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久而久之,嗓子眼像被胶带封住,连点外卖都不敢备注“不要香菜”。
“怂”不是胆小,是把自己活成了静音模式。
群里有人@你,你秒回“收到”,其实想说“别甩锅”;
同事抢了你的方案,你笑着打圆场,回家才想起那句“这是我的”。
太怂的人,身上挂着六个小标签,一照就显形。
1. 真话憋成内伤
心里弹幕刷屏,出口只剩“都行”。
久而久之,嗓子眼像被胶带封住,连点外卖都不敢备注“不要香菜”。
2. 脑内小剧场24小时连播
“要是被拒绝怎么办?”“万一吵起来多尴尬?”
别人一句话没出口,他已经把结局演到第十八集。
结果机会早散场,他还在原地复盘。
3. 把冲突当怪兽
能打字绝不语音,能点头绝不摇头。
电梯里被踩脚,先道歉的反而是他。
不是没脾气,是怕一抬头,对方的眼神太亮。
4. 自我怀疑循环播放
“我不行”成了口头禅。
明明PPT做得漂亮,却总觉得是运气。
领导一句“再改改”,他立刻全盘推翻。
5. 抱怨像背景音乐
“工作好烦”“生活好累”,说完继续葛优躺。
不是不想动,是怕动了更糟。
于是用吐槽给无力感盖被子。
6. 舒适区焊死
新岗位、新城市、新朋友,统统按删除键。
连外卖都只点那三家,怕新店踩雷。
日子像复印机,每天一张,毫无色差。
这些毛病,多半从童年打包寄过来。
父母一句“别丢人”能记二十年;
老师一个皱眉,直接封印了举手功能。
社会再补一刀:枪打出头鸟,乖才是好孩子。
想拆快递,得先撕胶带。
小步试水比喊口号管用。
今天敢在咖啡里说一句“少冰”,明天就敢在会上说“我有不同看法”。
把“万一搞砸”改写成“大不了重来”,羞耻感立刻缩水。
找个不笑话你的朋友,比打鸡血有效。
对方一句“你说得对”,抵得过自我打气一百遍。
实在怕,就写。
把最坏结果写在纸上,发现九成是脑补。
写完撕掉,像删掉垃圾短信。
怂不是原罪,是旧系统的缓存。
清一次,卡顿时长就短一分。
下一次,想说“不”的时候,试试把舌头伸直。
声音出来,人就松了。
来源:湖边愉悦划船的乘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