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安日报副刊作品《深圳墟考》获国家级奖项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7 14:18 2

摘要:由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主办的2024年度副刊作品精品、美文、佳作评选结果近日公布。本报副刊作品《深圳墟考》榜上有名,喜获佳作奖。据了解,本届获奖作品154件,其中精品35件、美文48件、佳作71件。

由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主办的2024年度副刊作品精品、美文、佳作评选结果近日公布。本报副刊作品《深圳墟考》榜上有名,喜获佳作奖。据了解,本届获奖作品154件,其中精品35件、美文48件、佳作71件。

获奖版面《深圳墟考》。

本次获奖作品《深圳墟考》作者刘秉仁毕业于南开大学,供职深圳报业集团,业余从事深圳、宝安历史地理研究。

《深圳墟考》一文刊发于本报2024年1月30日“宝安文化”版面。文章通过严密论证,得出明确结论:深圳成墟时间不晚于明崇祯十六年,即1643年,而不是以前认为的1688年。深圳地方史权威对此给予高度肯定,并认为此文对康熙《新安县志》的研究细致入微,解决了许多大问题。

刘秉仁译著有《库克船长日记》、《澳洲拓殖记》,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他业余研究古宝安历史已有十几年,近年又步行考察宝安、南山、光明、福田、罗湖的所有古村,写下书稿百余万字。今年3月以来,他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库克船长日记”密集推出地理志,五个月时间已发布100余篇。读者认为,这些文章详实有据,特别又有步行考察,读后令人更加热爱这片土地。

多年来,本报通过灵活的栏目设置和版面规划,在纸媒副刊普遍萎缩的情况下,依然保持每天2-4个版的副刊出版体量,致力于打造深圳市民的精神后花园,在快节奏都市生活中,为市民提供了一片宁静的精神憩息地。长期以来,本报副刊还积极宣传深圳本土文化与历史风俗,有力扭转了“深圳曾是小渔村”的片面认知,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历史溯源与文化融合提供了有益传播。2024年深中通道开通之际,我们特邀本土文化学者梳理并解读深圳与中山两地的文化源流、情感联系,在两地引发热烈反响。此外,持续办了18年的纯文学副刊《宝安文学》(前身为《打工文学》),既扎根本土、辐射粤港澳大湾区,又面向全国,多位本土作家从这个平台走向更广阔的文学天地,逐渐在国内文坛崭露头角,获得广泛认可。此外,已连续举办14年的“湾区文化茶座”线下活动,邀请各类文化学者与专家开展开放式讲座,以鲜活、生动、有趣的形式推动文化知识走近市民,进一步拉近了报纸与读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如今,本报副刊汇聚并服务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的文艺群体,持续推动本土文化的传播与沉淀,成为深圳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区文化的亮眼窗口。

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民政部注册登记的国家一级学会,1995年12月在北京成立,是中国报纸副刊界的唯一全国性的群众性学术团体。中国报纸副刊优秀作品评选自1998年开始纳入中国新闻奖序列。

来源:宝安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