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按下“AI加速键”!普通人能抓住的3个红利,2027年前是第一波!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7 12:51 2

摘要:编辑8月26日晚上,我的朋友圈突然安静不下来。 无论是搞科研的朋友,还是做投资的哥们,甚至平时只晒娃的同学,都在转发同一份文件:《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

编辑8月26日晚上,我的朋友圈突然安静不下来。 无论是搞科研的朋友,还是做投资的哥们,甚至平时只晒娃的同学,都在转发同一份文件:《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

我盯着手机屏幕,有点愣神。 这四个字——人工智能+,在我心里敲了一下。 说实话,我在智能行业里混了快二十年,经历过多少次所谓的“风口”,从智能家居到区块链,再到元宇宙。很多热潮来得快,退得也快。但这次不一样。 因为它不再是某个公司、某个圈子的自嗨,而是直接写进了国务院的正式文件。说白了,这是国家按下的“加速键”。 我能感受到一种很强烈的气息: 这不是“某个行业的新机会”,而是和每个人的生活都要挂钩的大时代

这份文件不是写给“大厂”的,是写给每一个普通人的。它给了三个清晰的时间刻度:2027、2030、2035,以及“六个重点发力的方向”。不是远景,而是时间表和施工图。

我突然想到2015年第一次扫码付钱。那一瞬间你以为只是“方便一点”,三年后才发现——钱包真的“退休”了。现在轮到AI了,只是节奏会更快。

01

“三步走”不是PPT

是生活的倒计时

让我兴奋的是,这份文件没有写一些虚头巴脑的愿景,而是给了我们一张清晰的“未来路线图”。

第一步,2027年:三年冲刺。到2027年,新一代智能终端、各类智能体的应用普及率要超过七成。别把这句当口号,它的意思很直白:你的亲友圈里,十个人里至少七个人身边有“常驻AI”——有的是手机里会自己干活的助手,有的是随叫随到的行业智能体,有的是嵌在车、家电、办公工具里的“隐形搭档”。这不是“懂技术的人玩玩”,而是像移动支付那样自然地发生在你我身边。

第二步,2030年:质变时刻。到2030年,普及率要超过九成,AI驱动的“智能经济”会变成新的增长极。听上去有点宏大?换个说法:那时的“会用AI”会像“会用电脑、会上网”一样基础;对企业来说,不接入AI就像商场断电,勉强开门但寸步难行。

第三步,2035年:新的世界。到2035年,文件给出的描述是:全面进入智能经济与智能社会的新阶段。如果你现在还对“智能社会”有点抽象,试着想象一个普通的一天:孩子的“智能学伴”记录他的学习节奏并同步给班主任,老人的健康手环凌晨发出轻微异常,社区AI在早餐前已帮他远程约到就近的社康医生;你出门时,车与路口的系统互相打了招呼,红灯缩短了十秒;晚上刷到一部短片,主角是你——不,是AI在你的授权下做的“你”,演了一场你刚刚经历的城市暴雨逃生演练。听起来像科幻?不是博主的脑洞,而是写进了文件的“硬指标”和方向表述。

02

别再用“互联网+”

的眼镜看“人工智能+”

十年前,“互联网+”最擅长的是连接:把人、货、场焊在一起,效率直线上升。点外卖、打车、网购,一套组合拳改变了商业流通,但饭还是那份饭,车还是那辆车

“人工智能+”的底色不同,它更像是赋能:不只撮合,而是把原来的东西变得更聪明。这话也容易空,我给你三张“生活特写”。

在工厂:设计师不再从空白页开始,AI先给出几十个满足强度与材料成本约束的“初稿”,你挑、你改、你和AI打擂台。机台微微走样时,不是等坏了再停线,而是AI在异常还没肉眼可见时就给出预判与维护安排,让停机从“事故”变成“计划”。这才叫“从信息化到智能化”。

在农田:灌溉不再靠经验拍脑袋,地表与空中的传感器联手,AI判断“哪一片地、此刻缺什么、该补多少”。农民更像“运营经理”,在控制室里看着作物的“成长曲线”,下一季种什么不是撞运气,而是AI给出“收益—风险”建议。

