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咱们中国人常说“人不可貌相”,这话用在踏板车上也挺合适。有些车乍一看不怎么起眼,甚至有点“磕碜”,但真骑起来、用起来,你就知道它的好了。今天就聊聊这10款“颜值不够,实力来凑”的踏板车,它们或许没长在大众审美点上,却凭着实打实的本事,在踏板车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
咱们中国人常说“人不可貌相”,这话用在踏板车上也挺合适。有些车乍一看不怎么起眼,甚至有点“磕碜”,但真骑起来、用起来,你就知道它的好了。今天就聊聊这10款“颜值不够,实力来凑”的踏板车,它们或许没长在大众审美点上,却凭着实打实的本事,在踏板车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1. 标致 Metropolis SC 50(1984年)
光听名字就知道想走未来风,毕竟跟经典电影《大都会》重名。但法国人这次的设计有点用力过猛:硬朗的线条非要跟曲线凑一起,平面和圆滚滚的造型混在一块,看着就别扭。最显眼的是前灯旁边的转向灯,活像俩支棱着的“招风耳”,跟当时Vespa那种圆润流畅的样子比,确实显得有点“愣”。
不过话说回来,80年代那会儿,大家对“实用”的需求比“好看”更迫切。这车用的是本田的机械件,皮实耐造,使用空间也够用,所以没吸引到年轻人,反倒成了不少长辈的心头好,毕竟对他们来说,好开、靠谱比啥都强。后来标致再出三轮踏板时还沿用了这个名字,也算是对它实用价值的一种认可。
2. 铃木 CP 50(1985年)
现在提到铃木踏板,大家先想到的可能是Burgman那种大气稳重的款,但早年间,铃木也试过“纯亚洲风”的设计,CP 50就是个例子。80年代的“未来感”在它身上体现为:方方正正,没什么曲线美,看着有点“憨”。但尺寸做得特别紧凑,10寸小轮子,带个行李架,座底下还能塞点东西,实用性拉满。
作为铃木的车,品质没话说,发动机耐造,价格也亲民。可问题是,这长相在日本本土还行,到了欧洲就有点“水土不服”,其他地方卖得不好也不奇怪。不过这也说明,设计这东西,确实得考虑地域审美差异。
3. 本田 CN 250(1986年)
本田总爱开先河,这次直接把踏板车做成了“大沙发”。1986年那会儿,大家对踏板的印象还停留在Vespa那种小巧灵活的样子,本田偏不,造了个又大又壮的CN 250:250cc四冲程发动机,能输出19马力,座椅做得极低,腿能往前伸得老长,座底下空间大到能当小储物箱,连仪表都是全数字的,在当时看就像“从未来穿越来的”。
论颜值,它确实算不上好看,线条有点“太空舱”那味儿,跟“优雅”不沾边。但就是这么个“愣头青”,成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型踏板”。它证明了踏板车不止能代步,还能做得舒服、能跑远路。后来的大型踏板,多少都受了它点启发。
4. 比亚乔 Cosa 200(1988年)
比亚乔的Vespa PX有多经典,不用多说。但当年比亚乔想让它“升级”,就推出了Cosa,本想接替PX,结果成了“尴尬的存在”。1987年米兰车展一亮相,大家就炸了:好好的金属车身,混进了塑料件;线条做得又尖又硬,前后比例看着也不协调,完全没了Vespa那种圆润的韵味。
其实这车技术上挺下功夫:传动系统改进了,还用上了整体液压刹车,按理说挺先进。但架不住Vespa粉丝太“念旧”,觉得这设计“丢了魂”。最后Cosa没火起来,反倒让大家更稀罕老PX了。网络上说它“替代了PX,又被PX替代”,也算踏板车史上独一份的趣事。不过换个角度想,它也算用自己的“失败”,证明了经典设计的生命力。
