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显示,脑卒中已经跃升为中国居民致死致残的首位疾病。过去十年,18~45岁人群中风发病率年均增长超过5%。这不是个案,是趋势。2022年《中国卒中报告》里的那句“年轻人中风的比例上升显著”,已然写在白纸黑字上。
中风,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属疾病”。这几年,三十出头的年轻人倒在工位上、猝死在地铁口、抢救在急诊室的新闻越来越频繁。
原本以为离自己很远的事,忽然就成了朋友圈的现实。
医生们反复强调,年轻化趋势已成定局,而背后的原因,比你想得要复杂得多。
加班不是罪魁祸首。
真正让血管崩溃的,是那些“看不见”的生活细节。有些事,比连续几晚熬夜还危险;有些习惯,堪比慢性自杀。
宁可通宵干活,也别继续做这五件事。否则,下一次中风的新闻主角,可能就是熟悉的那个名字。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显示,脑卒中已经跃升为中国居民致死致残的首位疾病。过去十年,18~45岁人群中风发病率年均增长超过5%。这不是个案,是趋势。2022年《中国卒中报告》里的那句“年轻人中风的比例上升显著”,已然写在白纸黑字上。
更让人警惕的是,很多年轻患者没有高血压、糖尿病这些“传统风险因素”。他们身体看起来健康,没有三高,不抽烟、不酗酒,却在某个平凡的早晨突然说不出话,半边脸歪斜,甚至当场倒地昏迷。医生解释:这是隐匿性血管异常造成的小血管堵塞,不易察觉,却极致危险。
很多人早上起床匆匆忙忙,连口热水都顾不上喝,早餐更是直接跳过。以为这样节省时间、控制体重,却不知道这操作已经让脑血管陷入危机。
空腹状态下,血液中的脂肪酸、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导致血压波动剧烈、血黏度升高,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特别是长期不吃早餐的人,脑血管早上最脆弱的时候,正好没人“照顾”。
一项发表于《Stroke》期刊的研究指出,规律吃早餐的人群,脑卒中风险降低了36%。不是说吃了就能防病,但不吃早餐确实是在拿自己的血管开玩笑。
重口味不是错,但长期摄入高钠盐食物,是脑卒中的“催化剂”。尤其是年轻人,火锅、烧烤、泡面、腌制品吃得多,钠摄入早就超标。
高盐饮食导致血压升高,是经过无数流行病学研究证实的。血压每升高10毫米汞柱,中风的风险就会上升20%~30%。而高血压恰恰是脑出血的头号元凶。
最可怕的是,很多人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吃盐量有多夸张。比如一包咸鸭蛋黄月饼,钠含量能顶一天的推荐摄入量。年轻人吃得爽,血管却在无声中硬化、堵塞、破裂。
办公室白领、程序员、设计师……这些职业有个共同点:一天坐十几个小时不动。久坐造成的问题,不只是腰椎病和小肚腩,更深层的是血液循环的障碍。
当你连续几个小时不动弹,血液在下肢聚集,回流变慢,血液变得像水泥一样稠。这种状态下,微小血栓极易形成,一旦游离到脑部,就可能引发缺血性中风。
日本国立循环器病研究中心的研究发现,每久坐一小时,脑卒中风险增加5%。哪怕只是站起来倒杯水、伸个懒腰,也能有效缓解。问题是,许多人连这个动作都懒得做。
熬夜本身就会扰乱内分泌系统,影响血压、心率和血糖水平。如果再叠加焦虑、愤怒、压抑等情绪波动,血管承受的压力成倍增加。
有一种中风叫“情绪性脑卒中”,在情绪剧烈波动后一小时内发作。典型的诱因包括争吵、惊吓、极度悲伤或愤怒。这种中风往往来得急,发展快,死亡率高。
一项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研究显示,长期睡眠不足与脑动脉硬化程度呈正相关,尤其是夜间交感神经兴奋时,血压波动加剧,极易诱发破裂性中风。
有些人表面上看“很健康”:不抽烟、不喝酒、健身打卡、饮食清淡……却突然中风。这类患者常常有一个共同特点——健康焦虑,逼自己进入高度紧绷状态。
长时间处在“我要更健康”的心理压迫下,反而打乱了身体本该有的自我调节机制。过度节食、极限运动、滥用保健品,甚至长期服用没有必要的“抗氧化药物”,都可能打乱血脂、血糖、血压的平衡。
尤其是一些年轻女性,为了“身材管理”,长期只吃水果沙拉,忽略蛋白质和脂类摄入,导致血浆蛋白浓度过低,血管弹性下降,增加脑血管破裂可能。
很多人以为中风是突如其来的“天灾”,其实它是身体长期“积劳成疾”的结果。血管的老化、硬化、堵塞,从来不是一夜之间完成的。
从血脂异常、血压波动,到动脉内皮功能受损,这些变化可能早在五年前就已经开始,只是你没感觉。不少年轻患者回忆,发病前一两天,确实曾出现头晕、手麻、视线模糊等轻微信号,但都被忽略。
中风是血管对你长期忽视健康管理的“最后警告”。它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线,甚至是一张网。
年轻不等于免疫。生理年龄和血管年龄,从来不是一回事。一个30岁的人,如果常年熬夜、吃垃圾食品、情绪波动剧烈、运动量为零,他的血管年龄可能已经奔五。
很多人说:“我还年轻,撑得住。”但身体并不听这些口号。一旦中风,轻则偏瘫、失语,重则昏迷、死亡。即使抢救过来,生活质量也会大打折扣。
别高估自己,也别低估疾病的速度。尤其是脑血管病,一旦发作,黄金抢救时间只有短短几小时,错过就永远错过。
那些你自以为没问题的生活方式,往往才是最致命的。比如用代糖饮料替代饮料,却不知代糖可能扰乱肠道菌群;比如每天打卡健身,却忽视了长期低体脂带来的激素紊乱;再比如追求极致“清淡饮食”,却误伤了身体对脂肪、盐分、蛋白质的基本需求。
健康,不是单靠“少吃多动”“控制体重”就能定义的。尤其是中风这种病,它考验的是系统性的身体调控能力,而不是一两个指标的美丽数字。
哪怕你每天工作14小时,压力山大,只要你吃得正常、睡得规律、动一动、别太焦虑,身体依然可以保持韧性。但如果你整天坐着不动、三餐不规律、长期情绪压抑,再年轻的身体也挺不住。
中风不是“倒霉”,而是警告。它不挑年龄,但绝对挑生活方式。别让自己成为“看起来健康”的那个中风患者。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王陇德,张鸿祯,刘建民,等.中国卒中报告2022[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2,56(7):961-969.
[2]郑东翔,陈刚,王宏宇,等.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分析及功能预后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21,38(1):48-52.
[3]李晓峰,吴东,王拥军.中国脑卒中防控中的挑战与对策[J].中华神经科杂志,2023,56(2):85-90.
来源:药师健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