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甚至到了最后辽国奄奄一息的时候,契丹人仍然能以少胜多,大破企图捞一把的北宋军队!
契丹军,后来屡屡大破宋军,威名远扬。
在与宋军的交战中,他们往往能以少胜多,击败兵力庞大的宋军。
甚至到了最后辽国奄奄一息的时候,契丹人仍然能以少胜多,大破企图捞一把的北宋军队!
因此,在人们印象中,来去如飞的契丹军,其战斗力是非常强悍的,为中原军队所不能敌。
然而,实际上,在五代十国初期,当他们面对着李存勖、李嗣源这样的强人时,他们的表现却确实不咋地!
比如:917年的幽州之战!
当时,耶律阿保机率领三十万契丹军进攻幽州,来势汹汹。
而彼时,后唐尚未建立,还只是晋王的李存勖,正率领大军与后梁军相持于黄河,难以全力回救。
但即便如此,当李存勖抽调部分军队回救后,晋军依然能一战而大破30万契丹军!
这是怎么回事呢?
耶律阿保机,确实是一个狠人。
他原本出身于契丹部迭剌部世里家族。
后来,因其勇武,成为可汗的亲兵队长。
此后,他凭借战功,逐渐成为于于越,地位仅次于部落联盟首领,并逐渐掌握了部落联盟的军事大权。
907年,阿保机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结束了遥辇氏可汗对契丹150多年的统治。
随即,他对契丹进行改革,强化中央集权!
在镇压了一系列旧贵族的反抗后,阿保机在契丹基本确立了集权。
916年,他建国,自号天皇王,国号契丹,建元神册!
同时,在对外战争中,阿保机更是连战连胜,讨女真得马二十余万匹,使周边各部族纷纷归附,使契丹国成为“群牧滋繁,数至百有余万”的强大势力!
靠战功,一步步成为“天皇王”的阿保机,对中原更是野心勃勃,志在必得!
何况,此时,大唐王朝已经轰然倒塌,天下再次进入“中原鹿正肥”的时代!
阿保机,自然不愿意放弃这样的机会!他贪婪地注视着河北大片地区,决心乘时而动!
907年,刚刚成为大汗的阿保机,就企图南下。当时,他亲率30万大军南下,进犯云州。
然而,在遇到李克用时,阿保机觉得没有把握,遂摇身一变,与李克用讲和,双方约为兄弟。
当时,双方约定,双方于当年冬天同时出兵灭掉后梁!
李克用大喜,送给阿保机金繒数万,阿保机也回赠马3000匹、杂畜上万头,其乐融融。
然而,阿保机这样的人,狡猾得狠!
跟李克用的盟约墨迹未干,阿保机立刻派人与后梁结盟,请求后梁册封,并且约定一起出兵灭晋!
显然,聪明的阿保机并不打算硬碰硬。他通过“伐交”,与后梁结盟,对晋形成南北夹击之势!
而且,由于后梁是晋的主要矛盾方,晋军自然要将重心向南!
所以,对阿保机来说,他处于绝对主动地位!
契丹与后梁对晋形成夹击之势,而晋必然重心在南!所以,阿保机只需要等待最佳时机,一举夺取幽云等地即可!
战略上,阿保机处于绝对主动地位!
如此,阿保机自然一直在寻找机会!
916年,晋军与后梁刘寻在魏州一带大战,北面的幽州、云州一带空虚。
阿保机遂趁机亲率30万大军南下,一举攻下了要地蔚州,又进攻新、武、儒等州,随后又大举进攻云州!
然而,李存勖迅速击败刘寻后,亲率大军来救!
阿保机见李存勖亲自来了,遂主动撤军了!
显然,阿保机的目的是要趁虚而入,并不打算跟李存勖主力血战!
而由于战略上处于主动,所以,阿保机并不着急:只要总体形势不变,机会是不缺的!
很快,机会又来了!
次年,917年,李存勖又率军与后梁在黄河相持。
这一次,晋军与后梁不可能短期内分出胜负,很难抽身!
而且,北方新州又发生兵变,乱兵杀死威塞军防御使,拥卢文进回新州。卢文进遂主动投降契丹,引契丹军南下!
现在,不但晋军主力被牵制在黄河,而且,还出现了“带路党”,这就是天赐良机呀!
阿保机遂率领30万大军,迅速南下,直逼幽州!
天赐良机,阿保机这次能否把握住呢?
阿保机的企图,与700多年后,山海关前的多尔衮有些相似。
当时,留守幽州的晋军只有3万余人。而且,他们并不知道契丹大军即将来攻!
所以,阿保机的企图,是分三步走。
1、派部分契丹兵为先锋,支援叛军卢文进,急攻新州。
2、幽州晋军必然前往新州交战。如此,阿保机可以利用叛军牵制住幽州晋军。
3、阿保机率大军风驰电掣,于新州一带歼灭幽州晋军主力,然后,一举拿下幽州!
