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到成都,你脑子里八成浮现的是麻辣火锅、串串香、小面、肥肠粉这些让人一秒流口水的地道美食吧。
说到成都,你脑子里八成浮现的是麻辣火锅、串串香、小面、肥肠粉这些让人一秒流口水的地道美食吧。
但美食当道、烟火气升腾,大伙嘴里满足了,心里却难免犯嘀咕:这一口到底安不安全?真能吃得放心吗?有没有那么多猫腻藏在锅碗瓢盆之间?别提了,这年头,吃下的每一筷子里,除了幸福,还藏着对安全的执着追问。
家里长辈常说,吃东西别贪嘴,安全最重要。
但谁又能忍得住成都的夜晚街头?撸串、喝汤,情绪堪比双色球开奖——永远充满期待,也莫名担忧。
话说回来,成都咋能让本地人、外地游客在这千锅万碗里吃得既畅快、又安心呢?今年7月,全城发起了个“在成都,放心吃”的食品安全守护专项行动,几乎覆盖了你能想到的所有吃饭的地儿——从餐馆到超市,从景区到企业,遍地开花,联合打造了166个“放心吃”消费场景。
之前你或许觉得,餐厅后厨是只有老板和厨师能随意进出的“神秘地带”,食材怎么处理、清洗、怎么下锅、有没有偷懒、糊弄,谁知道呢?
这回玩得直接,后厨全高清直播,扫码可查,高清摄像头悄悄成了新的“食安守护神”,不光店家,市场监管局的智慧平台也连线监控。
顾客扫码随手一瞄,谁在干啥都有数。
不合规的操作,系统随时预警,据说已经处理了12条,整改率杠杠的——员工自己都更愿意规范动作。
你还别不信,透明化带来的安全感,比厨师的手艺还让人踏实。
再说都江堰浮云庭餐厅,12个摄像头全方位跟拍你点的那条鱼,从水里捞起来那一刻开始,到刀起鱼落,分量啥的全都实时可见,甭想耍点“小聪明”,缺斤少两、偷工减料直接曝光。
门口还贴着溯源公示牌,9大类食材的供应渠道清清楚楚;连小吃店一碗面的配料、重量、售价都明码标注,买明白、吃明白,老板自己也说:“咱不怕你问,就怕你不问。”
行动之下,市场监管部门鼓励“一码可查”,刷个码,不光查证照、查原料,还能看加工方式,食材来源,甚至监管情况。
以前点菜看个价格就算实在了,现在直接连后厨的手都看得到,不服气你就扫码体验。
对于在景区吃饭,游客最大担心莫过于被“坑”。
这才是“成都模式”有趣的地方。
都江堰灌县古城商业街,商家联盟自发成立,商户自己组组织自查,谁敢破坏规则、砸了大家的饭碗,立刻被群起而攻之。
现在“街长”的名号都成了热门岗位,以街为单位,距离近,见事快,矛盾第一时间有人管。
最近,市市场监管局更是推了个投诉二维码服务牌,直接挂进商家店里。
碰上啥不对劲儿?扫个码,一键投诉,后台一同步,最近的街长率先到现场安抚,化解纠纷,快则半小时就能妥善搞定。
之前投诉流程繁琐,工单层层流转,耗时长,现在信息扁平化、直通现场,行动之快,比你点的外卖还准时。
有数据为证,街区投诉量同比骤降55.95%,餐饮单位网络评分则涨了12%。
有时候,管得严了,其实大家都能受益。
除了景区,宽窄巷子也玩上了黑科技,AI大数据自动判别后厨违规——比如有人偷懒不戴口罩、抽烟,或者遇到老鼠冲浪,系统自动抓拍,监管三所联动,30分钟到场处理,食安保障不打烊。
锦里、春熙路景区,投诉点持续创新,体验感自然跟着增强。
说回大家日常中的另一“痛点”——无堂食外卖。
家里懒得做饭,不想出门,点外卖成了最大幸福,同时也是投诉最多的“事发地”。
针对这个老大难,成华区市场监管部门居然率先官宣了一套细致到爆的外卖食品安全评分细则,20项指标,不光比服务,连卫生、操作规范、原料来源都逐一量化。
给分低于90的商家直接强制置休——暂停营业整改一到三天,不改还要永久关停。
这波操作直接一把刀悬在头顶,商家再不自查自改,谁也扛不住“停单一天”的损失。
有店铺经理现身说法,“停一天单损失太大,必须好好整改”,整改后评分秒升95分以上,顾客也更安心,单量反而上去了,口碑和业绩一块涨。
严格评分、铁腕整治不仅让消费者吃得安心,也让商家自己有了追求,由不得你耍混。
据说整个成华区试点商户的食安平均分已从78提升到92,90分以上的占比高达八成,数据摆在那儿,鼓舞人心。
食安底气从何而来?当然不能只靠明面上的“管”,还得有看不见的科学支撑。
成都食品检验研究院就是这腰杆的来源。
技术团队承担了国家、省、市三级食品抽检,搞监督、搞送检,据了解仅今年已做了3.95万批次监督抽检,还有1.45万批社会送检,堪称“食安钢铁侠”。
别以为只有小摊、餐馆才检,旅游景区、网红店、生鲜批发市场,甚至世运会保障的食品都囊括其中。
面对高风险类型,团队提前预警、提前介入、提前处置。
一切只为让每个筷子都让你吃得放心。
大量站得住脚的数据:截至8月中旬,成都全市共查了1.6万多家食品生产经营者,监测网络违法线索达1659例,黑店小作坊渐渐浮出水面。
23个区市县督查全覆盖,281个点位逐个排查,发现573个风险隐患也都通报整改。
违法案件查处262件,罚款金额超207万。
恶劣行为坚决不容忍,送公安机关办理涉嫌有毒有害食品、废弃油脂加工案11起。
这些努力,最终体现在吃货们的幸福指数以及信息流里。
餐饮服务举报量同比减少8.8%,口碑在数字中变得更扎实。
烟火成都,安心倍增,“放心吃”行动,为这座城市的生活添足了底气。
说白了,不管是高清后厨、街长管事,还是铁腕外卖评分、高强度技术和执法,最后都落到了一碗饭一勺汤里。
而且,食安守护已经不是一句口号——你点菜时的一指扫码、巷子里的一个举报码、外卖平台一项评分标准,背后都是无数人、无数数据、无数台仪器的通力运作。
谁说理想的“美食之都”就是简单的筷子与锅碗?那其实是大众与监管者之间的博弈,是每双筷子和市监局每条数据的默契,是城市烟火气与现代科技的交锋。
有趣的是,想想以前,大家对外卖、路边摊时常心存戒备,甚至会拿“成都美食”名头出来质疑安全,现在呢,看到满城扫码直播、街长制度、铁腕执法,那个“美食之都”的荣誉,终于名副其实。
食安这事,说难不难,却需要大决心、大谋略、小细节处处落实,你说是不是?
不管你是老成都还是游客,烟火气中的安心感才是最可贵的城市温度。
总算不用纠结于“吃得安不安心”,浑身都是幸福感。
这样一来,城市生活才有了踏实的底色,美食也才能真的“治愈一切”。
你会怎么选择成都美食?你觉得哪项措施最贴近你的吃饭安全需求?留言聊聊你的观点吧。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来源:甜点党GPk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