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函数调用(Function Calling)让大模型从 “文字生成器” 升级为 “任务执行者”,其核心原理可拆解为四步闭环流程,如同人类 “思考→工具使用→结果处理” 的行动逻辑。
函数调用(Function Calling)让大模型从 “文字生成器” 升级为 “任务执行者”,其核心原理可拆解为四步闭环流程,如同人类 “思考→工具使用→结果处理” 的行动逻辑。
第一步是意图识别与判断。当用户提出需求(如 “查下今天上海的 PM2.5 指数”),大模型首先分析:这个问题是否需要外部工具支持?如果是纯知识问答(如 “地球自转周期”),模型直接回答;若涉及实时数据、计算或操作(如查天气、算汇率),则触发函数调用机制。这一步依赖模型对任务类型的理解能力,例如识别出 “PM2.5 指数” 属于需要实时获取的动态信息。
第二步是生成调用指令。确定需要工具后,模型会根据预设的工具 “说明书”(通常是 API 文档或函数定义),生成结构化的调用指令。指令需包含三个关键信息:调用哪个工具(如 “空气质量查询 API”)、传入什么参数(如城市 “上海”、日期 “今天”)、以什么格式返回(通常是 JSON)。例如生成:{"name":"get_AIr_quality","parameters":{"city":"上海","date":"2025-08-20"}}。这一步类似人类填写表单,确保工具能精准理解需求。
第三步是工具执行与结果返回。外部工具(API、数据库、软件等)接收到指令后,执行相应操作:调用空气质量数据库、计算结果、获取数据。执行完成后,工具将原始结果(如 “PM2.5 指数为 35”)返回给模型。此时的结果可能是结构化数据(JSON、表格)或非结构化文本,模型需要能解析这些格式。
第四步是结果整理与自然语言输出。模型收到工具返回的原始数据后,会将其转化为人类易懂的自然语言回答。例如将 “PM2.5 指数 35” 加工为 “今天上海空气质量良好,PM2.5 指数为 35,适合户外活动”。若结果不完整(如参数缺失),模型还会主动追问用户(如 “请问你想查询上海哪个区的具体数据?”),形成多轮交互闭环。
整个过程的核心是 **“双向约定”**:一方面,开发者需向模型提供工具的 “元信息”(名称、参数、功能描述),让模型知道 “有什么工具可用”;另一方面,工具需能解析模型生成的结构化指令,确保 “指令能被正确执行”。主流大模型(如 GPT-4、Claude 3)通过内置的格式约束机制,保证生成的调用指令符合语法规范,避免工具 “看不懂” 的情况。
这种机制突破了大模型 “只说不做” 的局限,让 AI 能联动现实世界的工具完成任务,成为真正的 “行动助手”。
来源:自由坦荡的湖泊AI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