而阿保机的计划,确实差点成功了!
果然如阿保机所料:当叛军急攻打下新州后,周德威率领3万人回攻新州。
而且,由于叛军拼死抵抗,周德威确实打不下新州。晋军在城东立营,血战10日,不能破城!
接下来,契丹大军到了!
俄而文进引契丹大至,德威拔营而归,因为契丹追蹑,师徒多丧。契丹乘胜寇幽州。是时言契丹者,或云五十万,或云百万,渔阳以北,山谷之间,毡车毳幕,羊马弥漫。——《旧五代史.唐庄宗纪》
周德威只好迅速回撤!
然而,契丹军多是骑兵,攻城晋军多为步兵,晋军想要撤,哪里有那么容易?
于是,“因为契丹追蹑,师徒多丧”,晋军损失惨重!
更严重的是:遭到袭击,士气的损失更大!有人说契丹来了50万大军,有人说契丹来了百万大军,人心惶惶!
形势危急!
首战不利,部队损失惨重,士气低落,这可如何是好呢?
还好,当时的契丹军,还有短板!
契丹军虽然作战经验丰富,但是,却缺乏攻城的工具和经验!
当然,阿保机毕竟是阿保机,他懂得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所以,阿保机让“带路党”卢文进带领汉人制造飞梯、冲车等攻城器械,并让契丹军学习挖地道,筑土山,准备分别由地下、地上攻城!
学习是好事,但是,学习是需要时间的。
因此,幽州晋军遂得到了时间,得以稳定人心,做好应对之术!
何况,守幽州的周德威毕竟是名将!
虽然不小心中计吃了亏,但名将的风范还在,“德威抚循士众,昼夜乘城”,身先士卒,激励三军,稳住了人心!
3万人,拉出去和30万契丹军野战,那是肉包子打狗,然而,如果要在城池攻防战中斗“技术流”,那晋军还是有把握的!
周德威一面在地下烧柴火,阻止契丹军通过地道进入城内;一面在城中以烧熔的铜液泼洒攻城的契丹军!
靠着这样的方法,晋军不但守住了城,还给敌人带来了巨大伤亡。有时,一天之内就杀死契丹军兵士以千计!
应该说,周德威守城的方法虽好,但是,如果契丹军攻城部队每次伤亡如此惨重,那确实说明契丹人当时确实攻城战术还很稚嫩,勇则勇矣,但攻城方法只来得及学得皮毛,队列对于密集···
然而,阿保机铁了心要拿下幽州,即便伤亡惨重,也毫不退缩,契丹军进攻声势丝毫不减!
虽然晋军此时守得漂亮,但是,这些与敌人攻城战术稚嫩有关,倘若敌人逐渐成熟,那幽州危矣!
因此,周德威在死守了较长时间后(共守城200余日),还是向李存勖求救了!
艰难而正确的抉择收到周德威的求援信息,李存勖一时犹豫。
“欲分兵则兵少,欲勿救恐失之”。
毕竟,此时他与后梁在黄河相持,实在抽不开身!而幽州城下的敌人有30多万,派去的救命少了肯定不行,但如果分去的兵多了,又会影响对后梁的作战!
于是,李存勖召集众将商议。
熟悉五代史的朋友都知道:李存勖的帐下人才济济,其帐前会议的决策效率和决策水准都是极高的。
首先,在要不要救的问题上,诸将的意见高度一致:李嗣源、李存审、阎宝三将,意见一致,都主张要救!
然而,在怎么救的问题上,大家的意见不一致。
李存审、阎宝认为:不必急着去救!
理由是:契丹军缺乏后勤供给,难以持久,等到他食尽自然退军。到时,我们再从后追击,大破之!
显然,在李存审等人看来,他们相信周德威自己能守得住幽州!已经守了二百余日了,契丹人后勤跟不上了!而之所以要去救,不是担心周德威守不住,而是认为绝对不能让阿保机来去自如,必须要重创阿保机,给他一个教训,免得他隔三差五来捣乱,以真正实现后方的安定!
然而,李嗣源则认为:应当立即派兵救援,而且,他还自请“为前锋以赴之”。
确实,周德威也是一个识大体的名将。晋军主力在干什么他非常清楚,不到万不得已,他是绝不会来求救的!
既然周德威来求救,那说明周德威可能真的扛不住了,不尽快去救,真的会出问题!
而李嗣源自请为先锋,更是表明:李嗣源不只是出了主意而已,而是要为自己的意见负全责!
