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海涛:时有微凉不是风 |AMNUA展讯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7 15:00 2

摘要:“竹深林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宋人杨万里的诗,并非为了单纯描写一刻夏夜令人心旷神怡的凉意,而是在提示一种更为隐微的存在:它不依赖空气的流动,却能被肌肤感知,能使心绪波动。正是这种由不可见之物引发的感受,构成了康海涛绘画的独特气息。他的夜景绘画常常拒绝

康海涛:时有微凉不是风

Kang Haitao: A Fleeting Chill, Not of the Wind

展览时间 :2025 9.1-9.27

Exhibition time : September1-27 , 2025

展览地点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4号展厅

Exhibition location : Gallery4, Art Museum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the Arts

艺术家 :康海涛

Artist :Kang Haitao

Curator : Lin Shuchuan

时有微凉不是风

“竹深林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宋人杨万里的诗,并非为了单纯描写一刻夏夜令人心旷神怡的凉意,而是在提示一种更为隐微的存在:它不依赖空气的流动,却能被肌肤感知,能使心绪波动。正是这种由不可见之物引发的感受,构成了康海涛绘画的独特气息。他的夜景绘画常常拒绝戏剧化的描写,不依赖强烈的光影对比,而是在幽蓝、深绿与灰白的层层渗透中,呈现一种不易命名的温度。这种温度像是杨万里笔下的“微凉”,却并不来自风,而更像是时间本身的质感。它往往出现在喧嚣已远、却未彻底入眠的时刻:人间的灯火尚在,声音却降到最低,意识既未完全清醒,也未彻底沉入黑暗。康海涛的画凝固的正是这种“中间地带”,在那里,昼与夜的交替并不以明暗为界,而是以感知的转折为信号——一种心绪的停顿,一丝无法被轻易解释的凉意。艺术家自陈,他自中学时代便喜欢在夜里漫步,最初选择描绘夜景,仅仅是为了表现夜色本身的单纯之美:宁静而神秘的氛围,光与影的多重变化,都足以让人产生描绘的冲动。然而随着创作的深入,他逐渐意识到,长久的酝酿和偶然的一瞥,对风景画面的最终呈现并无根本差异。理性的分析渐渐退居其次,直觉成为主导。对他而言,直觉更复杂、更有包容性,也更具爆发力。由此,他放弃了为画面预设意义的方式,转而专注于绘画中“纯粹”的存在。在他的笔下,树象征着自然的宁静与单纯,房子则成为朴素之物的象征,而光的出现使画面获得灵魂。反复叠加的笔触制造出虚幻不实的视觉体验,让作品呈现出一种既属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氛围。意义总是在作品完成之后才被提炼出来,而这种意义与艺术家、与观者的关系始终是开放的、不断变化的。

这种立场使得康海涛的绘画带有一种接近“无我”的姿态。他强调艺术并不是理性分析的产物,而是置身其中的直接感知。绘画成为他探索人与世界关系的方式,而他本人只是一个记录者。正如他所言,绘画有两种真实的体验:一是看得见的表达,即对象与观察;二是看不见的表达,即心灵与感受。这两种真实在他的创作中并非对立,而是相互重叠、交织共生。树木、街灯、房屋等形象,在叠加的笔触中逐渐脱离了自然的再现性,转而显露某种精神的氛围。这种氛围既非单纯的情绪化表现,也不是理性秩序的产物,而是一种经由直觉引导的精神建筑。康海涛将绘画比作“修房子”:每一笔都是一块砖,搭建在先前的结构之上,逐渐形成一种纪念碑式的存在。在这样的建构过程中,情绪被排除,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冷静而持久的节奏感。他特别重视创作节奏与材料之间的统一。缓慢的绘画适合塑造纪念碑式、抛弃情绪的图像,而快速的绘画则更适合传递即兴的感受。这种对节奏的敏感,使得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图像的呈现,更是一种时间的经验。夜景系列中的时间,并非线性流逝的过程,而是凝滞、沉潜、延展的状态。叠加的色层与笔触,像砖石一样被一层层砌筑,仿佛时间被压缩在其中,直至凝结为某种坚固的精神形态。而光的出现,使这种凝滞不至于完全僵化,它像一丝呼吸,为凝固的画面注入灵魂。于是,在康海涛的画中,时间既是静止的,也是流动的;它并不是线性的推进,而是某种“停顿中的流动”。