在服务业:你的理财、法务、设计支持不再昂贵难得,AI把“曾经的贵族服务”做成了像自来水一样随手可得——不是取代顶级专家,而是把平均线抬高

一句话总结:互联网+优化存量,人工智能+创造增量;前者像高速路,后者像给发动机换了总成。

03

六个方向,六扇门:

AI从哪儿“进屋”

文件把“人工智能+”的发力面明确成六块。别急着背诵名词,我把它们改写成生活能感到的六扇门,每扇门后面都藏着生意与岗位。

第一扇门:科学技术

科学的生产关系将被改写。AI帮助从“0到1”的发现提速(科学大模型、跨模态数据集、科研设施智能化),也把“1到N”的工程化与迭代做快做稳。对科研人,意味着“把体力活交给AI,把洞察留给自己”。

第二扇门:产业发展

产业不只是“公司+AI”,而是诞生AI原生企业:产品研发、供应链、客服、交易决策从一开始就以AI为“外脑”。同时,国家会建设应用中试基地、行业共性平台,鼓励“模型即服务、智能体即服务”,把试错成本降下来。对中小企业,这是“借平台上车”的窗口。

第三扇门:消费提质

服务场景被改造:智能助理不再是花哨入口,而是接住海量生活服务的“新前台”;产品侧则把“万物互联”升级成“万物联”——车、家、可穿戴、机器人各就各位,形成一体化交互环境。你会看到“认知型、情感型消费场景”变多,比如更懂你的健身建议、更会聊天的家庭陪伴设备。

第四扇门:民生福祉

工作方式、人力结构与教育路径会同时重写。文件提出:探索人机协同的组织与管理,培育“智能代理”岗位形态;教育强调从知识灌输走向能力培养,把大规模的因材施教做成现实;医疗侧,推广“人人可享的居民健康助手”,基层医疗先获益。对普通家庭,这是“更有温度”的技术落地。

第五扇门:治理能力

城市运行走向“人机共生”。路网、管廊、公共服务将更灵活;政务服务朝“精准识别—主动规划—全程智能办理”演化;公共安全与应急体系里,数字人、机器人会成为编制外的“同事”。这不是炫技,是让治理真正“看得见、跑得快”。

第六扇门:全球合作

AI不是一国独舞。中国会把AI作为“国际公共产品”,在算力、数据、人才等领域扩大合作,推动普惠共享;同时积极参与联合国机制下的全球治理框架,让“安全、可控、可信”的共识落地。对开发者与创业者,意味着你做的开源项目与产品天然拥有国际舞台。

04

“看不见的水电网”:

算力、开源、人才与安全

如果把上面六扇门当“前台”,那“后台”的四件事决定这套系统跑得稳不稳。

算力:从芯片、集群到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强调“数、算、电、网”的协同,鼓励发展标准化、可扩展的算力云服务,让供给普惠、经济、绿色、安全。这不是一句口号,是对创业公司和地方的“成本线”与“门槛线”。

开源:建立健全开源贡献的评价与激励,把“代码贡献”纳入高校认定,形成面向全球开放的社区生态。这会极大提升工程师和研究者的参与感与“身份红利”。

人才:推进全学段教育、跨学科培养,鼓励探索AI的“无人区”,并支持企业用股权期权把人引来、留住、用好。一句话:培养“会提问、懂协作、能落地”的复合型人才。

安全:直面“黑箱、幻觉、算法歧视”等风险,完善评估与备案,构建“监测—预警—响应”的治理体系。好的规则不是拦路虎,是护城河。

05

普通人的三重情绪:

怕、盼、该怎么做

你可能已经有这三种心情:怕失业、盼红利、但不知道从哪下手。把它拆开讲:

怕什么?

的确,一批重复性岗位会先被波及:录入、基础客服、流水线环节……这是“技术更换螺丝刀”的必然。别自责,这不是个人竞争力问题,是工具的换代。但新岗位也在同时出现:提示工程、AI质检、行业智能体设计师、数据治理师、AIOps现场工程等。关键不是岗位是否“叫AI”,而是你是否会用AI把原岗位做出新效率。

盼什么?

