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评丨有关抗战史传播的几点思考③戳破历史虚无主义,影视作品当扛起责任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7 13:03 2

摘要:暑期以来,多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重要节点的影片陆续上映。以《南京照相馆》为代表的影视作品通过直面战争创伤引发舆论争议。当镜头对准受害者,是否会陷入“歌颂苦难”“宣扬仇恨”的误区?事实上,这类作品的价值正在于以真相叙事激活历史记忆,成为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重

潮新闻客户端 特约评论员 姚昱帆 茹煜哲

图源:中国青年网

暑期以来,多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重要节点的影片陆续上映。以《南京照相馆》为代表的影视作品通过直面战争创伤引发舆论争议。当镜头对准受害者,是否会陷入“歌颂苦难”“宣扬仇恨”的误区?事实上,这类作品的价值正在于以真相叙事激活历史记忆,成为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文化载体。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以“解构宏大叙事”“质疑细节真实性”为幌子,本质是通过否定事实、淡化苦难、扭曲真相、消解意义,持续侵蚀青年一代的历史认知根基,成为当代历史观教育的重大隐患。

首先,合理艺术再现是对抗历史虚无主义的“活化载体”。历史虚无主义常以“过度渲染苦难”“煽动对立”为由,要求艺术创作对暴行“脱敏处理”,试图通过剥离痛感消解历史真实性。而采取合理艺术手段再现历史创伤,恰恰是对这种“去痛化”策略的有效反制。正如《东京审判》中幸存者颤抖的指证、战犯麻木的表情、堆积如山的白骨史料,这些细节恰是历史真实性的铁证。它们将教科书上冰冷的数字转化为鲜活生命的凋零,提醒人们若将抗日战争简化为“胜利叙事”的宏大框架,无异于把伤口结痂当作勋章,终将失去从疼痛中汲取教训的可能。那些被炸毁的工厂、流离失所的难民、血肉之躯抵挡坦克的士兵等,正是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最好载体。

其次,个体叙事是瓦解历史虚无主义的有效策略。历史虚无主义擅长将战争创伤抽象化为“遥远的过去”“宏大的政治符号”,通过剥离个体命运消解历史与当下的情感联结。而《南京照相馆》等影视作品的群像叙事,恰恰以“微小命运的崩塌感”重构了历史与个体的血肉联系,成为抵御这种抽象叙事的情感共鸣。比如,影片中林毓秀从被“中日亲善”洗脑、炫耀与日军“巨星”互动,到目睹暴行后从戏曲角色中汲取民族大义,其“演员梦”的破碎与觉醒,让微小命运的崩塌感成为观众共鸣的支点。当观众为林毓秀的命运落泪时,历史虚无主义试图割裂的“过去与现在”被重新缝合。这种个体记忆的构建,使历史从“他们”的故事变成“我们”的故事,有效对抗了集体遗忘。正如学者所言:“没有个体记忆的集体记忆,只是空洞的符号;而没有集体共鸣的个体记忆,终将被历史虚无主义吞噬。”

再次,让真相叙事争夺历史虚无主义围剿下的话语权。当前,历史虚无主义的舆论围剿从未停歇。日本多次美化侵略历史,西方媒体将中国抗战贡献矮化为“次要战场”,社交媒体上“精日”言论以“学术自由”为名解构抗战英雄事迹,直至近日日本政府呼吁欧洲和亚洲各国审慎考虑参加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这些行为的本质,是对揭露真相进行舆论围剿的话语权争夺。今年恰逢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一系列优质抗战题材影视作品以扎实的史料考证、严谨的艺术表达,为历史观教育提供了可触可感教材。这些以适度疼痛感激活真相的艺术表达,不仅是在重新回顾历史真相,更是为了帮助青年群体塑造正确历史观。

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不在于它是否“客观”,而在于借以迷惑性表达试图让一个民族忘记“如何受伤”“为何抗争”的历史。优质抗战题材影视作品的价值,正在于以痛感唤醒警惕,以个体命运激活共鸣,以真相叙事争夺话语权。拒绝“手撕鬼子”的虚假爽感,也不接受“岁月静好”的粉饰伪装,这才是当代历史真相叙事的清醒选择。

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