5. 光阳 Dink初代(1997年)
光阳现在的踏板设计越来越国际化,但早期的Dink,带着一股子“台湾本土味”。车身又短又高,座垫前低后高,塑料件往外“支棱”着,还带点中式“宝塔”的装饰感,跟那时喜欢的简约风完全不搭。
可架不住它好用啊:骑起来灵活,油耗低,发动机也靠谱,载物空间还大。所以即便颜值不讨喜,在市场上还是卖得不错。后来光阳慢慢调整设计,出了Grand Dink、Super Dink这些款,外观越来越“大众脸”,但初代Dink证明了:对踏板车来说,“好骑、耐用”永远比“好看”更实在。
6. 阿普利亚 Habana Custom(1999年)
阿普利亚当年做运动踏板、越野踏板都挺成功,大概是想试试新风格,就搞了个“美式定制风”的Habana。加长的车尾,圆滚滚的大灯,车把用了裸露的钢管,故意做得又宽又粗,想营造“美式巡航”的范儿。
7. 宝马 C1(1999年)
宝马总爱搞点“反常规”的操作,C1就是个典型。它长得就不像传统踏板:带个封闭式的座舱,还配了安全带,甚至能选装头盔(有特殊安全认证),连雨刮器都有,前悬挂也不用常规的叉臂,用了自家的Telelever系统。
这设计当年争议老大了:喜欢的人觉得“太酷了,安全又特别”;不喜欢的人觉得“丑得奇怪”,而且重心太高不好骑,125cc、200cc的发动机也没啥劲儿,乘客还得坐在座舱外面,跟司机离得老远。其实现在回头看,它的安全理念挺超前的,只是当时大家还没适应这种“非常规”的踏板,生不逢时吧。
8. 雅马哈 Giggle 50(2006年)
2006年踏板车市场已经不那么“疯狂”了,雅马哈想走“可爱风”,推出了Giggle。这车设计得像卡通片里出来的,圆乎乎的,但问题出在细节上:座垫被吐槽像“马桶圈”,坐着不舒服;3气门的50cc发动机,动力居然还不如本田同排量的车,就算带了电子喷油,也没挽回口碑。
那会儿连罗西都在维修区骑它造势,也没救回来。其实它座下空间挺大(33升),日常代步也够用,就是外观和动力没平衡好。这也说明,“可爱”不能当饭吃,核心性能跟不上,再萌也没用。
9. Askoll 阿斯克勒 eS(2015年)
2015年那会儿,电动车还不普及,市场上不是贵得离谱的“概念车”,就是糙乎乎的廉价货。这时候意大利的阿斯克勒(一家做家电电机的公司)突然杀出来,推出了eS1电动踏板。
这车长得确实“朴素”:线条方方正正,前挡泥板就盖一半,看着像把老款Ciao和Vespa揉到了一起,没什么设计感。但它胜在“实在”:在意大利本土生产,做工扎实,理念也简单——就是造一辆靠谱的电动代步车。后来能卖得不错,靠的就是这份“不玩虚的”,证明电动车早期,“稳”比“炫”更重要。
10. CeZeta 506(2018年)
这款车知道的人不多,它想复刻捷克斯洛伐克的老踏板CZ 501,改成电动的。车不算轻,但骑起来挺顺,就是前悬挂的“拖曳式”设计当时还没调好,有点别扭。
外观带着浓浓的“冷战风”,挺有复古味儿,但定价快1.3万欧元,实在太贵了。再加上那会儿电动车还没火起来,最后没起来也正常。其实这种“老车新造”的思路挺有意思,就是时机和成本没控制好。不过现在CeZeta还在做电动车,只是外观改得常规了,也算是从尝试中找到了更稳妥的路。
这些踏板车,论颜值可能都排不上号,但它们要么开创了新类型,要么把实用性做到了极致,要么敢在设计上“试错”。有时候,车就像人,长得普通但有真本事,反而更让人记牢。
来源:汽车微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