这种时间经验,也正是“微凉”之所以动人的原因。它不是纯粹的冷静分析,也不是完全的情绪宣泄,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微妙中间地带。它像夜晚的空气,既不可见,却又真实地贴近肌肤。观者在画前,往往会感到一种延迟的呼吸、一丝身体的停顿,甚至会觉察到难以言说的宁静。这种宁静并非消极的空白,而是一种隐含力量的安静,一种悄然改变我们感知节奏的力量。康海涛强调,意义并非绘画的起点,而是作品完成之后的附生物。这意味着,他的作品并不追求符号化的解释,也不依赖叙事性去传递信息,而是强调感知本身的经验性。树木、房屋、光斑作为“单纯之物”,在画布上并不承担明确的象征,而是作为纯粹存在被观看。由此,作品的意义始终保持开放,它与艺术家的精神状态有关,也与观者的体验相关。每一个观者都可能在画前生成属于自己的感受:一丝凉意、一种呼吸的迟滞、或是难以言说的孤寂。作品不再是信息的终点,而成为感知的起点。正因如此,康海涛的绘画不是在讲述“关于夜的故事”,而是在发明一种独属他的“夜的经验”。在当代都市生活的语境中,这种夜的经验尤显珍贵。快节奏的生活,使夜往往被视为白昼的附属,是休息、消费、娱乐的边角时光。然而在康海涛的画里,夜是一个自足的存在。它不依赖白昼来定义,也不是日常的反面,而是一个独立的空间。夜不是虚无的黑暗,而是充满呼吸的空间。幽蓝与深绿赋予夜以厚度,灰白的光斑防止其沉没。由此,艺术家笔下的夜不再是浪漫化的投射,也不是恐惧的象征,而是一种修复性的力量。在这夜的自足空间中,观者的身体与感官得以重新调整,时间似乎缓缓退潮,而存在本身的重量却愈发清晰。这种绘画方法论,实际上包含着一种独特的哲学。康海涛坚持直觉的优先性,认为思想意识只是帮助体验的工具,而不能取代感受本身。这与现象学的观念不谋而合。胡塞尔要求“回到事物本身”,梅洛-庞蒂则强调身体才是感知的根基。康海涛的绘画,正是在身体化的直觉中生成:每一笔触都是身体能量的外化,是直觉的即时记录。在这里,绘画不是再现,而是呈现;不是对意义的解释,而是经验的生成。更进一步,这种方法也与东方哲学的“无我”观念呼应。绘画成为自我消解的过程,当自我意识逐渐消退,艺术家才能更接近真实的存在。

因此,《时有微凉不是风》不仅是康海涛个展的标题,也是一种观看的提示。它提醒我们,真正重要的并非那些轰鸣的显现,而是被忽略的细小感受:温差、湿度、光线的暗涌,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因素,却在悄然改变我们与世界的关系。康海涛的绘画,正是这种改变的载具。在缓慢而坚定的笔触中,观者被引领进入一个独立的“夜的经验”,那里的色彩层层叠加,光点若隐若现,时间仿佛被压缩又延展,空气中漂浮着一丝难以解释,却可以感知的微凉。这微凉来自时间、来自感知、来自存在的深处。康海涛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细长而安静的路径,使我们停顿、呼吸、感受,并在不知不觉间与世界建立新的联系。这条路径并不宏大,却指向最为本真的艺术力量:不是解释世界,而是让我们重新学会在微凉之中体会到存在。

林书传

2025.8.22

部分作品图

康海涛 Kang Haitao

日记 Diary

2018

纸板丙烯 Acrylic on paperboard

154.7×117cm

康海涛 Kang Haitao

树 Trees

纸板丙烯 Acrylic on paperboard

1976年生于重庆,2000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现生活、工作于成都、绵阳。

康海涛从2000年以来一直在探索关于“夜景”系列的绘画创作,注重细节的刻画,所描绘的对象多是身边熟悉的一些场景和日常事物,如一片树林,一道门,一些简单的房子……作品借鉴了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积墨”手法,塑造出宁静、陌生而神秘的画面氛围。在创作“夜景”系列的同时,康海涛也继续着抽象绘画上的探索。他的抽象作品从一片空白和虚无出发,创作过程近乎冥想,与“夜景”系列的强烈形成对立,他既不面对一个既定的视觉客体,也不面对任何心理体验(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甚至都不面对画面上某个阶段出现的意象。他的抽象画在不断地肯定与否定中依靠直觉和灵性去完成最终的呈现。在康海涛的日常工作中,“夜景”与“抽象”系列是同时进行的,两者互为补充,互相契合,达成一种存在的完满。

来源:AMNUA视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