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年慈禧端起笔,写下她人生第一首诗,可惜是给了她的母亲富察氏。本以为是个家常温情的小事,却没想到诗的最后一句竟然会传得街坊邻里都能背,横跨了百年。说起来,慈禧本不是那个会写诗的人,那到底是什么事让她罕见地动了情,还动了笔?那句老少皆知的话,又是哪句呢?
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溶入儿女身……
那年慈禧端起笔,写下她人生第一首诗,可惜是给了她的母亲富察氏。本以为是个家常温情的小事,却没想到诗的最后一句竟然会传得街坊邻里都能背,横跨了百年。说起来,慈禧本不是那个会写诗的人,那到底是什么事让她罕见地动了情,还动了笔?那句老少皆知的话,又是哪句呢?
说到这,不如聊聊慈禧小时候。很多人以为她从小就锦衣玉食,可实打实地——她的书香气其实很稀薄。一边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成规,一边又有扑朔迷离的身世传说。有的老人说,慈禧其实不是满人,是山西农村里出来的汉家女。后来有幸碰上了满族权贵惠征,才算是“咸鱼翻身”,进了大户人家。但你想啊,就算是入了籍,她能分到和惠征亲闺女同样的待遇吗?不太可能。结果就是她读书不多,作文更稀松,人品那一手好字,却是磨出来的。
转到咸丰十一年,1852年。慈禧进宫做个秀女,刚进来那会儿,不太精明,也不会被谁高看。在皇宫那种虚虚实实的氛围里,她被别的秀女刺激着,也没什么办法。“人比人得死”,她开始磕磕绊绊练字,凑合着贴了几张纸,慢慢写得还像回事儿。咸丰常常让她给自己代写奏折,说是赏识,其实更多是信得过她那手字干净利落。但要说能写诗词,还是差点意思。不像那些江南闺秀,开口便是才情横溢,她更多是个用手抄活的人。
真正有点“文艺气息”,发生在同治六年,也就是1867年。这年她的母亲富察氏正好六十岁,搁在现在说是过大寿。按照老规矩,是得热热闹闹,亲戚好友全摆满桌。慈禧呢?这个时候,她已经一跃成了权倾朝野的太后,想怎么铺张就怎么铺张。可偏偏天不随人愿,几个外国使臣进京要见她。权衡之下,慈禧没去给老妈办寿宴,选了“国家大事”,算是给母亲晾在了一边。
其实皇宫和富察府的距离,放在北京城里来说不算远—一个在王府井,一个在东直门,顶多半个钟头的马车。可慈禧就是不去,忙着做迎接外国使臣的准备。也许是心里有疙瘩,也可能是想补偿什么,她就坐在案边,写了那首著名的《祝母寿诗》。“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溶入儿女身。殚精竭虑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这诗被送到了富察氏的住处。后来这事外头都知道了,特别是最后一句,“可怜天下父母心”,成了家家户户都挂在嘴上的俗语。
说起来,好像慈禧和富察氏是一对感情深厚的母女。可真相,远远没有看起来顺畅。三年后,也就是1870年,富察氏去世,算是走得还算安详。当时北京城里排场大得没边,出殡的陪葬物品塞满了街道,前来祭奠的达官贵人络绎不绝。连谁没来都能被慈禧一通训斥,整个场面,该怎么隆重怎么来。说是孝心,更多像做面子给人看。
后来,这首诗还特地进过小学课本,想必不少人小时候都背过。可惜它格式不对,语言也挺白话,跟那些正经的七言绝句差了不少,后来课本里就给剔除了。可“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算是彻底火了,到了哪年哪月都不会消停。现在学校教不会,街坊也会;课本不收录,茶几上、微信里都是它。
越是传播广了,越容易有质疑的声音冒出来。慈禧太后,民间早有各种说法,好的坏的一大把。有人琢磨,她和富察氏亲情未必有外头传的那么好。宫里帮她擦皮鞋、理头发的裕德龄曾在日记里看得明明白白:“她对自己家人使得劲,没啥友善,外头人也没好脸。”另外有句直白的话,慈禧自述:“我小时候很苦,父母不爱我,不过是个被骂大的孩子。我妹想要啥都有,我呢,啥都得遭训。”听着有点像我们小时候被家长偏心了,心里赌气,也许她真是那种被冷落的孩子。
他们说,慈禧和母亲关系也不是多亲。而这些隆重的丧事,也有可能是权力的炫耀,或者单纯是太后“爱面子”。至于那首诗,有人怀疑她忙着见外国人,才没空去母亲生日,却也查不出哪年真有这回事。官方史料写得清清楚楚:慈禧真正第一次风风火火见重要外国使节是在1873年,再往后别提。而她母亲,早已经入土为安了。
有时候细想,这诗到底是不是慈禧自己写的?其实皇权里面的“墨宝”都不太靠谱,乾隆爱诗,可代笔的大学士不知有多少人。沈德潜那会儿替乾隆写多了,后来差点连棺材都被鞭了,家也被抄。慈禧书法堪称清秀,但也不过是拿来赏赐显摆。她爱使代笔,画画有高手在身边,写字也有得力帮忙。对她来说,润色诗句不是难事,讲究的是个排场好看,未必真情实感。
她身边那些小才女,像缪素筠、王韶、阮玉芬、屈兆麟之流,都是帮她代笔的能人。甚至慈禧连写个“寿”字都得人帮忙,难道会随随便便写个没格式、不工整的诗?她管形象胜过一切。真有这么一首诗流传出去,肯定是经了高手,润色过好多遍才敢拿出来给母亲看。
所以很多事也许都出在“面子工程”上。慈禧不一定真有时间精力陪母亲过寿,也未必是个温情脉脉的女儿。但这句“可怜天下父母心”,反而成了最能打动人心的话。一百年来,人人都在重复它,像是要用一句话替所有父母说清自己心底那点苦涩与牵挂。
我们活在讲究教育、讲究家庭温情的时代,父母一代比一代辛苦。有些人把全部心血倒进孩子身上,最后只剩下一句自嘲:“可怜天下父母心”。慈禧和富察氏的故事里到底有多少真假,谁也说不清。有人信,有人不信,就像每个孩子都心怀疑问:我爸妈到底爱我吗?坊间多少官方非官方材料,都说不明白她到底是不是自己亲手写的这诗。也许曾经,她只是随口一说;也许,这首诗根本就是别人的手笔,却被流传成慈禧的孝心名句。
这事后头还有裂缝,剩下的都是人间的猜测。权力场里,母女情深还是权谋浮华,有时候混得你分不清楚。慈禧是不是那句俗语的作者,我觉得未必重要。这句诗像是活在民间的镜子,每个人都能在里头照见自己家的故事。至于慈禧的心,那些写不完的轶事,像皇宫檐下的风,时高时低,无人知晓。谁又能说清天下父母心,到底哪句是真的呢?
来源:清风朗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