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铸魂 产业强基 电商活村——麻城夫子河镇付兴湾村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19 17:20 3

摘要:在麻城市夫子河镇南部,付兴湾村以3.3平方公里的土地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这个曾经集体经济薄弱的村庄,近年来通过深挖红色资源、壮大特色产业、创新电商经济,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31.4万元,村民年人均增收2.34万元,210户脱贫户持续稳定增收的跨越式发

在麻城市夫子河镇南部,付兴湾村以3.3平方公里的土地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这个曾经集体经济薄弱的村庄,近年来通过深挖红色资源、壮大特色产业、创新电商经济,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31.4万元,村民年人均增收2.34万元,210户脱贫户持续稳定增收的跨越式发展,走出了一条“红色铸魂、产业强基、电商活村”的振兴之路。

红土地唱响振兴曲

付兴湾村是一片红色热土,这里孕育了第一届中共麻城特别支部书记、中共麻城首位县委书记蔡济黄。

“明月照秋霜,今朝还故乡。留得头颅在,雄心誓不降!”1927年,蔡济黄英勇就义前留下一首明志诗,他的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至今仍激励着付兴湾人不断前行。

2018年初,夫子河镇政府与付兴湾村委会依托蔡济黄故居,建立了蔡济黄纪念馆,并将其打造成为全市党性教育基地和基层党建现场教学点。纪念馆总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综合了蔡济黄故居、党誓厅、蔡济黄纪念馆、红色讲堂、红色氧吧、红色驿站等6个展室,完整呈现了“黄麻起义”的革命事迹。基地内陈列烈士手稿、革命文物等珍贵史料142件,通过沉浸式展陈、情景党课等形式,让红色历史“活”起来。

“去年基地接待了4500多名学员,光是主题党日活动就举办了48场。”村党总支书记戴怡文介绍,红色教育不仅带来精神滋养,更催生了经济价值。依托教育基地,村里发展起“红色+”产业链,通过举办红色文化活动、红色旅游等方式,不断挖掘和传承红色文化,为村庄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鱼面产业铺就致富路

“人生似水清而亮,鱼面犹丝细又长。”夫子河鱼面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而付兴湾村则是夫子河鱼面的重要产地之一。然而,在几年前,夫子河鱼面曾因“吃不出原来的老味道”而失去发展后劲。为改变这一状况,付兴湾村积极寻求解决方案,最终通过从原材料抓起,实现了鱼面产业的焕新之旅。

春意正浓,位于付兴湾村的夫子河镇鱼面产业园内一片繁忙,连空气中都弥漫着淡淡的红薯和鲜鱼的清香。在麻城市蔡氏仁膳食品加工厂里,工人们早早地来到生产车间,开始制作鱼面。

“鱼面配料采用的鲜鱼、红薯粉等都来自本镇,这些本乡本土出产的食材不仅保证了鱼面的鲜美口感,另一方面也为夫子河鱼面的好口碑提供了坚实的质量保障。”厂里的配料工付礼怀说道。

为了保证鱼面的质量,2021年,夫子河镇出台了《关于支持红薯产业发展的奖补办法》,付兴湾村开始自己种红薯、养鲜鱼,并邀请湖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的杨新笋教授帮助筛选出适合制作鱼面的红薯品种,改善种植方式,在周边发展了3000多亩双季红薯种植。同时,整合水库和水域资源,流转给市场主体养殖生态鲜鱼。这些措施不仅保证了鱼面的生产原料来源,提高了鱼面的质量,还带动了群众致富增收。

在鱼面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园区企业不断开拓创新。不仅保留了传统鱼面的制作工艺,还开发出了3分钟鲜鱼面、鱼面零食等新型产品,进军火锅市场和休闲食品市场。同时,产业园还将红薯茎叶提取开发、鱼骨鱼头等废料加工纳入鱼面全产业链发展规划。

目前,该村共种植红薯700余亩,村内有鱼面加工小微作坊40余家,年产鱼面150万斤,鱼面产值达4500万元。

“绣楼”文化焕发新生机

“我现在在夫子河镇传统村落付兴湾村的绣楼,绣楼始建于清晚期,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325.7平方米,四合院式布局,有前厅、后堂及左右偏房……”付兴湾村朱海梅举起手机向直播间的网友介绍道。

村里这座静静矗立的古绣楼,见证了历史的沧桑与变迁。如今,在村两委的引导下,一群留守妇女在这里化身为新绣娘,用一针一线绣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走进绣楼旁的钩编工作室,桌上、墙上、花架上琳琅满目的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玩具挂件、花式发簪,家里装饰用的花束盆栽和活灵活现的玩偶摆件等等,看得人眼花缭乱。

“这个是柿子,象征着事事如意、心想事成;这个是杜鹃花,是我们城市最有名的市花。”绣娘戴彩平放下手中的活,开始介绍起了自己和姐妹们的“战利品”。一根根五颜六色、粗细不一的毛线在这群妇女手中变幻成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钩编作品,这些作品不仅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赞誉,还为妇女们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为了推动钩编产业的发展,付兴湾村成立了付兴湾钩针编织合作社,引进了麻城市冠百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采用了“公司+合作社+绣娘”的创新经营模式。由公司收集订单,合作社承接订单后将订单派发至本村及周边村固定合作的“绣娘”,完工的作品再通过网络销售出去。目前,合作社除了在抖音平台开设直播外,还在微信小店、拼多多、小红书等平台上开设了网店,将钩编作品销往全国各地。

随着钩编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留守妇女加入到绣娘的行列中来。她们在照料家庭的同时,利用空闲时间编织手工艺品,不仅实现了个人价值的提升,还为乡村振兴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据统计,目前合作社已经辐射到周边村庄的200多位绣娘,她们凭借精湛的钩编技艺,制作出一件件精美绝伦的钩编作品,为乡村振兴增添了新的动力。

站在新起点,付兴湾村正谋划建设鱼面文化体验馆、开发红色研学路线、盘活“指尖经济”。“我们要让游客留下来、产业走出去、文化活起来!”展望未来,村党总支书记戴怡文信心满怀。

来源|湖北日报

投稿邮箱|mcswxcb@126.com

来源:麻城宣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