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在,根就在——文旅融合发展让地戏传承人吃下“定心丸”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7 15:24 2

摘要:地戏,不是寻常戏。六百年前,明朝“调北征南”,军民自江南跋涉至黔中。军士戍边屯田,将故土的傩仪、武舞与祭祀融合,创出地戏。

鼓声一响,面具覆脸,郑汝红就舞了起来。

在戏里,他是陆文龙,是岳飞,更是六百年来未曾断代的屯堡魂。戏台下,国内外游客纷纷喝彩。

曾几何时,郑汝红也心焦。

身为明代屯军的第16代后人、安顺市平坝区天龙屯堡地戏传承人,郑汝红与地戏已有30多年“交情”。

“老师傅一个个离世,年轻人又不愿学,这老祖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总不能这么丢了吧!”他曾彻夜难眠。

郑汝红(左三)参与第九届安顺旅游发展大会演出。(图/受访者供图)

地戏,不是寻常戏。六百年前,明朝“调北征南”,军民自江南跋涉至黔中。军士戍边屯田,将故土的傩仪、武舞与祭祀融合,创出地戏。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地戏,屯堡人就会丧失极为鲜明的特征。”郑汝红说,地戏里有屯堡人居安思危、忠勇爱国、孝悌仁义的精神追求。

转机发生在2001年。那一年,一位从沿海返乡的屯堡青年牵头成立旅游公司,修复传统民居、整合文化资源、组织村民入股。地戏从屯堡人的生活,走向了游客瞩目的舞台。

郑汝红清楚地记得,最初为了适应旅游节奏,他们把原本两小时的地戏,压缩成十几分钟的精华片段。“游客就图个热闹,我们先得活下去。”

旅游开发让天龙屯堡焕然一新,地戏演员有了固定收入,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2002年,天龙屯堡景区游客量近9万人次,接近黄果树瀑布景区的三分之一,村民共从旅游业中收益450万元。

游客在景区打卡。(图/潘德玉)

导游在为游客作讲解。(图/潘德玉)

一时间,“天龙屯堡游”火爆起来,世界乡村旅游论坛大会也到天龙屯堡景区召开。世界旅游组织还把天龙的旅游开发作为“乡村旅游开发试验项目基地”。

改变,接连发生。2006年,安顺地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天龙屯堡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11年,郑汝红带着地戏队登上国家大剧院,灯光照亮面具,他眼眶发热:“地戏终于走出大山了。”

更大的改变,发生在校园。

2022年,在政府的引导支持下,郑汝红多了一个新身份——天龙中心小学屯堡文化辅导员。每周两次,他雷打不动地走进学校,教孩子跳地戏、画脸子、讲故事。

“没写完作业的学生不能来训练,为了逃避学业的人我不教。”郑汝红对地戏传承有自己的坚持,“有些女孩主动来学,我也乐意教,早在我师父那辈,就破了‘传男不传女’的老规矩。”

旅游开发让古村焕然一新。(图/潘德玉)

第一学期11人,第二学期30人,第三学期60人……看着越来越多孩子爱上地戏,郑汝红很是欣慰,“不是每个娃娃都要成角儿,但戏的精神,得有人懂。”

后来,郑汝红的非遗课堂又延伸至天龙中学,他将地戏与广播体操结合起来,让学生们从小就接触到地戏,至少不会感到陌生。

随着安顺旅游集团对景区的进一步提升打造,深入挖掘花灯、地戏、山歌、服饰、美食等文化资源,不断丰富业态,这座古老的“活化石”在传承保护中持续推动着当地经济发展。

然而,传承又面临新的“烦恼”。演出碎片化会不会让地戏丢了魂?商业开发是否冲淡了仪式的神圣?市场波动能不能留住青年演员?

面对质疑,郑汝红很清醒:“我们不能光顾着演,还得讲出戏里的精神。”

手艺人陈元华在制作地戏面具。(图/潘德玉)

传承人们在表演前加入“文化导览”,用几句话点明地戏背后的故事,甚至用上了多语种讲解;与高校合作录制全套影像,建起地戏数据库;开通网络平台账号,分享地戏教学短视频。

“游客懂了内涵,掌声都不一样了。”郑汝红笑着说。

“我们专门来看这种没有过度商业开发的古镇,这里房屋建筑保存完好,民风也很淳朴,而且夏天很凉快,值得住下来慢慢感受。”一对来自武汉的旅居夫妇说,他们曾在贵州工作10年,退休后每年都会来贵州旅居。

现在,郑汝红不仅是村民、传承人,也是景区运营管理员。“大家都说我们古镇有味道、有看头,我听到特高兴。”他说,自从省里提出要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还把屯堡文化研究纳入“四大文化工程”,景区游客越来越多,有时候一天要跳9场戏。

在这里,“活”着的不止地戏。

戏台下,身着凤阳汉装的奶奶陈先珍为游客端上免费的大碗茶,同他们聊着过去的故事;商铺内,木雕传承人陈元华开发出各式各样伴手礼,不少定制款卖到上万元,前不久还有22名学生到店研学。

陈先珍为游客端上免费的大碗茶。(图/潘德玉)

航拍天龙屯堡景区。(图/潘德玉)

更可喜的是,不同村寨的地戏队也有了密切交流。“我们地戏按堂来分,每一堂戏编排不太一样,以前都不怎么交流。现在有时间就会和周边村寨传承人聚在一起,大家喝顿酒,吃个饭,你唱一小段,我唱一小段,相互切磋、相互融合,商量着怎么把最好的表演展示给游客。”

今年1至7月,天龙屯堡景区游客量达22.4万人次,同比增长17.14%;旅游收入达605.32万元,同比增长11.78%。

“谁不希望家乡发展好?”郑汝红眼神坚定地说,“传统文化的延续,从来不是孤立的坚守,要交往交流交融,拥抱时代。”他感到,有政府领着、企业管着、村民参与着,地戏文化的根就断不了。

郑汝红在2024“多彩贵州”夏季文化旅游宣传推广(江苏)暨招商推介会上介绍屯堡文化。(图/受访者供图)

去年夏天,郑汝红拿着天龙屯堡的家谱,到江苏南京参加贵州文旅推介活动。“欢迎大家到安顺屯堡了解明朝那些事儿,感受明朝那些风俗。”话语间,满是自豪。

看到屯堡文化正走进大众视野,郑汝红坦言,心不慌了。对于古镇未来的发展,他没有寄望太多。

“贪多嚼不烂。”他说,过去二十多年,他目睹过景区的火热,见证过无序开发的冲动,也走过市场的低迷,六百多年的历史,需要花时间慢慢讲述、慢慢品味。

“从心焦到心安,郑汝红的经历是屯堡文化传承发展的缩影,也生动诠释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重要性。”平坝区文体广电旅游局副局长邓志华说,“平坝区将围绕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目标,全力打响屯堡文化这张名片,让屯堡文化成为活态文化,积极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蓝婴 权若青 潘德玉

编辑 曾书慧

二审 陈毓钊

三审 马刚

来源:天眼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