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中村到科创园:岱家山科创城的转型实践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7 08:51 1

摘要:在武汉市江岸区,一片曾经的城中村如今已蜕变为科创企业的沃土。岱家山科创城用二十余年的时间,完成了从“种地”到“服务企业”的转身,累计培育150家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

武汉市江岸区

在武汉市江岸区,一片曾经的城中村如今已蜕变为科创企业的沃土。岱家山科创城用二十余年的时间,完成了从“种地”到“服务企业”的转身,累计培育150家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

岱家山科创城

起步:城中村锚定科创,开启转型探索

2004年,岱家山村迎来武汉市江岸区发展都市产业和城中村改造的历史机遇,从一个城中村创办的传统工业园区起步,在江岸区的大力支持下,以“十年磨一剑”的坚守和定力,成功转型成为科创园区。

“当时岱家山村两委班子赴北上广深和武汉光谷调研,采纳咨询公司的建议,在创新发展历程中引入科技企业孵化器、瞪羚企业加速器模式,确立了‘自己建设、自己持有、自己管理、自己经营’的策略,开启了科创之路。”岱家山科创城相关负责人介绍。

2008年,园区正式成立孵化器公司,培育科技型企业,这一抉择并非坦途。作为中心城区的城中村,发展科创转型又面临创新资源要素匮乏的困境。但园区坚持长远眼光,团队锻炼服务科技型企业本领,积极探索与高校合作的路径,为引入创新资源不懈努力,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制造业要不要留在城市?”岱家山科创园的答案是要。

从最初创业的4人到如今的数十名员工,从100平方米办公室到1500平方米办公场地,十余年间,武汉奥森迪科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岱家山科创城的专利转化基地走进孵化器,再进入加速器,企业实现了“三级跳”式发展壮大,2017年成功挂牌新三板,如今在国内工业激光切割和焊接领域跻身前列。

在这里,一批批创业者和初创企业入驻,一批批高成长性企业被成功孵化。园区发展产业的同时,也能为城市功能完善出力,城市发展好了,又能反过来给企业创造更好的环境,这种双向赋能的状态,也是岱家山在都市工业探索实践中实实在在的收获。

园区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十员十站”服务平台。

服务:从“二房东”到“成长园丁”

“我们不做简单的‘二房东’,而是要做企业成长的‘园丁’。”这是岱家山科创城的服务理念。园区率先建立全国首家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站,提供计量、标准、检验等全链条服务,相关经验入选全国典型案例。

在服务体系上,园区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十员十站”服务平台,其中知识产权工作站尤为亮眼。自2012年开展相关服务以来,通过“扫零计划”“发明专利倍增计划”等举措,累计推动企业申请专利7000余项。园区积极推动这些服务举措的落地实施,为企业成长提供全方位支持。

企业研发专利被侵权,向园区与江岸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合作设立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咨询,获知维权的步骤后,经多方努力,侵权人因侵犯“高空喷淋降尘系统”专利,每台产品赔偿了2.8万元。提起自主研发的“高空喷淋降尘系统”专利被侵权,岱家山园区企业武汉毳雨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恒深有感触,“我们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需要强有力的支持。”​

早在2013年,岱家山科创城专门设置了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通过便捷、高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服务机制,为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提供“防护网”,为园区企业提供专业的法律服务,为创新创业“保驾护航”。​

“我们与江岸区各部门建立了畅通的对接机制,当企业遇到相关问题时,可以马上向对应部门咨询,均能得到专业的解答。”岱家山科创城相关负责人说。​

培育:全链条培育体系催生专精特新力量

在岱家山科创城260余家入驻企业中,15张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证书格外亮眼。依托江岸区创新发展“彼岸计划”,这座科创园区以校企联动为重要抓手,构建起“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加速-产业化”的全链条培育体系,让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都能获得精准资源支撑,上演着一个个从初创到领跑的成长故事。

迈郝特(武汉)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迈郝特公司”)专注于绿色建筑新材料的研发与应用,致力于为城市轨道交通、大直径隧道以及高端建筑的新建与运维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案。2022年10月,迈郝特公司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后,入驻岱家山瞪羚企业加速器。该公司总经理吴煜说,当时,公司产值近6000万元,希望加快成为专精特新企业,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

岱家山瞪羚企业加速器的工作人员结合培育要求,为迈郝特公司“体检”、评分,并出具优化建议书,为企业发展绘出详细路线图。经过“体检”,迈郝特公司的短板被发现——需进一步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并以此为突破口,强化企业自身品牌建设。

“这‘一表一书’,让企业发展有的放矢。”吴煜说。该企业迅速调整发力重点,一面加大对高端人才的招引,一面练强技术研发内功。最终今年5月,迈郝特公司成功入选湖北省第七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名单。

“不同阶段给不同‘营养’,这是培育的关键。”园区瞪羚企业加速器负责人介绍,初创期侧重市场、用工等基础服务,成长期接入中试平台、知识产权服务站,冲刺期则紧扣“彼岸计划”中校企共建共享实验室等部署,加大与高校科研资源的联动力度。

更强有力的支撑正在形成。岱家山科创城所在的江岸区,加快推动更多在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资源,导入到各大科技创新的平台和载体。今年以来,江岸区已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129亿元,新增创新楼宇面积4.0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5.36%。

岱家山科创城正全力打造数字传感产业园。

升级:布局数智传感,打造产业发展新空间

抓住江岸区“彼岸计划”实施机遇,岱家山科创城正全力打造数字传感产业园。今年4月,武汉岱家山智谷科产融合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江岸区注册成立,该公司由江岸经济开发投资有限公司与武汉岱家山兴城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旨在运营武汉岱家山数智传感产业园及配套中试平台。

“这是我们落实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具体举措。”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新园区将重点布局传感器产业,这也与江岸区产业体系深度契合。

该项目总建筑面积10栋楼,包括9栋厂房和1栋展示中心,预计2026年4月首批3栋楼交付使用。“岱家山数字传感产业园”建成后,将聚焦数智传感、勘探装备等前沿领域,重点吸引人工智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入驻。

未来这里将实现“楼上研发、楼下试制、园区展示”的闭环,研发者与生产者隔墙相望,创新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距离被压缩至“步行可达”。这种高密度复合利用模式,正是都市工业“向存量要空间”的鲜活实践,在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挤出发展新空间。

更具吸引力的是其生态布局。据介绍,园区将构建“孵化—中试—产业化”“一站式”服务体系,联合高校共建实验室,推动教授创业项目落地,让高校智慧、企业需求、城市场景在园区里碰撞融合。“不只是生产车间,更要成为24小时有活力的创新社区。”园区运营方负责人说,这种功能混合的设计,正是都市工业区别于传统工业区的核心优势。

这片从城中村土地上崛起的产业新空间,通过多年实践表明,都市工业并非简单的“工厂回城”。其在发展过程中探索形成的路径,如在有限空间内优化企业服务、助力科技企业成长等,虽仍处于持续完善阶段,但为城市中心区破解土地资源约束、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提质升级,提供了一份具有实际参考价值的都市工业探索样本。

科技浪潮涌大江,智慧岸畔谱新章。面对科技赋能产业发展浪潮,江岸将创新置于核心,以科技创新“岸九条”为引擎,点燃发展新动能。岱家山科创城从“种地”到“服务企业”,凭借专业孵化、产学研协同,培育百余家高新技术企业,让老旧村湾变为创新“强磁场”,成为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勃兴的鲜活样本。(文/图 李晓明)

来源:金台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