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强根基 实干笃行保安全——潼关县应急管理局创新推进应急管理工作综述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7 10:50 1

摘要:潼关县地处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南部秦岭山地、中部黄土台塬、北部黄渭洛三河交汇,应急管理工作尤为重要。今年以来,潼关县应急管理局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积极担当作为,努力实现“两遏制、一平稳、三力争”的目标(坚决遏制较大以上事故、坚决遏制自然灾害重大人员

渭南日报 记者 种艳

潼关县地处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南部秦岭山地、中部黄土台塬、北部黄渭洛三河交汇,应急管理工作尤为重要。今年以来,潼关县应急管理局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积极担当作为,努力实现“两遏制、一平稳、三力争”的目标(坚决遏制较大以上事故、坚决遏制自然灾害重大人员伤亡,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力争安全度汛零伤亡、森林草原零火灾、地质灾害少损失),以科技为翼、以实干为基,在应急管理领域走出了一条富有地域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织牢安全防护网。

科技赋能 筑牢智慧应急基石

走进潼关应急中心指挥大厅,巨大的电子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全县各重点区域的安全监测数据,防汛抗旱、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森林防火等多维度信息一目了然。这座现代化应急中心,正是潼关县应急管理科技赋能的缩影,该县应急指挥平台现代化水平居全省前列,获省市高度认可。

潼关应急中心指挥大厅 通讯员 李鹏 摄

7月7日夜间,潼关县突遇强降雨过程,县级主要领导第一时间坐镇应急中心指挥大厅,召集应急、气象、自然资源、水务等部门对雨情进行会商研判。通过实时分析降雨云图、雨强分布,预测降雨趋势,综合调度水雨情预警系统、地质灾害监测系统、智慧矿山系统,农村公路运输系统等。

各系统数据在应急中心电子屏幕上形成动态联动矩阵:气象预测曲线与各自动雨量器涨幅趋势线实时比对,地质灾害风险等级与矿山位置分布叠加分析,地质灾害监测系统推送转移撤离群众路线图,公路通行状态与物资运输路线优化方案同步生成。主要领导结合多系统综合数据,下达调度指令,及时启动防汛Ⅱ级应急响应3号预案,第一时间叫应包联镇街的县级领导对峪道内的群众和企业职工全部进行撤离转移。由于预警及时、措施到位,成功转移群众和企业职工955人,无一人伤亡。

潼关县应急管理局立足县域山多地少的地形特点,搭建覆盖全域的“水雨情预警平台”,在水雨情监测上重点发力。针对南部山区村(社区)及居民居住点,通过智能监测终端,对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实时位移、应力监测。创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一张网、五张图、七本台账”的潼关模式。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和“零报告”制度,确保信息传递及时,时刻保持应急状态,提升整体应急处置能力,严格遵循灾害天气、重要节点和重要节假日指挥调度和应急响应机制,分工负责一线督导检查,有效促进了社会大局稳定。

在森林防火领域,潼关县应急管理局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系统,严密部署森林火灾防控工作,强化火源管控、隐患排查、预警监测和应急处置。综合运用无人机巡查、卫星监测、视频监控、地面巡逻等方式,建立立体监测体系,实现对林区火情24小时无死角监控。3月23日,潼关县南部山区突发山火,潼关县应急管理局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将3D奥维地图应用于实战,通过“挂图作战”直观呈现火场地形地貌,制定的灭火技术方案为决策部署提供坚实支撑;调度指挥植保无人机集群协同作战,同时做好鲲鹏AG600灭火飞机、米-171直升机和无人机群地面指挥调度和地勤保障,形成空中梯队,构建起“高低搭配、立体联动”的灭火格局,将森林火灾消灭在萌芽状态。

创新机制 构建协同应急网络

科技创新只有转化为有效的应用机制,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潼关县应急管理局在实践中构建起“纵横联动”的协同机制,让科技效能充分释放。

应急设备检修 通讯员 李鹏 摄

纵向到底,县镇村三级应急响应体系实现无缝对接。每个村(社区)配备应急广播终端,紧急情况下可第一时间将预警信息传达至每家每户。同时,潼关县应急管理局组建基层应急救援分队,配备专业装备定期开展演练。在夏季防汛演练中,从预警发布到队伍集结完毕仅用时30分钟,展现了高效的应急响应能力。