李嗣源如此敢于担当,李存勖也欣然接受了李嗣源的意见,下令李嗣源率前锋抵达涞水,另以阎宝率领镇、定之军继之。
散会后,李存勖又进行了考虑,认为敌人兵力强大,只是李嗣源和阎宝的兵力还是单薄了一些,就让李存审也率部加入北进。
如此,三部会合于易州,兵力达7万人。
援军7万,加上周德威在幽州守城的3万(实际上应当损失了不少),共10万人,迎战契丹30万大军!
聪明的行军7万人去救,该怎么走呢?
契丹军攻城不行,野战的能力还是很强大的,况且多为骑兵,机动力极强。
如果7万援军就这么前进,恐怕还没有到幽州,就会被敌人围歼,正好成全了阿保机围点打援!
还好,晋军的三位将军都是高手。
三将及时聚会后,得出共识:敌人骑兵利于平原作战,我步兵多利于山险作战!因此,“自山中潜行趣幽州,与城中合势,若中道遇虏,则据险拒之”!
在山中“潜行”,不但利于步兵行动,而且,能保持对部队的隐蔽,从而使敌人摸不清来了多少晋军!
于是,晋军翻越大房岭,沿着山涧前进。李嗣源及养子李从珂率3000骑兵为前锋,在前开道!
如此,晋军一路前进,依据险谷,多次击退契丹军的堵截,顺利前进!
如此,晋军不但安全逼近了幽州,而且,敌人始终没有摸清楚晋军的虚实!
气势然而,沿着山谷走后,还要一段平原路,才能抵达幽州!
所以,任你晋军如何潜行,契丹军只要在谷口堵住,就能使晋军无法再前进了!
果然,李嗣源率领的前部抵达谷口时,发现已经有万余契丹骑兵列阵以待了!
万余精骑严阵以待,这个阵势是非常恐怖的,即便是经验丰富的晋军也难免害怕。
然而,这是关键时刻,绝不能怂!
李嗣源只率领百余精骑前出,挥舞马鞭,大骂契丹将领:你们无故侵犯我领土,晋王命我率领百万雄狮直抵契丹西楼,一举灭掉你们!
说完,李嗣源三次杀入敌阵,杀死契丹酋长一人,使敌人夺气!
不久,后续的大部队也抵达了!
契丹军虽有万余骑,但已经被李嗣源夺气,又见后续晋军源源不断抵达,不敢相抗,只好暂且撤走!
如此,晋军得以走出谷口,顺利前进!
稳步推进接下来,走出山谷,就是开阔地带了!
步兵在平原缓慢前进,被敌人的骑兵在运动中疲惫、削弱,乃至歼灭,这是古代战争史上最常见的剧情,后来的契丹人就这么收拾过宋军很多次!
然而,李存审已成竹在胸!
他已经让步兵伐木做成鹿角状的木叉,每人随身携带一个,遇到敌情时,将叉柄埋地,叉头露出地面,以结寨阻敌!
而契丹骑兵也不敢正面冲击,只有环寨而过,企图寻找晋军弱点。
晋军从寨内万弩齐发,杀伤契丹军士、兵马极多!
就这样,晋军顺利推进,靠近幽州城!
古代,步兵以拒鹿、战车等工具掩护,以弩箭攻击,边交战边推进,是常规操作。
然而,一般的步兵将领,只能指挥部队静态阻击敌骑,要一边作战一边前进且取得成功的并不多,数下来也就是李牧、马隆等人干得比较成功。
这是因为:几千、几万步兵结成的体系虽然坚固,但一旦有一个地方掉链子,那就会被敌人骑兵突破,从而演变成灾难。尤其是在运动状态下,部队一边作战一边前进,各处敌情不同,一旦前进速度不一,出现脱节,就可能出现漏洞。
而契丹骑兵环寨而过,也是企图从侧面或后方寻找薄弱环节。
所以,李存审的步兵能顺利推进,既是李存审指挥之能在线,更是晋军将士普遍高素质的结果!
而有了将领出色的指挥和将士普遍的高素质,晋军接下来还要干一件看起来匪夷所思,不合常理的事情: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用步兵去迂回骑兵!
步兵机动李存审到了幽州城下时,契丹军已经列阵以待了!
将至幽州,契丹列陈待之。存审命步兵陈于其后,戒勿动,先令羸兵曳柴然草而进,烟尘蔽天,契丹莫测其多少。因鼓噪合战,存审乃趣后陈起乘之,契丹大败,席卷其众自北山去,委弃车帐铠仗羊马满野,晋兵追之,俘斩万计。辛丑,嗣源等入幽州。——《资治通鉴.后梁纪》
晋军虽然勇猛,但是,数量差距在这里,要去冲击敌阵无异于自杀!
而如果晋军不能前进,即便保持不败,与敌相持,被兵力庞大且机动力更强的敌人断了后路,那晋军的命运就跟当年的赵括没有差别了!
强攻、相持,都是等死!