AI像能力放大器:给它好的问题与约束,它能把你的产出放大数倍。你不需要把自己变成算法工程师,但要把自己训练成“懂得与智能体打交道的人”。这件事越早开始,越早拿到时间红利。

怎么做?给你一张90天行动清单

第1—2周:盘点你的工作链路。哪些环节是“搬砖型”?把它们标出来,试用一个行业可用的通用大模型+两款垂直工具(例如法务审阅/数据分析/设计辅助),观察能节省多少时间。

第3—4周:做一个“个人智能体”的原型。哪怕是最简单的——固定指令+资料库,把你每天重复的动作交给它。

第5—8周:积累领域数据与模板。把你的经验变成可复用的“提示词库/流程库/案例库”,沉淀为“你的专属外脑”。

第9—12周:展示与迭代。找三位同事或合作方做小范围演示,收集反馈,把“能省时、能降错、能增收”的点写成一页纸。

别小看这张表。很多“AI原生个体”就是这么起步的,他们的工资不是因为“会AI”,而是因为把AI融进了可交付的价值链

06

中小企业与地方的“落地法”

政策给足了“抓手”,但路还得自己走。我总结三条“能今天就开始”的落地动作:

借外脑:先入驻一个靠谱的“行业共性平台/应用中试基地”,把试错成本往平台转移;并行评测两家“模型即服务/智能体即服务”,用真实业务指标比效果与成本。

搭数据梁:挑一条产品线做“数据闭环试点”:埋点—脱敏—标注—验证—上线—监控,哪怕小,也要闭环。

定安全线:拉齐“黑箱/幻觉/歧视”的红线与处置流程,把“人机共审”写进SOP;不要等出事再补章程。

地方政府也有“即刻可做”的三件事:

一是对接国家算力布局与“东数西算”枢纽,明确本地“数—算—电—网”的协同机制;二是牵头建设区域应用场景与中试网络,让中小企业跑得起;三是把开源贡献、场景供给、人才落地写进城市的“AI名片”。

07

别忽视文化与温度

技术不是冷的。文件里专门提到,用AI繁荣文化生产、增强传播、推进全民健身、织密人际关系、养老托育助残,甚至把“好房子”的全生命周期也纳入智能化。这句话份量很重——它提醒我们,真正好的技术,最后会落到“更有温度的社会”

你可能在某个冬天夜里回家,家里的系统悄悄把空调提了一度,因为它“听见”你一路咳嗽;或许你会在儿童书店看到“AI绘本定制角”,孩子把一只名叫“糯米”的小熊写进故事;又或者,你在小区广场碰到陪老人的“慢速度机器人”,陪他们下象棋,提醒按时吃药。那一刻你会明白:技术最动人的地方,不是炫目,而是体贴。

08“

全球赛道”的身份认同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层面——身份。当开源成为国家级策略的一部分,工程师、研究者、学生的“开源履历”会从“爱好”升级为“资产”。中国也会在联合国等机制下参与并塑造AI的全球治理,推动能力普惠、规则协同、风险共管。这不是宣传口号,是给你参与世界的门票

09

收个尾:别把这件事当“热点”

写完这些,我把外卖热了一次。抬头看时间,已经过了零点。朋友圈还在转这份《意见》。你可能不想被“时代的声音”吵醒——谁都想多睡会儿。但这次,我真心建议你别当看客:这不是热点,是作息表

2027、2030、2035,不是谁给你定下来的“倒计时”,是你可以主动“设闹钟”的三个刻度:

三年,学会和一个智能体配合,把它变成你工作中的“搭档”;

五年,把你的岗位或生意重写一次,至少有一条链路因AI而彻底不同;

十年,回头看看今天的自己,能否承认这十年你没有站在站台上看车,而是上了车。

已经入秋,杭州的夜里温度还是有点高,就像这AI的热度,路灯下的树叶像一行行小注释。它们在说:别怕,时代不是来抽查你的,而是想把你带到一个更敞亮的地方。

来源:智哪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