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谢猛的相机里,藏着大鲍岛历史文化休闲街区最鲜活的成长轨迹。2016年深秋,当他攥着辞职信走出五星级酒店旋转门时,定然想不到9年后,自己的岚曦照相馆会成为这片老街区的“时光锚点”,更未曾预料到,创业路上会有市北区创业陪跑专员这样温暖的同行者。
谢猛的相机里,藏着大鲍岛历史文化休闲街区最鲜活的成长轨迹。2016年深秋,当他攥着辞职信走出五星级酒店旋转门时,定然想不到9年后,自己的岚曦照相馆会成为这片老街区的“时光锚点”,更未曾预料到,创业路上会有市北区创业陪跑专员这样温暖的同行者。
岚曦照相馆主理人谢猛。
从小区门头房里60平方米的初创工作室,到如今高密路38号整座里院的旗舰店,这家国风摄影机构扎根、抽枝、开花的9年,恰与老街区从沉寂到喧嚣的蜕变,谱写出一曲同频共振的交响曲。
岚曦照相馆景致。
推开高密路38号那扇斑驳的木门,中式古典风便裹挟着时光的气息扑面而来。15间相连的老屋里,丝绸长衫与刺绣旗袍在衣架上静静舒展,岚曦照相馆主理人谢猛正踩着木楼梯的吱呀声,为即将开始的拍摄细细调试灯光。
这位被圈内人亲昵称作“奥斯卡”的85后,9年前还在五星级酒店的流光溢彩中迎来送往。2016年孙俪邓超的工笔画全家福刷屏网络时,照片里那些熨帖的长衫马褂,突然像一把钥匙撞开了他尘封的记忆。
当年秋末,他递上辞职信,在小区门头房里支起了青岛第一家专攻国风摄影的小工作室。2021年,正当谢猛筹备分店时,房东的拆迁通知如惊雷般砸来。“上午刚签完租房合同付了定金,下午就收到了拆迁消息。”他笑着回忆那段波折,“既然选择创业,就得扛住风浪。”就在他焦头烂额寻找新址之际,市北区人社局工作人员在走访中得知了他的困境,迅速行动,将谢猛列为重点帮扶对象,积极组织他和其他有场地需求的创业青年,深入大鲍岛区域新修缮的里院等新兴创业载体考察,并详细介绍区域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为他寻找更契合国风摄影文化定位的发展空间提供了专业指导和关键信息。
岚曦照相馆所在的里院。
“一天跑遍二十多个院子,脚底板都磨出了茧子。”谢猛的眼神亮了起来,“推开这扇门的瞬间,阳光从天井斜斜切进来,在青砖地上洇出金色的光斑,这不就是天赐的摄影棚吗?”冬至那天拿到钥匙时,他特意带着相机,将里院初愈的模样永远定格在胶片里。
租房合约一签,谢猛立刻召集专业设计团队动工。“老房子的改造要求和新房不同,每处细节都得精细调校。”他打趣道,“整整三个月,我每天清晨五点半就裹着羽绒服往工地赶,和工人们从早待到晚。那时候周边餐饮远不如现在丰盛,秦晋刀削面和苟不理包子成了我的三餐标配。”功夫不负有心人,2022年春节前夕,岚曦照相馆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顺利开张。
开业初期,客流是最大的挑战。市北区再次伸出援手,主动对接资源,不仅联系了多家主流媒体对岚曦照相馆进行深度采访报道,还搭建起“里院创业孵化中心”等平台矩阵,大力推广其独特的国风摄影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让这家藏在深闺的宝藏摄影馆迅速被更多市民和游客知晓。
——让老房子长出新故事——
年后,莱西来的一家三口就循着口碑找到了这里。父母亲坐着轮椅,只为和远赴他乡的游子拍张全家福。谢猛举着相机一路跟拍,镜头里青砖灰瓦作底色,百年老院的梁柱成了天然画框。“拍完照他们直奔广兴里,说要把老城的烟火气统统装进相册。”
