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796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夏天来了,万物生长,虫子也活跃起来了。一种不起眼的小虫子——蜱虫,正在悄悄地爬上人们的皮肤,甚至夺命。
今年以来,多地疾控部门发布预警,提醒公众:蜱虫季来了!
你可能不知道,小小一只蜱虫,不仅能咬人,还可能传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莱姆病、森林脑炎等多种人畜共患病,严重时甚至可能致死!
所以,被蜱虫叮咬到底该怎么办?听说有人被咬后用了香油、风油精、打火机之类的“民间偏方”逼它掉头出来,结果反而加重了感染风险。今天就告诉你,正确处理蜱虫叮咬,只需要1招!
别看蜱虫个头小,却是“隐形杀手”。蜱虫是一种寄生虫,喜欢栖息在草丛、树林、低矮灌木中,尤其是在湿热的环境下最为活跃。
它不像蚊子叮一下就飞,而是牢牢钉进皮肤里吸血,嘴巴像个倒钩,一旦插进去,简直就是“钉子户”。不仅吸血,还可能顺便把病毒、细菌带进你的身体。
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数据,自2010年以来,我国SFTS病例持续上升,2023年上半年报告病例超2000例,其中死亡病例超过60人,死亡率接近3%。而SFTS的罪魁祸首,正是蜱虫。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赶紧把蜱虫弄下来,但网上流传的“民间偏方”千万别信:
抹香油、风油精,或者涂酒精:这些刺激蜱虫的方法非但不能让它乖乖松口,反而可能让它“临终挣扎”,把体内的病毒、病菌都吐进你体内。
用火烧、用针挑、用手抠:这只会让蜱虫的口器断在皮肤里,感染风险更高。
权威建议是:用镊子垂直夹住蜱虫头部,缓慢拔出。
疾控专家指出,不要旋转、不要挤压蜱虫身体,以免将蜱虫体内的病原体压进人体。拔出后,要用碘伏或酒精消毒皮肤,并保留蜱虫,送医检验。
蜱虫叮咬后可不是“拔了就完”,接下来几天至几周的观察很关键,因为很多蜱虫传播的疾病,潜伏期较长。
如果出现以下症状,立即就医:
发烧超过38℃,伴有头痛、乏力
身上出现红疹、淤点,或不明原因出血
伤口红肿、化脓,或出现黑色痂皮
这些都是可能感染SFTS、莱姆病等严重疾病的信号。
2022年,《中华预防医学杂志》曾报道,SFTS患者中不少人早期症状仅为发热和轻微不适,极容易被忽视,一旦进入多器官衰竭阶段,死亡率大大提高。
蜱虫不是城市里常见的虫子,但在郊区、山区、农田、草地等地方非常活跃。以下几条建议请务必记住:
外出时穿长袖长裤,把裤脚塞进袜子里,尽量减少皮肤暴露面积。
使用含避蚊胺或派卡瑞丁的驱虫剂,可以有效驱避蜱虫。
避免在草丛中坐卧或休息,特别是儿童,最容易中招。
回家后及时洗澡、换衣服,并仔细检查头皮、耳后、腋下、膝窝等蜱虫喜欢藏的地方。
另外,宠物也可能把蜱虫带回家,尤其是狗狗,一定要定期做体外驱虫,避免“同居感染”。
很多人以为蜱虫只咬在山里劳作的人。但近年来,城市公园、绿道也检测到蜱虫活动。尤其是在6月至9月,蜱虫最活跃的季节,遛狗、野餐、露营的人群,也都是高风险人群。
所以别掉以轻心。你在哪儿,蜱虫就可能在哪儿。
有人说可以打疫苗,靠谱吗?目前,我国尚未批准针对SFTS或莱姆病的疫苗公开接种。虽然部分国家已研发出某些疫苗,但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不能作为日常预防手段。
因此,预防蜱虫叮咬的首要手段,仍然是物理隔离+行为管理,也就是穿对衣服、走对地方、做对检查。
被蜱虫咬了怎么办?最重要的是:
保持冷静,用镊子正确拔除,别涂别烧,别硬抠!
然后消毒伤口,保留蜱虫标本,观察身体状况,如有不适立即就医。
夏季是蜱虫高发期,一次正确应对,可能就是一次被“夺命虫”放过的机会。希望你永远用不上这招,但一定要记住它!
参考资料:
[1] 中国疾控中心.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控知识问答》. 2023年更新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人感染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方案(2023年版)》
[3]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22, 56(9): 1267-1272.《我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现状》
[4]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蜱虫叮咬防护指南》. 2024年5月发布
[5] 被蜱虫叮咬后不可硬拔或拍死——2025-05-09 17:25·大小新闻.
来源:外科医生Kris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