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龙二凤三猪四痞五僧六秀”,这些看似奇特甚至带点调侃的称呼,实则对应着中国历史上六位极具影响力的帝王。
平时刷历史相关的帖子时,我总看到有人管唐太宗李世民叫 “李二凤”,一开始我特别纳闷。
李世民可是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千古明君,怎么会跟 “二凤” 这个听起来有点随意的称呼挂钩?
后来顺着这个疑问往下查,才发现原来这是网友对古代帝王的一种趣味排名。
“一龙二凤三猪四痞五僧六秀”,这些看似奇特甚至带点调侃的称呼,实则对应着中国历史上六位极具影响力的帝王。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们分别指的是谁。
一龙:秦始皇嬴政
“祖龙”一词最早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后世文学作品中,“祖龙”成为秦始皇的代称。我认为秦始皇被称为“祖龙”再合适不过。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象征,而嬴政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真龙天子”。
在他之前,中国处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了几百年,老百姓苦不堪言。是秦始皇率领秦国军队,用了十年时间先后灭掉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他还做了三件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大事:
第一件是 “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以前各国文字、文化、制度都不一样,秦始皇把这些全统一了,相当于给整个国家制定了 “通用语言” 和 “通用标准”,这对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的作用,怎么夸都不过分。
第二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他首创 “皇帝” 这个称号,废除了以前的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这种制度后来被历朝历代沿用,成为中国封建制度的核心框架。
第三件是修长城、开灵渠。虽然在当时来看有点劳民伤财,但确实给中原王朝带来了实打实的利益,灵渠更是方便了南方的开发和物资运输。
可能有人会说,秦始皇焚书坑儒、严刑峻法,是有名的暴君,但咱们看历史得客观。就凭他结束分裂、统一中国、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这几点,称他为 “千古一帝” 一点都不过分。
二凤: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为啥叫"凤"?那是因为李世民自己写过一篇《威凤赋》,里面以威凤自喻,加上他在一众兄弟中排行第二,因此就有了这个外号。
在我看来,用“凤”来形容李世民再恰当不过。凤凰在传统文化中象征祥瑞与贤德,而李世民治下的贞观之朝确实堪称中国历史上的“祥瑞时代”。
李世民的个人品质与治国理念与凤凰的特质高度契合。他虚心纳谏,重用魏徵等直臣;他轻徭薄赋,让百姓休养生息;他重视人才选拔,完善科举制度。这些举措开创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贞观盛世。
我觉得李世民最难得的是包容开放的胸怀。他促进民族融合,接纳各族人才;派文成公主入藏和亲,维护边疆稳定;拓展唐朝疆域,使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正如凤凰带来祥瑞,李世民的贤明统治为大唐盛世奠定了坚实基础。他的治国理念至今仍值得我们深思与借鉴。
三猪:汉武帝刘彻
为啥叫"猪"?因为刘彻他小时候的就叫"刘彘","彘"在古代就是猪的意思。后来才改名为刘彻。
虽然被称为猪,可他却是一位开拓进取、雄才大略的皇帝。
刘彻当上皇帝后,反击匈奴、开辟丝绸之路、他开拓南方和西南疆域,大大扩展了汉朝的版图。
政治上推行“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文化上独尊儒术统一思想……这一系列举措都彰显出了他的雄才大略。
虽然汉武帝晚年有些昏聩,导致“巫蛊之祸”等悲剧发生,但总体而言,他的文治武功确实配得上“千古一帝”的美誉。
他的统治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也让“汉人”成为中华民族的代名词。
四痞:汉高祖刘邦
痞子,搁现在听着像骂人,可用来形容刘邦,那叫一个贴切。
刘邦从小就不喜农耕,整天跟兄弟们喝酒吹牛;喝醉了酒,居然敢在县令的宴会上耍无赖,游手好闲,不就是妥妥的流氓痞子。
在争夺天下之时,刘邦也是痞气十足。 他打不过项羽的时候,会毫不犹豫地逃跑,甚至为了减轻马车的重量,把自己的孩子推下车;项羽用他的父亲威胁他,说要煮了他父亲,刘邦竟然说分我一杯羹”。
这种看似 “无赖” 的行为,其实是他能屈能伸的表现,在乱世中,只有活下去才能有机会翻盘,刘邦很清楚这一点。
最终,刘邦凭借着自己的识人用人之能、能屈能伸的性格,打败了不可一世的项羽,建立了汉朝。
登基后,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出身,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赋税,鼓励农民耕种,让经历了多年战乱的社会逐渐恢复生机,为两汉四百年国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僧:明太祖朱元璋
这个外号其实很好理解,因为朱元璋早年当过和尚。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朱元璋的老家濠州闹饥荒,他爹、妈、哥哥先后饿死,连副棺材都买不起。为了活命,朱元璋只能去皇觉寺当和尚,每天敲木鱼、扫院子,饿得前胸贴后背。
可命运就是这么奇妙:他在寺庙里待了三年,没等到佛祖保佑,反而赶上寺庙也没饭吃了。没办法,他只能背着包袱去要饭,一路从安徽走到河南,再走回安徽。这三年的要饭经历,让他见识了民间的疾苦,也了解了各地的风土人情,为他后来起义积累了经验,是一堂珍贵的社会课。
后来他参见了起义军,并且一步步崛起,最终君临天下,建立明朝。即位之后,出身底层的朱元璋,恢复社会生产,鼓励垦荒、兴修水利;加强中央集权,废除丞相制度;严惩贪官污吏,整顿吏治。
这些举措虽然有些过于严苛,但确实使明初社会迅速恢复稳定。
我觉得,“僧” 这个称呼,不仅是朱元璋的一个身份标签,更体现了他从乞丐到皇帝逆袭的艰辛。他的人生经历真正诠释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登基之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六秀:汉光武帝刘秀
“秀” 这个字,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名字里有 “秀” 字,一方面他的人生经历简直“秀”到飞起。
王莽篡汉后,天下乱成一锅粥,刘秀只是个没落皇族的远支,跟着哥哥刘縯起兵时,连匹马都没有,只能骑牛打仗。可他愣是在昆阳之战里,以2万兵力打败了王莽的42万大军,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的奇迹。
在河北,刘秀单枪匹马,短短时间内竟然先后平定了河北的各路割据势力,拥兵百万又回师南下,打败了绿林军和赤眉军,再建汉朝。
后世网友戏称刘秀为“位面之子”,意思是他的运气好到像是开了挂。
但我觉得,除了运气,刘秀的政治才能和人格魅力同样出众。他在乱世中重建汉朝,推行“柔道”治国理念,促进经济恢复与文化发展,开创“光武中兴”的盛世。
刘秀的统治风格在我看来十分值得称道。他善待功臣,不杀开国元勋;减轻赋税,恢复社会经济;整顿吏治,提倡节俭。这些举措使东汉初年迅速从战乱中恢复过来。
从个人品质到治国才能,刘秀的“秀”,当之无愧。
一龙二凤三猪四痞五僧六秀,这些看似调侃的称号背后,是中国历史上六位极具特色的帝王,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图文带货训练营#
读史以明智,知古以鉴今。懂得如何去看待历史,对现实生活特别重要。喜欢历史的读者,可以阅读著名历史作家温伯陵《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
来源:长风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