“刚搬来大鲍岛时,心里确实打鼓。”谢猛坦言,“那会儿整条街就我们一家门店,别说客人,连过路的行人都寥寥无几,生意全靠老顾客和线上订单撑着。”转机出现在半年后。在市北区持续的品牌推广助力以及大鲍岛街区整体招商运营的推进下,街区人气逐渐升温,推门咨询、预约拍摄的客人也明显多了起来。“线下订单的妙处就在体验感,在这里能触摸到时光的温度,看清每道光影的轨迹,回头客自然越来越多。”如今,在他的巧思策划下,岚曦照相馆已从最初的工笔画风、油画风,衍生出一百多种摄影风格。
岚曦照相馆内景。
15间老屋已完成新中式改造,一楼茶室兼作化妆间,二楼回廊化作民国风布景。但谢猛总觉得不够,“里院本身就是最好的道具”。在他的精心打理下,曾经的天井早已成了理想中的模样,绿植铺陈四季花开,国风道具在角落错落成诗,斑驳墙面保留着时光的痕迹。“连墙角的青苔都得好好养着,那是老青岛的皮肤啊。”这个有洁癖的处女座,对道具摆件的挑剔近乎苛刻:中式茶几上的青瓷瓶必须是景德镇老物件,旗袍纽扣定要用盘扣而非拉链,“连灯光色温都得调成老照片的暖黄色调”。这里是岚曦的旗舰店,“不是简单复制门店,而是让摄影真正扎根在老房子的肌理里”。
岚曦照相馆内景。
“现在的大鲍岛业态齐全,人气鼎盛,地铁通了,停车场也建起来了,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聊起街区的今昔,谢猛的语气里满是感慨,这其中,离不开市北区一直以来对创业者的关心和支持。他们不仅仅是雪中送炭,更是锦上添花。建设大鲍岛创业赋能中心,在社保卡主题邮局搭建创业陪跑加油站,从政策咨询、申请指导,到帮助我们对接市场资源、举办创业成果展示活动,他们总能及时送来最需要的帮扶,让我们这些扎根老城的创业者心里特别踏实,更有底气去创新、去发展。”
——用光影缝合过去与未来——
谢猛的手机里存着几百段拍摄花絮。视频里他操着地道青岛话指挥:“大姨,笑出皱纹才好看!”“大叔别绷着,当年追大姨的劲儿拿出来!”这些传到短视频平台的片段,意外带火了里院的拍摄预约。有年轻人来拍国风婚纱照,特意要求在楼梯转角复刻父母当年的合影;也有老青岛揣着泛黄旧照,要在同一个天井里打捞流逝的岁月。
工作中的谢猛。
“里院不该只是背景板。”谢猛最近总在琢磨新计划,要在院子里办场旗袍秀,让盘扣与砖雕对话;要拍组“里院众生相”,记录老街坊的日常;还要用延时摄影,把四季光影的流转装进相册。他甚至想把员工宿舍搬到老城区,“住在这里才能摸清里院的脾气,比如雨天天井会积多少水,黄昏的光线从哪个角度射进来最温柔。”
“这不仅是对谢猛这样用心经营、传承文化的优秀创业者的肯定与鼓励,吸纳更多优秀创业者扎根市北,更是通过这种形式,将国风摄影的文化魅力推介给更多创新创业人才,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创业者中焕发新光彩。”市北区人社局负责人表示。这份特别的“礼遇”,让谢猛看到了市北区推广本土文化、支持特色创业的诚意。
谢猛的相机里,依然藏着大鲍岛最鲜活的成长轨迹。就像9年前那个攥着辞职信的年轻人不会想到,自己会成为老城新生的见证者,用光影为时光打结,让每个按下快门的瞬间,都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绳结。
(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姮 通讯员 荆李斐)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