横向到边,应急管理逐步从“单打独斗”走向“协同作战”。潼关县应急管理局持续优化应急指挥信息平台,推动跨部门数据共享,整合县气象局、水务局、自然资源局、交通局等20余家单位765路视频资源,实现风险实时监测与调度协同。全面推广智能化监管手段,配合专业版无人机、远程监控、卫星电话等智能装备,对重点点位实现360°无死角全覆盖监控,形成了资源共享、监测预警、辅助决策和调度指挥“一张网”,同时依托3D奥维地图建立全县应急管理资源信息“一张图”,实现应急指挥调度“看得见、听得清、调得动”的目标。

聚焦任务 织密安全生产防护网

安全生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潼关县应急管理局紧盯非煤矿山、道路交通等重点领域,深入开展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整治,采用清单化、闭环式管理,确保重大隐患动态清零。在潼金矿业有限公司,机械化、智能化改造正有序推进,工作人员在中控室便能掌握井下状况,大幅提升了安全系数。

潼关县沟壑纵横,县域内多处道路坡陡弯急,每年冬季遇到雨雪等极端天气时,对道路交通安全带来极大安全隐患。去年以来,潼关应急中心通过数据整合,利用高空瞭望、卡口监控等平台数据资源,科学指挥调度相关单位部门及时远端管控分流、清除道路积雪,确保“天晴路干”,消除群众出行安全隐患。

立足需求 提升灾害应对处置力

潼关地处特殊地理位置,灾害防治工作意义重大。在“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潼关县应急管理局密切监视天气变化,加密会商研判,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各相关部门严格巡查重点部位,应急抢险队伍随时待命。去年8月主汛期,潼关县政府收到邻省紧急通知,称河南与陕西的交界处一尾矿库有发生溃坝风险可能。得知该消息后,县级主要领导立即到潼关应急中心指挥大厅利用3D奥维地图,结合地形特点精准分析研判,提出科学应急处置建议,第一时间安排群众职工避险转移,同时安排无人机进行实地巡查,确保安全度汛。

秋冬季森林防火工作中,潼关县应急管理局早部署早行动,压紧压实各级责任。加大对野外违规用火的查处力度,加强护林员培训管理。在太峪林区入口处,智能监测设备全天候运行,护林员正认真检查进山人员的携带物品。“有了高科技设备和严格的管控,火灾隐患大大降低。”护林员李师傅说。地震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强化隐患巡查排查,加强群测群防人员专题培训,为应急抢险救援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建强队伍 打造应急管理新格局

基层是应急管理工作的最前沿。潼关县应急管理局大力推进镇(街道)应急管理站(办)规范化建设,开展村(社区)应急管理员(网格员)业务培训。在秦东镇应急管理站,墙上张贴着各类应急预案,台账资料规范齐全,工作人员正通过应急指挥信息平台查看辖区实时情况。“现在镇里的应急管理能力明显提升,遇到突发情况,反应快、处置快。”该站负责人表示。

为提升应急响应效率,潼关县应急管理局优化应急物资装备储备调配,健全快速调用和紧急采购机制。组建了县级应急抢险救援队,加强专业训练,组织开展多场景演练。同时,强化社会救援力量的规范管理,开展联合演练,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顶得上。

夯实基础 提升应急管理能力

在应急管理基层基础建设方面,多举措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为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提供坚实基础。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月”“5·12”全国防灾减灾日、森林防火宣传月等活动,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矩阵广泛宣传安全知识和避险自救技能。推进安全宣传“五进”活动(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提升全民安全素养。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开展应急演练、知识竞赛、专题讲座等宣传活动,增强公众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积极争取并统筹用好各级财政资金,加强应急管理装备和物资储备的配备更新。重点强化基层应急装备配置,包括个人防护装备、应急救援器材、通信设备等,确保基层应急管理人员和救援队伍具备快速响应和处置能力。加强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完善物资储备库布局,提升物资调拨和配送效率。

学习使用新设备 通讯员 李鹏 摄

同时,持续推进应急指挥信息平台建设和应用,加强各部门数据信息互通共享,提升应急指挥调度、监测预警、通信保障能力。完善感知网络,覆盖重点区域,实时监测风险隐患,实现跨部门数据整合共享。推广智能化监管手段,实现远程监控、无人机巡查,停机坪、卫星电话等“天空地”一体化应急通信网络配置到位,为应急指挥提供高效、可靠的通信保障。

安全是生产的前提,安全是生命的保障。潼关县应急管理局将紧跟技术发展步伐,深入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以更高要求、更严标准筑牢安全防线,为群众安居乐业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来源:渭南日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