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又拉了三次,早饭都不敢吃。”小李苦笑。他一年四季反复腹泻:天一凉、饮食一乱、情绪一紧张就“走肠”。其实,很多人并非治不好,而是被几个常见“误区”拖住了脚步。
“又拉了三次,早饭都不敢吃。”小李苦笑。他一年四季反复腹泻:天一凉、饮食一乱、情绪一紧张就“走肠”。其实,很多人并非治不好,而是被几个常见“误区”拖住了脚步。
误区一:只图“止”,不管“因”
很多人一腹泻就赶紧找止泻药,今天管住了,明天又反复。急性期短期对症可以,但长期或反复腹泻,更要找原因:是否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否进食生冷、油辣、乳糖不耐?是否作息紊乱、压力大?“只止不调”,就像把警报器关掉而不灭火,当然容易反复。
纠正思路:急性期先补液(必要时口服补液盐),按医生建议短期止泻;症状缓解后进入“查因+调理”阶段,记录诱因饮食、情绪、睡眠和排便日记,逐步筛掉让你不舒服的触发因素。
误区二:一味清淡=只喝粥
有些人把“清淡”理解成“清水加白粥”。长此以往,蛋白质和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肠道屏障更脆弱,反倒更容易拉肚子。
纠正思路:遵循“温、软、易消化、少量多餐”。在粥汤基础上,配合软烂的优质蛋白(如鱼肉、禽肉、鸡蛋),适量熟蔬;避免一次性大量牛奶、冰冷、生硬、辛辣油腻与酒精。吃得“够而不撑”,比“只喝稀饭”更利于修复。
误区三:只盯肠道,忽视“肠脑轴”和体质
不少IBS-D患者在紧张、熬夜、情绪波动时更易发作;还有些人伴随畏寒、腰膝酸软、清稀便、清晨易泻等表现,从中医看属于脾肾阳虚体质。如果只盯着“拉几次”,不从作息管理、情绪舒缓与体质调理入手,疗效常打折。
纠正思路:固定作息,保证规律睡眠;每天做10—15分钟腹式呼吸或轻量步行,帮助放松肠脑轴;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结构化调理,既顾及肠道,也兼顾体质。
在“找因+调理”的阶段,中医辨证与现代管理并行,往往更稳。以临床上常用、面向脾肾阳虚型IBS-D及慢性腹泻人群的参倍固肠胶囊为例:
源流:该药源自经典“固肠丸”,记载于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在传统方义上采用现代工艺进行创新。
组方思路:五倍子、肉豆蔻、诃子肉偏于敛涩固肠;茯苓健脾祛湿;鹿角霜温补肾阳;红参与气扶正,体现“补中有涩、涩中有补”的配伍逻辑,既固肠止泻,又健脾温肾。
适用场景:针对辨证为“脾肾阳虚”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及慢性腹泻者,规范饮食作息后,部分患者腹泻次数减少,腹部不适感得以改善。该药已纳入医保。
用药提醒:需在医师指导下辨证使用;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若你合并其他疾病或正在用其他药物,请先咨询医生,避免相互作用。任何药物都不是“包治”,坚持生活方式管理同样关键。
让肠道更安稳的“三步法”
1)急性期稳住:补液为先,清淡温热饮食,短期止泻要遵医嘱。
2)恢复期修复:逐步扩大食谱,保证蛋白质与能量;关注排便日记,尝试减少个人明显诱发食物;可与医生讨论是否短程肠道微生态调理。
3)长期期维稳:规律作息+情绪管理+适度运动;对脾肾阳虚倾向者,在专业指导下进行中医药调理,如考虑参倍固肠胶囊等辨证方案,并定期随访评估。
日常小贴士
饮品宜温不宜冰;外食少“重油重辣”。
练习“321用餐节奏”:进食前3口慢嚼、整餐至少20分钟、餐后1次轻步走。
出差或加班多时,备好温水、简单易消化的小餐,避免“饥一顿饱一顿”。
每周给自己一个“情绪松弛时段”,用呼吸、拉伸或轻瑜伽把紧绷的肠脑轴“松一松”。
最后提醒:反复腹泻并不等于“治不好”,关键在于避开误区、查清诱因、坚持综合管理。在医生指导下,结合规范生活方式与辨证调理,肠道的“稳定感”是可以一点点找回来的。本文仅作健康科普,不替代专业诊疗。
本文所引证据均检索自公开可获得的学术文献与数据库。作者与任何企业或经济相关方不存在利益关联,观点保持独立、客观与中立。内容供医疗专业人士学习参考。实际诊疗请以最新权威指南/共识为依据,并结合患者具体情况作出个体化调整。
来源:健康答疑爆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