是副总指挥,常和毛主席、朱老总一起熬夜商量对策。一次负隅顽抗,在山里面被困数日,连粮都快断光了。他仍是一把大刀带头冲锋的主儿,队伍气没散,才算是挺过来了。后来毛主席的地位一度吃了亏,彭还是该做什么就做什么,没人能说他不忠实。但说来也怪,紧要关头,他不是那种顾全大局的人,想法有时非常个人。偏偏这么个人的性格,在战场上也能有奇效?

长征路上没什么可说,苦一点,但队伍就是能走下去。红军成了“播种机”,到处安营一茬就有一茬人跟着走。情绪不好控制,谁也没那么大信心,就是独自摸着走罢了。到了吴起镇遭国民党三路包围,那才真叫命悬一线。说是彭德怀灵机一动,提出效仿旧日山地反围剿打法。其实未必,更多可能是走投无路下的互相搀扶。毛主席拿着地图看很久,决定放手一搏。最后也是彭自告奋勇,引诱敌军进埋伏圈。赢了仗,确实赢得漂亮,武器、物资都补上了。可旁边的红军小队未必都觉得光鲜。人心易散,这时候个人英雄主义未必是好事?

毛主席那首“唯我彭大将军”,彭德怀改成“唯我英勇红军”,倒不是客套,是他在战场上见多了人命如草。此后跟毛的情谊越来越深,同甘共苦。倘若没有后来的矛盾,这种革命友情,按道理本来不会出大错。可世事难料,再好也有打破的一天。

抗日战争到了解放战争,他都在前线。平型关、百团大战,出他的主意,打得日军束手就擒。用分兵养兵战术,组织生产自给,不光为了自己的部队,也是为华北百姓。日军被饿坏了,反倒主动投降,有的干脆往中国人田里混饭。这事要说奇怪,也不算奇怪。人总是在极端情况下做出非人的选择。彭用策略替百姓争了口气,没人会说不是正途。可实际上,那些年百姓还是穷得很。全员总动员生产自救,哪有那么容易。多少血汗,靠一个“自给自足”就能缓过来吗?有点美化过头了。

解放战争时期,陕甘地区彭又是主心骨。毛主席让他打“蘑菇战术”,一拖再拖,胡宗南20万精兵结果没什么像样战绩。彭德怀拿出百折不挠的脾气,说干就干。不见得没有疑虑,毕竟兵力悬殊可不是嘴上说说。

新中国成立,彭德怀终于成了国家名将。朝鲜战争美军来袭,这事儿外界看都觉不可理喻。真的有取胜的把握?其实当年彭自己都未必很有信心,形势比人强。上级交待的任务,哪能推?他带着志愿军越过鸭绿江,半个月连战连捷。美国人始料未及,撤了又打,最后不得不坐到谈判桌上。中国军队当时装备差,靠的多半是士气和彭的兵法。后人说是“打赢了世界第一强国”。其实大量资料显示,美国并未真正全力以赴。不过国际影响确实大,压力转化给了东亚局势多年。彭德怀的声誉就此推到顶点,不是没理由的。但全靠个人意志就能逆转战争?太强调个人,有偏差。

建国之后,说是全心搞工业,实际局势并不松动。外有敌,内有裂缝。彭德怀素来心直,庐山会议时写了万言书直陈时弊。他批评决策,指责失误,这招放在革命时期叫刚正,在官场,就变成了离经叛道。下场是被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调离要职。毛主席其实也不想真压他,那信看了,酸涩得很。公开场合依旧维护,私下却也说“性格太直”。二人之间的隔阂,外人难以全部看懂。

彭德怀的软肋,或许正是他的刚烈。数年孤寂,拒绝与毛主席深谈,没有主动和解。消息传来,要调他去大三线,发展工业。毛主席主动示好,三番两次。彭得了机会,这才同意见面。其实他内心早明白毛的宽厚,无非拉不下脸。真的就那么难走近?有时候友谊比战场更难捱。

见面那天,毛先是开玩笑,“你老喽。”气氛松了。彭德怀开口:“我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其实心中百转千回,说出来的远不及所思。邓小平、刘少奇随后也到齐了,才正式谈调往西南之事。彭其实想回农田,不爱工业。党说哪里需要就去哪里,他抿了抿嘴,只能答应。这种心口不一,他这一生也不只这一次。

毛主席宽慰道:“该干什么干什么,错了还能改。”头一次,彭德怀心头柔软下来。两人过往的嫌隙被时间抹平,彼此看得清楚。临别时,他眼眶又湿了。自此,彭德怀投身大三线,埋头苦干。有人说他心灰意冷,也有人觉得他甘心一线,这其实没一锤定音。彭德怀毕竟是彭德怀,直率里带着棱角,又实又虚。

他这一生,硬是走混了现实和理想,没完全融成一个样子;火爆与沉着,时而并行。有功也有错,有刚强有柔情。

很多事情都未必完全有答案。彭德怀选择独行,但也曾后悔不已。毛主席宽容宽厚,偶尔又铁面无私。斗争与和解,他们自己恐怕最后都分不出。有些分歧,无人能解。

时代潮流总是推进着个人向前,而个人又成为了时代的节点,该成就的成就,该承担的承担。留下的,只有纷纷扰扰间的那一点光。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