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打造“超大号成长乐园”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3 18:58 2

摘要:暑假,深圳市妇儿大厦成为孩子们避暑游玩的好去处。因裙楼黄、橙、粉、绿的缤纷配色,妇儿大厦被网友昵称为“万花筒”。孩子们穿梭于色彩明快的空间嬉戏探索,在设施完备的亲子酒店里体验专属小帐篷和亲子菜单,在精心设计的互动区流连忘返。

各具特色的儿童友好空间,让深圳在“一米视角”之下,处处“童”样精彩。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张静,特约撰稿欧阳永艳 编辑顾佳贇

2024年6月,深圳市龙岗儿童公园的儿童大型无动力设施,孩子们正在上面攀爬玩耍

暑假,深圳市妇儿大厦成为孩子们避暑游玩的好去处。因裙楼黄、橙、粉、绿的缤纷配色,妇儿大厦被网友昵称为“万花筒”。孩子们穿梭于色彩明快的空间嬉戏探索,在设施完备的亲子酒店里体验专属小帐篷和亲子菜单,在精心设计的互动区流连忘返。

2020年经过改造和功能升级的妇儿大厦,建筑内外环境和硬件设施处处可见亲子友好细节,如今已成为深圳遛娃网红地。在业态分布上,大厦内儿童探索馆、图画书博物馆、一站式儿童成长中心、儿童影剧院等一应俱全,为满足大小朋友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提供了丰富的设施和资源。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在转型背景下,城市发展的关注点愈发聚焦于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与城市精细化治理。作为超大型移民城市,深圳也是一座“儿童大市”。让儿童更好地成长与发展,是深圳城市工作的重要内容。2015年底,深圳就在全国率先提出系统性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目标,倡导“从一米高度看城市”。2025年,深圳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进入第十年。

如今,深圳已经成为一个“超大号成长乐园”:1300多座公园中近400处建有儿童游戏场地,115个市级儿童友好公园成为自然课堂,1521间母婴室遍布商场、公园、地铁站,基本实现公共场所全覆盖。

深圳为全国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提供了样本,“一米视角”之下,这座超大城市也“童”样精彩。

服务深港家庭

2024年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总结了各地在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公共服务设施适儿化改造等方面的典型经验做法,形成《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可复制经验清单(第一批)》,“深圳妇儿大厦在公共服务设施适儿化改造方面探索可持续建设运营模式”被纳入该经验清单。

在“万花筒”的示范带动下,深圳罗湖区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罗湖妇儿大厦)通过系统性硬件改造与创新型运营服务,近期也以新面貌投入使用。

2025年7月,深圳市罗湖妇儿大厦(画面中心位置)

当你站在罗湖妇儿大厦顶楼的深港之窗,目光穿过马路对面的文锦渡口岸,就可以远眺香港北部都会区。罗湖区妇儿大厦左侧是莲塘口岸,右侧是罗湖口岸,地处口岸经济带上,自20世纪90年代建成起,就被注入了“深港融合”基因。

罗湖区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负责人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罗湖是深圳的老城区,口岸经济带有很多居深港人家庭,他们在深圳生活工作,如果出现了婚姻、家庭、育儿等方面的问题,会找我们妇联求助。”

近30年来,为了更好地服务帮助这些居深港人家庭,罗湖区妇联与香港慈善机构合作,引入香港社工,与香港方面共同摸索出处理跨境婚姻家庭问题的经验。目前,社工队伍中有20多位来自深港两地的律师、首席信访员、心理咨询师和婚姻指导师等专业人士。

在罗湖妇儿大厦外立面改造上,来自香港的设计师从设计方案上融合深港两座城市风貌特点。改造前,设计师来到屋顶容融乐园参观,看到这片由深港两地儿童共建的屋顶花园有花草果树,吸引小鸟在树上筑巢孵蛋。设计师由此受到启发,定下“百鸟归巢”的设计方案,寓意香港儿童就像小候鸟一样通过文锦渡口岸,在深圳得到爱护并茁壮成长。大楼外立面的白色格栅,则象征着一片片羽毛把小鸟保护起来。

在考虑内部装修时,设计师则站在楼顶,用手机拍下罗湖建筑物的颜色,又到香港铜锣湾同样拍摄记录,然后选取深港两地建筑物的12种共同颜色作为外立面的颜色,呼应深港两地城市的活力和包容属性,把罗湖区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打造成兼具人文关怀与深港特色的儿童友好空间。

