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透露:早恋的孩子,大都喜欢买这3样物品,父母知道要留心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6-14 04:39 2

摘要:和一个在中学工作的女朋友聊天,她做班主任有十几年了,早就练就了一副“火眼金睛”。

Hello,大家好,我是豆芽妈妈。

和一个在中学工作的女朋友聊天,她做班主任有十几年了,早就练就了一副“火眼金睛”。

她说,班里有没有小男孩、小女生谈恋爱,她观察下孩子的穿着配饰,大致都能了解一二。

现在的孩子,鬼精精怪,不会明目张胆的传纸条、写情书,但是,他们经常爱买的东西,就是“信号”。

据她介绍,早恋的孩子通常会对三类物品比较感兴趣。

她发现后,一方面用温和的方式劝导他们;一方面也会和家长沟通交流,采取及时应对的方法,对孩子进行有效引导。

第一,心机小物

如果孩子平日不喜欢小饰品,但是突然手腕上、脖子上以及书包里多了一些bulibuli的小物件,排除自己买的之外,很有可能就是早恋了,是对方送的或者自己多买了一件送给对方的。

少女情怀总是诗,青春期孩子希望通过一些小物品暗戳戳的表达心意。

第二,情侣物品

好事成双、出双入对,那些设计独特、款式一样的情侣物品,对于心智不成熟的孩子,有着非常大的魔力。

l 情侣项链

像那种能够拼凑在一起的项链、对戒、手表,两个人各戴一个,仿佛各自守着一份小心思、小秘密。

l 情侣衣服/鞋/背包

一模一样的短袖、鞋子、背包,这些经常上身的物品,孩子们也是像挑战权威一样,向周围的人无声的昭告:我们是在一起的。

第三,化妆品/小零食

女为悦己者容,如果孩子突然特别注重打扮、外在形象,要留意孩子的举止变化,可能是早恋了,希望得到某些人的关注和回应。

而不爱吃小零食的男孩,突然爱买奶茶、果汁等零食饮品,并且遮遮掩掩不愿意让知道,可能是孩子想把这些心仪传递给某个可爱的女生。

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

孩子发展进入一个阶段,对异性产生懵懂的好感,是很正常的事情,毕竟我们也是从那个阶段过来的。

12-18岁是性激素分泌高峰期,大脑的"奖赏系统"对情感刺激更敏感,产生好感是生理发育的正常现象。

而且,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寻求亲密关系,本质是脱离父母、建立独立人格的成长信号。

父母强行压制=否定孩子的成长需求,可能引发两种极端:

× 退缩型:变得自卑,未来回避亲密关系。

× 叛逆型:转入地下恋情,更危险。

父母强硬干涉,往往会造成三大负面后果:

① 破坏亲子信任
孩子会觉得:"父母不尊重我的感受",从此关闭沟通渠道。

② 强化"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心理学研究发现:越是受阻的感情,越会被赋予悲壮价值,反而让两个孩子因"共同对抗外界"而更紧密。

③ 错过教育黄金期
高压管控下,孩子失去学习如何健康处理感情的机会,成年后更容易陷入不良关系。

记得我们小的时候,父母对于孩子的早恋,那是如临大敌,搞出的动静比较大,总之就是极力反对。

现在人们思想开放,对待很多事情都包容很多。

但是面对青春期孩子的情感萌动,还是要把握好一个度,不要管得太紧,让孩子反感引起叛逆,也不要放任自流,造成不可挽回的恶果。

家长要分阶段、科学应对,保护好孩子纯真情感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一,避免反应过度

对于孩子的情感要宜疏不用堵。

平时家长留意孩子的举动,看看孩子有无异常反应,和老师做好沟通,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

如果发现孩子因此成绩下降、情绪异常或者出现打扮过度的情况,父母先做好心理建立,平复好情绪,然后找准时机和孩子进入一次深入的交谈。

第二,倾听优于说教

和孩子沟通了解情况的时候,不要一上来就给孩子贴标签,认为孩子谈恋爱是不对的,否定孩子的情感需求。

青春期好感往往是心理需求的投射——可能缺爱、缺认同或缺乏目标。

也许孩子是在家庭中找不到情感认同,于是将目光投向了外面的世界。

家长,如果是女孩最好是妈妈,如果是男孩,最好是爸爸,和孩子建立开放性的沟通机制:

先找好合适的契机,比如在某次散步的途中,是私下而非公共场合,和孩子进入交谈,倾听孩子的表达和感受;

在此过程中,父母要避免审讯式提问,用"我注意到..."代替"你必须交代..."

也可以针对某些故事或者影视情节自然切入,让孩子谈下对“中学生恋爱的看法”等,了解孩子的感受。

在孩子讲述的过程中,尽量做到不打断、不评判,可以共情回应:妈妈当年也有过类似的心情。

从而,拉进和孩子的心理距离,从而让孩子卸下防备,更容易向家长吐露心声。

第三,转化情感动力

记得之前看《十七岁不哭》,里面的主人公杨宇凌和简宁,非常优秀,两个年轻人也互相吸引,暗生情愫。

在意识到萌发的感情如果不懂得克制和疏导,会极大影响学习和关系后,两个聪明的人也重新审视了情感,当成了并肩作战的战友。

身边也有一些情侣,就是曾经的高中同学、大学同学,同学之间的情感是纯粹无瑕、不沾染世故的。

父母了解到此,可以对孩子进行智慧引导,给孩子设定底线原则:

比如说不单独去封闭空间,不影响学习,不过度消费等。孩子懂得,培养延迟满足的好处:好的感情经得起等待。可以让彼此双方的好感转化为情感动力,一起比拼学习,走过最美丽的风景。

其实,比"禁止恋爱"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自我价值感,让家庭成为孩子的情感第一选择。

家永远是孩子最温暖的港湾。

很多孩子早恋,本质是家庭情感支持不足的补偿行为。

当家庭成为"情感避风港",孩子不会急于从恋爱中获取全部情感需求,反而能更理性地看待关系。

希望我们都能成为那个给孩子提供“安全基地”的人,让孩子从此出发,去探索更广阔的世界。

来源:豆芽妈妈育儿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