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756年七月十二日,灵武(今宁夏灵武)的行宫内,45岁的太子李亨在群臣的簇拥下登基称帝,是为唐肃宗。此刻,他的父亲唐玄宗正在逃亡蜀地的路上,对儿子的"擅自"即位还一无所知。
"灵武即位,两京收复"——他本可成为中兴之主,却因一个致命失误让盛世永不复返
公元756年七月十二日,灵武(今宁夏灵武)的行宫内,45岁的太子李亨在群臣的簇拥下登基称帝,是为唐肃宗。此刻,他的父亲唐玄宗正在逃亡蜀地的路上,对儿子的"擅自"即位还一无所知。
这是一个充满悲壮色彩的时刻:大唐半壁江山沦陷,叛军兵锋正盛,朝廷流亡在外。李亨的即位,给危难中的唐朝带来了一线希望,却也开启了他充满争议的七年帝王生涯。
李亨(711年-762年),初名李嗣升,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三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在激烈的太子之争中,李亨被立为太子。
成为太子后,李亨的日子并不好过。权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先后想要扳倒他,多次制造冤案陷害太子党羽。杜良娣事件、韦坚案、杜有邻案,一次次的政治风波让李亨如履薄冰。
最危险的时候,李亨被迫与韦妃离婚,以撇清与韦坚的关系。他在恐惧中度过了18年的太子生涯,甚至为此愁白了头发。这种经历既磨练了他的意志,也造成了他多疑谨慎的性格。
来源于网络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反唐,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叛军攻破潼关,直逼长安。
李隆基仓皇西逃,行至马嵬坡时,发生了著名的"马嵬之变"。这时,太子李亨的长子和宦官李辅国劝他留下平定叛乱:"逆胡犯阙,四海分崩,不因人情,何以兴复!"
在当地百姓的挽留下,李亨与玄宗分道扬镳。玄宗继续入蜀,李亨则北上灵武,于七月十二日即位,尊玄宗为太上皇。
这一举动看似"不孝",但在当时的情况下,国不可一日无君,李亨的即位稳定了人心,为平叛提供了合法的政治中心。
即位后,李亨面临的是一个烂摊子:两京陷落,精锐尽失,国库空虚。为尽快收复失地,他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向回纥借兵。
至德二载(757年),李亨任命儿子广平王李俶为天下兵马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联合回纥骑兵,发动反攻。
九月,唐军收复长安。十月,收复洛阳。两京的收复极大鼓舞了士气,但也埋下了隐患:回纥兵在洛阳大肆抢掠,而唐朝廷承诺的"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更是留下了千古骂名。
来源于网络
平定叛乱过程中,李亨犯了致命的错误:猜忌功臣,宠信宦官。
他任命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使,统帅九节度使围攻相州(今河南安阳)。由于鱼朝恩不懂军事又专权跋扈,导致唐军号令不一,最终在相州之战中大败。
更糟糕的是,李亨听信宦官谗言,罢免了最能打仗的郭子仪兵权。从此,唐军再也无力彻底平定叛乱,只能与叛军达成妥协。
李亨与父亲玄宗的关系十分微妙。灵武即位后,他尊玄宗为太上皇,但内心对父亲充满忌惮。
至德二载(757年)十二月,玄宗返回长安,居住在兴庆宫。起初,李亨还对父亲保持表面上的尊敬,经常前往问安。
但很快,在宦官李辅国的挑拨下,李亨将玄宗软禁于西内,拆除了兴庆宫内的防御设施,并将玄宗的心腹高力士、陈玄礼等人流放。
这一系列举动被后世诟病为"不孝",但也反映了李亨对玄宗影响力的恐惧——他担心父亲会复辟,或者成为反对势力的旗帜。
宝应元年(762年),李亨病重。当时,宦官李辅国与程元振专权,皇后张氏企图诛杀宦官集团,拥立越王李系为帝。
四月十六日,李辅国先发制人,率禁军入宫,逮捕张皇后和越王李系。病重的李亨受此惊吓,于十八日去世,终年52岁。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李亨去世当天,玄宗也在孤独中离世。父子二人相继去世,标志着开元天宝时代的彻底终结。
对李亨的评价历来争议很大:
正面评价认为他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稳定了局势,收复了两京,为唐朝续命一百多年。
负面评价则指责他猜忌功臣、宠信宦官、借兵回纥贻害无穷,未能彻底平定叛乱,导致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
客观地说,李亨有其历史贡献:
在危难时刻即位,避免了权力真空重用郭子仪、李光弼等将领,成功收复两京保住了李唐王朝,使其得以延续但他也有重大过失:
唐肃宗李亨的一生充满悲剧色彩。他本可成为中兴之主,却因性格缺陷和决策失误,未能彻底挽回颓势。
他的故事给我们现代人的深刻启示:
领导力的重要性:在危难时刻,领导人的决断力和用人智慧至关重要信任的价值:猜忌和多疑往往会毁掉大好局面,团队信任是成功的基石内外平衡的智慧:借助外部力量需要谨慎,避免付出过大代价人性弱点警惕:有时候,最大的敌人不是外在的威胁,而是内心的恐惧和不信任李亨的七年统治,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过渡期。他尽力了,但能力有限,最终未能挽回盛世的落幕。这就是唐肃宗李亨——一个有心救国、无力回天的悲情天子。
他的经历提醒我们:历史没有如果,但我们可以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避免重蹈覆辙。在个人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都可能面临类似李亨的困境和抉择,关键在于我们能否从中学习,做出更明智的决定。
来源:小李同学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