要破敌,需要“骚操作”!
接下来,李存审的时间到了!
1、步兵的慢速隐蔽机动。
李存审先是让步兵,“陈于其后”。
显然,任何时候,被敌人“陈于其后”都是十分危险的事情,契丹人不可能眼睁睁看着你慢悠悠地“陈于其后”。
只是,这种迂回,通常是由机动力更强的骑兵执行的,很少有人用步兵靠两条腿去干这种事情。
然而,幽州虽然总体在平原地区,但周边还是有不少林木、河谷,便于步兵进行隐蔽机动。
步兵虽然运动慢,但目标小,机动起来更为隐蔽。
契丹人习惯于高速迂回,对这种步兵的“慢速隐蔽迂回”缺乏应对经验,因此,被老道的李存审“陈于其后”。
2、制造烟尘。
当然,到这个时候,还很难说李存审的步兵迂回是高明的。
毕竟,步兵的速度太慢了。
他们可以靠隐蔽机动到相应位置,但是,要在抵达位置后再“迅雷不及掩耳”去突袭敌人,那实在是有点难的。
何况,你的兵力本就比敌人少,如此再分兵,不是更容易被敌人歼灭吗?契丹骑兵甚至都少了一道“分割”的“工序”。
所以,李存审要在敌人已经看到你的情况下,仍然制造出“突然性”来。
李存审下令步兵大队不动,随即让羸兵燃烧柴草,使得战场烟尘蔽日!
烟尘蔽日,契丹骑兵既行动不便,难以立刻发起冲击,为迂回步兵赢得了时间,更使契丹人始终没有搞清楚这支迂回步兵的规模!
当然,契丹人其实此时也不急:等到风向变了,就看清楚了,就知道如何对付自行分兵的晋军了!
然而,李存审是不会给他们这个时间的!
3、鼓噪合战!
旋即,晋军各部“鼓噪合战”,大举进攻!
所谓“鼓噪”,就是大造声势,1万人搞出5万人的效果来!
尤其是:李嗣源所率的骑兵精锐!
这支部队,此战中一直担任前锋,作战骁勇,战斗力极强!
很多时候,判断敌人的主攻方向,主要是看对手的精锐在哪里。
就好像1943的东线战场,德军搞得虚虚实实,但苏军盯着骷髅师,也就看出德国人的主要目标了。
何况,所谓“以正合之,出奇制胜”,出奇的部队通常是规模有限但战斗力极强的精锐部队。
如今,正面“鼓噪合战”的晋军看起来规模很大,而且精锐骑兵也都在这里了!
因此,契丹人通过常识判断:敌人的主力在此,敌人的主要突击力量也在此!至于阵后那些迂回的步兵,在那里放烟花的,大概率是一些“疑兵”!
因此,契丹军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鼓噪合战”的方向。
4、夹击,破敌。
时机已到,李存审下令:伏于敌阵后的步兵,出击!
契丹人虽然看到了阵后的步兵,但是,低估了这支部队的规模和冲击力!
这支规模庞大且经验丰富的步兵,遂成为了战场的决定性力量!
一战之下,契丹军大败!
契丹军自古北口山路逃走,丢弃车帐、铠甲、羊马于野外。
晋军果断追击,俘虏斩首万计!
如此,晋军遂取得了以少胜多,主要靠步兵战胜敌人骑兵的辉煌胜利!
此战,晋军能以少胜多,主要靠步兵战胜庞大敌骑,关键在于军事思想的胜利!
沙陀人的天性,使他们对骑兵的理解至少不逊色于契丹人。
而长期中原血战的经验,则使他们对步兵的理解也已经极为成熟了!
因此,整个战役过程中,晋军虽然兵力少于对手,骑兵更远远少于对手,但却始终能以自己擅长的一面去打击敌人的“盲区”。
先是在幽州,周德威以纯属的守城技巧,给临时学习打造攻城工具的契丹人上课。
随后,在进军、推进、迂回、决战的各个环节,李嗣源、李存审,又始终使敌人的骑兵处于难以发挥,使自己的步兵、骑兵处于利于发挥的作战环境中。
最后,以少胜多,以步破骑,也就不足为怪了!
晋军之胜,既在众将之智勇,三军之用命,更在军事思想上的全面与成熟。
反观契丹军,虽然在战略、战术上,思考不可谓不认真,但是,在攻城、步兵、巡逻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盲区,因此最后被击败,也就不足为怪了!
历史一再表明:胜负,不是取决于某一个兵种,某一件兵种的优劣,甚至不在某一个奇谋妙策,而在于军事思想的系统性发挥!
在成熟、先进的系统下,李存审的步兵能击败契丹骑兵,巴基斯坦的J-10c能“暴揍”阵风,古往今来,都是一个道理!
来源: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