焕新后的罗湖区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共六层,设置有罗湖区妇女儿童之家会客厅、罗湖区儿童友好成长基地、小剧场、屋顶花园等空间,并引入乐高积木、腾讯护苗、正面管教等特色公益项目。这里集科技、美育、创造力展示为一体,并通过深港儿童议事会等机制倾听儿童反馈。在大厦一层,还设置了12338维权服务中心、涉外涉港澳台家事调解中心服务站、深港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罗湖区婚姻家庭名师工作坊等空间,使得服务深港两地家庭的队伍逐渐壮大。

上述负责人表示,罗湖区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的焕新,既是物理空间的改造,更是服务理念的革新——通过儿童参与式设计、深港融合实践及可持续发展教育,将“儿童友好”理念从硬件渗透至运营内核。

儿童友好医院

儿童医院在一座城市中的角色尤为关键,它不仅是治疗疾病的地方,更是守护儿童健康成长的堡垒,是城市医疗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同时,医院又是儿童最不愿意去的场所之一,如何让儿童减少就医恐惧,需要儿童医院从硬件到软件服务处处体现儿童友好与人文关怀。深圳市儿童医院就是这样一家让儿童不害怕的医院,该医院早在2018年就获评深圳市首批儿童友好基地称号,也是首批基地中唯一一所医疗机构。

《闪闪的儿科医生》是一部触动人心的医疗观察类纪录片。深圳市儿童医院院长麻晓鹏就是片中那位网红院长。当麻晓鹏还是一线儿科医生的时候,面对遭受病痛折磨的患儿,他感同身受。成为院长后,他秉承前任院长“建立一所儿童友好医院”的宗旨,在福田老院区并不宽敞的空间里不断打磨儿童友好细节。

从2014年起,深圳市儿童医院与深圳市关爱行动组委会办公室共同发起“深圳市儿童医院•Vcare关爱空间”项目,在医院每一层住院病区建立一个Vcare关爱空间,为病童、病童家庭和医护人员提供服务和陪伴。目前,医院在福田院区和龙华院区共建立了11个Vcare关爱空间。

Vcare关爱空间以舒缓病童和家长的心理压力为重要切入点,由社工定期组织入院适应、情绪/心理支援、家长支持、医患互动、社会共融等一系列适合病童及家长的互动式公益活动,营造温馨氛围,帮助病童积极配合治疗。此外,空间还致力于搭建贫困病童求助和医治的公共信息平台,进行救助信息的整合及对接发布,使病童需求与救助机构之间“有效对接”。

麻晓鹏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至今,深圳市儿童医院•Vcare关爱空间安全运营逾2900天,提供了1.66万小时志愿服务,为超44万个家庭举办了2.3万场各类主题活动。

在深圳市儿童医院,就连CT检查室和MRI检查室也成为了别样的儿童空间。CT检查室被改造成怪兽星球主题的“游戏室”,儿童要先在护士站领取“R星系任务卡”,在体验区观看动画视频并完成呼吸及定格练习游戏,完成CT检查后还能领取“勇敢者勋章”。

深圳市儿童医院怪兽星球主题CT检查室

深圳市儿童医院还推出“星星计划”,打造华南首家儿童医院安宁疗护病房,填补了深圳市儿童安宁疗护服务的空白。“星星计划”通过身、心、社、灵等方面的照护和人文关怀服务,让生命在温暖和爱中谢幕。

“大约90%重病儿童的死亡发生在PICU(儿科重症监护室)和NICU(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我院在PICU设置了1间家庭可陪伴安宁病房,环境布局温馨宁静,让家人能够陪伴孩子走完最后一程。在陪伴过程中,‘宝贝守护日志’随时记录孩子在医院的‘日记’;孩子过世后,‘宝贝心声留念卡’作为一份有温度的纪念送给家长,家长非常感动。我们的医务社工会全程给家长心理支持,协助他们做好最后的陪伴。”麻晓鹏说。

如今,有温度有人文关怀的儿童友好理念已经在医院运营中深入人心,除了院方对医护人员展开的培训外,医护人员也自发打造儿童友好活动。例如,泌尿外科策划了“奇妙星期五”小丑医生查房活动,医护装扮成“小丑”进行查房,与患儿进行有趣的互动。从2021年起每月一期活动,至今已经服务患儿家庭逾2700个,参与活动的医护人员逾1700人次。

