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官方统计将1974-1983年出生的人群定义为“冰河期世代”,他们于1993-2005年间进入职场,恰逢经济衰退最严重的阶段。这一时期大学生毕业就业率从1991年的74%降至1999年的58.9%,2003年最低时仅50%左右,远低于泡沫经济前的高水平。薪
1990年代初,日本资产价格暴跌,企业破产潮导致岗位锐减,传统终身雇佣制瓦解,“冰河时代”到来。
日本官方统计将1974-1983年出生的人群定义为“冰河期世代”,他们于1993-2005年间进入职场,恰逢经济衰退最严重的阶段。这一时期大学生毕业就业率从1991年的74%降至1999年的58.9%,2003年最低时仅50%左右,远低于泡沫经济前的高水平。薪资方面,1994年大学生起薪涨幅从泡沫时期的5%骤降至1%,1995年出现30年来首次负增长。而同时期专门学校(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9.2%,薪资与大学生持平。
日本战后经济腾飞将名校学历等同于阶层跃迁唯一路径,催生“教育妈妈”和补习班产业。公立学校“宽松教育”失败后,私立学校与补习班垄断资源,贫困家庭子女难以突围,形成“教育世袭制”。动漫《贝克街的亡灵》对此辛辣讽刺:"好工作都被世袭了,我们努力有什么用?"这种资源垄断使普通家庭子女即使获得高学历也难以突破无形壁垒。
另外,日本推行"研究生倍增计划",吸纳青年继续读书,而导师队伍不足,导致硕士、博士数量激增但质量下滑,企业普遍认为这些人才"空有理论,缺乏实践能力"。产业结构上,日本错失PC、移动互联网和AI等产业升级机会,经济停滞加剧高学历人才无法转化为生产力现象。
1995-1999年间,日本大学生平均月薪仅微增3000日元,而同期初中毕业生薪资涨幅却高达2.3万日元——这种学历与薪资的倒挂现象彻底颠覆了传统认知。高校临时教师岗挤满年收入不足200万日元(约10万人民币)的硕士博士,仅少数精英通过激烈竞争成为正式员工,曾经风光无限的硕士、博士们被社会称为"隐形难民"。
政策上,1999年日本放宽非正式雇佣,企业更倾向低成本用工,大量采用派遣工和临时工,非正式雇佣比例从1990年代的20%升至2014年的40.5%,薪资仅为正式员工的30%-50%,加剧青年就业不稳定。2005年日本启动大学法人化改革,国立大学学费从2000年的6万日元飙升至2010年的53万日元,国立大学毕业总花费5000万日元,而派遣员工一生工资仅1.3亿日元,教育投资回报率彻底崩塌。
日本NEET族是这一时期特有现象,是经济停滞、社会高压与文化异化的综合产物,NEET族(Not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是指既不升学、不就业、也不接受职业培训,完全依赖家庭或社会支持的年轻人群体。在年轻人因上述各种原因对职场失去信心后,很多人的父母在中年后仍面临“7040问题”,70岁父母供养40岁无业子女,部分家庭濒临崩溃。"平成废物"成为1971-1983年出生一代的耻辱标签。"我们是平成废物吗?"一位2001年毕业的东京大学硕士在博客自问,"我们只是太相信'知识改变命运'的承诺。"
如今,类似剧情正在中国上演,中国家长正陷入前所未有的教育焦虑中。日本——这个曾经历30年学历贬值历程的邻国,为中国家长敲响了警钟。
1. 大学学历贬值
2024年中国硕士毕业生就业率(44.4%)已低于本科生(45.4%)和大专生(56.6%),显示类似风险正在显现。杭州某街道办2025年拟录用名单中,6名清华北大博士的岗位是“基层治理专员”,年薪30万起步,附带人才公寓、子女入学等隐性福利。对比高校科研岗,一名985博士青年教师坦言:“我月薪8000元,非升即走,而街道办朝九晚五,收入是我的3倍。” 这种“体制内性价比碾压高学历”的现象,折射出学历与职业回报的严重倒挂。1985年本科学历可超越98.7%同龄人,2025年这一比例降至30%以下。2025年本科毕业生平均起薪6500元,而外卖员、水电维修工等职业月收入普遍突破1.5万元。
2.海外学历同受冲击
美国计算机科学硕士留学成本约80-150万,回国起薪30-60万/年,回本周期3-7年;而文科专业(如教育学)可能因薪资低、回本周期长甚。智联招聘数据显示,2025年四成海归首份工作月薪不足6000元,文科类专业溢价不足10%。这警示我们若因盲目跟风选择低就业率专业(如纯艺术、部分文科),可能面临“高投入低回报”。
3.“鸡娃”经济崩盘
学区房、补习班的“沉没成本”巨大,教育回报率断崖式下跌。据了解,北京海淀家长年均补习支出40万,但73%学生提分不足10分;480万的学区房溢价仅带来5%的升学率差异。某家庭卖房“鸡娃”,最终孩子抑郁休学,治疗费耗尽剩余房款。今天,培养一名硕士成本超200万,月薪8000,但需工作20年才能回本。更多家长也意识到“鸡娃”是资源博弈而非学历培养,教育跃迁神话破灭。
4.“全职儿女”盛行
区别于被动依赖父母的传统啃老,“全职儿女”指成年子女脱产与父母同住,通过家务劳动、情感陪伴等换取经济支持,同时保持学习或求职状态的行为。其工作内容包括买菜做饭、照料老人、处理家庭数字化需求等,部分家庭会以“工资”形式明确经济交换关系。
中国2023年迎来为期10年的大学生毕业潮,过量的大学生供应使就业愈发艰难,学历贬值已成热点话题。对于中国这样快速发展的国家,日本的教训警示我们需警惕经济增长放缓后可能引发的青年就业危机,警惕高校扩招导致文科等低就业率专业过剩,而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和新兴领域(如AI、新能源)人才结构性短缺。
-END-
本文作者:嘻嘻
一名妈妈,一名教师,
以课堂为纸、岁月为墨,记录教育现场的微光,
以亲历者之眼凝视国内外教育。
当孩子踏上留学之路,父母既欣慰又牵挂。那些关于择校、申请、送别、跨时差沟通的经历与感悟,都是值得分享的宝贵财富。
《留学生日报》是230万留学生家庭的交流平台。我们诚邀留学生和准留学生家长加入“家长委员会”,用真诚的文字记录孩子的留学故事:可以是海外趣事、陪伴中的困惑与经验,或对留学意义的思考,这些都能给其他家长带来温暖与启发。
加入后,您的作品将发布在头部留学媒体平台,结识志同道合的家长,甚至帮助更多留学生家庭走出迷茫。我们提供报酬与家长私享会机会,助您与教育专家面对面交流。
期待您的加入,用文字传递爱与希望。有意请联系我们。
详情请见:
来源:留学生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