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和辛弃疾——被逼出的千古风流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7 11:28 2

摘要:这大概是杜牧留给人们的最鲜明的印象。在那个当时世界上最温柔富贵的烟雨扬州,风流诗人整日流连于青楼红袖之间,听着商女的亡国之音,正是一个没落时代的“断魂”身影。杜牧不仅嫖妓,嫖的还是“娉娉袅袅十三余”的“豆蔻”少女,正是初中女生的年龄,好在大唐王朝还没有制定《未

资讯来自 茹萌玲 山西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这大概是杜牧留给人们的最鲜明的印象。在那个当时世界上最温柔富贵的烟雨扬州,风流诗人整日流连于青楼红袖之间,听着商女的亡国之音,正是一个没落时代的“断魂”身影。杜牧不仅嫖妓,嫖的还是“娉娉袅袅十三余”的“豆蔻”少女,正是初中女生的年龄,好在大唐王朝还没有制定《未成年人保护法》,不然小杜之诗名必然大打折扣。


其实杜牧原本并非如此。京兆杜氏,世代公卿,祖父杜佑更是做过大唐王朝十几年的宰相。受荣耀家族的影响,杜牧自小就有家国情怀。有感于藩镇割据,大唐式微,青年杜牧一度潜心研究《孙子兵法》,著《战论》《守论》《罪言》等数篇政论鸿文,积极上书建言,渴望建功立业,重塑大唐辉煌。对史料极为挑剔的司马光在编纂《资治通鉴》时,竟然不惜笔墨篇幅,大段大段地节录青年杜牧所写的这些文章,可见司马光对杜牧言论的赏识程度,要知道李白、杜甫那样的超级牛人在《资治通鉴》里连名字都没能留下。


杜牧最知名的政论文是《阿房宫赋》,那是他弱冠之年的作品。借古讽今,忧国伤时,年纪轻轻,才气冲天。然而一个腐朽的时代惧怕昂扬向上的才气,杜牧始终都没有受到赏识和重用,还被排挤出朝廷,常年在江南一带辗转流离,担任一些无足轻重的地方官吏。于是一个有志青年被逼成了情场老手,一身的才气没有在庙堂上大展宏图,只能在红粉世界里书写别样风流,五十之年便悄然而逝。


由杜牧我想到了辛弃疾,因为他们二人的千古风流都是无奈被逼出来的。


辛弃疾出生时,他的家乡济南已经被金国人统治十多年了,他的祖父还做了金国的下级官吏。然而,“还我河山”是南宋一代热血男儿的终极愿望,岳飞倒下了,还有后来人。二十岁的辛弃疾就拉起了一支颇具规模的起义队伍,接着南下投靠南宋政府,希望借助一国之力实现一代人的夙愿。年轻的起义领袖绝不会想到,他的一腔热血被浇得透心凉。辛弃疾一到南宋,就被安置在大后方享清福,这一摁就是四十多年,一个武将硬生生被逼成了一个大词人。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倚天万里须长剑。”

豪放是辛弃疾性格和词作的主旋律,然而一切的豪迈只能在梦里和醉里出现,眼前只有大后方的山水田园:“我见青山多妩媚。”“山前灯火欲黄昏。”“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一川明月疏星。”“应有鱼虾入梦。”“东家娶妇,西家归女。”“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分明又是一个陶渊明嘛!不过陶渊明是自愿回到田园的,是“悠然”“欣然”“载欣载奔”,是“悦亲戚”“乐琴书”“嗜酒”“赋诗”“晏如也”,而辛弃疾却是被硬生生摁在山水田园里的,只能是“一身都是愁”“可怜白发生”“功名余事且加餐”。


四十三年之后,六十五岁的辛弃疾终于等来了实现愿望的机会,被好大喜功的奸相韩侂胄派到了北伐前线。站在京口北固亭,辛弃疾才终于明白,“还我河山”只能是个梦,在“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豪放悲音中喟然而逝。

杜牧和辛弃疾看似又是老掉牙的怀才不遇的不幸之人,其实他们的经历都是时代的必然。在一个无聊的时代能活出个性风流,杜牧和辛弃疾没有埋没自己的才华,他们奋斗了,征服了,他们的人生足够精彩。

来源:草根练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