2024年10月,深圳市儿童医院龙华院区正式启用。从外观设计到内部功能分区,“儿童友好”都可看可感。

从上空俯瞰,龙华院区的建筑像是两个“B”合并在一起,因此有了“Baby楼”的昵称。院区一楼门诊大厅设置了由迪士尼公司捐赠的“奇妙观影厅”,循环播放动画电影,各楼层设置不同的动物主题,患儿在就诊的同时可以探秘自然,放松身心,缓解焦虑。

麻晓鹏介绍,在龙华院区,医院还与多家单位联动推进儿童友好空间建设。例如,与深圳市关爱行动组委会办公室合作新增“儿童医学科普体验空间”,布置了“近视+散光”测试装置,后续还拟在空间里放置眼睛、耳朵等医学科普模型。

作为深圳市“十四五”规划的卫生事业重点项目与市级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优秀案例,深圳市儿童医院龙华院区开展的儿童友好实践不仅是城市医疗服务的一次升级,更是深圳坚守儿童生命健康守护责任的体现。

儿童友好乐园

城市公园是父母遛娃频率相当高的去处,儿童友好公园不全然等同于“儿童的公园”,而是在城市公共空间中融入儿童视角的设计理念,是一场以“尊重”为核心的空间革新。

2022年,深圳大力推进儿童友好公园建设。截至目前,共打造115个市级儿童友好公园。各公园儿童活动区内容不断更新,“长”出了各类颜值高且童趣可爱的乐园,让孩子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自由探索玩耍。

坐落于福田区的笔架山体育公园2023年正式对外开放。园内配备了足球场、篮球场等多种运动场地。这里能成为孩子们的欢乐天地,并非单纯依靠增加场地数量,而是从少儿特点出发进行设计,真正抓住童心。

基于儿童热衷于“飞檐走壁”的特点,笔架山体育公园精心设计了上扬的滑道、可供来回跳跃的踏板等设施。公园特意打造了大型沙池,让孩子们一起玩耍,尽情地爬行撒欢儿,还能利用游戏的社交属性让孩子们在此聊天交友。公园还设置了防晒防雨的“候亲室”,为因贪玩迷路的小朋友提供临时庇护。

“我们致力于推动儿童游乐设施向无动力转变,功能设计上更偏向科普性、趣味性,以自然互动激发儿童创造力与社交能力。”深圳市公园管理中心工作人员介绍,深圳将儿童需求作为公园规划的核心,在新建及改造的自然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中,都注重融儿童友好设计。

在城市更新中,深圳也将儿童友好乐园纳入老旧小区改造范围。

在福田区福保街道,益田社区用“儿童视角”激活城市空间,把设施陈旧、功能单一的塑料游乐场焕新为全龄共享的自然探险乐园,打造了深圳首个社区级儿童友好乐园。乐园里有贯通全园的无障碍步道,串联低龄沙池区(5岁以下)和中高龄冒险区(6-12 岁),推婴儿车的家长与奔跑的孩子互不干扰。

益田社区是典型的传统大型住宅小区,3.5万居民中有近6000名儿童,长期面临无全龄设施以及趣味场地和自然空间不足的困境。

2021年,益田社区举办4场“儿童议事会”,收集800余条建议,孩子们用蜡笔勾勒出“有大树、能冒险、能交朋友”的乐园蓝图,最终化作“冒险海岛区”“旋转平衡区”等六大功能区。

福田区政府为此专项投入500万元,社区与物业联动,以“自然化、全龄化、趣味化”为目标打造益田儿童友好乐园。

据工作人员介绍,益田社区以儿童友好社区改造为突破口,周末举办“亲子运动会”“露天故事会”,不同年龄段家庭在此相识,打破了城市邻里的冷漠。“儿童议事会”提出的“分时段开放”“噪声控制公约”等建议被纳入管理规则,实现儿童参与社区治理。目前,益田社区正在推动建立“儿童友好基金”,探索“企业认养设施+居民参与维护”模式,让乐园可持续“生长”。

深圳正将“儿童友好”深植城市肌理,通过各具特色的儿童友好空间,让全龄“平等参与”理念重新定义城市空间。

(本文刊载于《瞭望东方周刊》2025年第17期,总第940期)

来源:开拓客dlAVx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