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想法很美好,现实却很骨感。你看那位骑行12国的六旬阿姨,成功断了药,大家就嗨了:“看!旅行就是抑郁症克星!” 但转头看看身边,“越玩越累”、“玩完更丧”的例子,也是一抓一大把啊。
这两年,“躺平摆烂”、“治愈系旅行”火得不行。不少人一拍脑袋:抑郁症?不就是“弦绷太紧”嘛!痛痛快快玩一年,放松放松,准能好!
想法很美好,现实却很骨感。你看那位骑行12国的六旬阿姨,成功断了药,大家就嗨了:“看!旅行就是抑郁症克星!” 但转头看看身边,“越玩越累”、“玩完更丧”的例子,也是一抓一大把啊。
所以,痛痛快快玩一年,真能当抑郁症的解药?咱得掰扯清楚。
首先得正名:抑郁症真不是“矫情”或“想太多”,它可是扎扎实实的身心疾病!患者的情绪就像长期“欠费停机”,光靠外部刺激“充话费”(比如出去玩),往往杯水车薪 。
想象一下:手机快没电了,你带它去风景绝美的地方拍照。屏幕是亮了,照片也拍了,但电量该耗光还是耗光,对吧?抑郁症的核心困扰也是这个理儿:
身体“唱反调”: 长期失眠、胃口乱套、浑身像灌了铅。就算去迪士尼,过山车也提不起劲,只想躺平 。快乐“被屏蔽”: 以前爱得要死的事,现在觉得“也就那样”。游乐场?没意思。追剧?无聊。心里那朵名叫“兴趣”的小花,蔫了 。脑子“瞎琢磨”: 想放松,可脑子停不下来:“我是不是在浪费时间?”“这样玩有啥意义?”玩得越嗨,内心戏越多 。所以,单靠“玩”来对抗抑郁?顶多是给伤口贴个创可贴,看着不流血了,但底下的伤该疼还是疼。
周末通宵打游戏,天亮时却心慌:“完了,又荒废一天,周一咋办?”
旅行回来翻着几百张美照,心里却空落落:快乐好像跟着快门“咔嚓”一声,没了 。
这种“嗨完就丧”的感觉,戳破了“纯玩治愈论”的泡泡:
被动“被喂糖” vs 主动“种糖果”: 打卡式旅行、刷短视频、氪金游戏… 这些快乐像别人塞给你的糖,甜是甜,但吃完就没了。研究发现,自己动手“种”出的快乐(比如学做一道菜、写篇小日记),甜得更持久!因为它激活了大脑的“成就感开关” 。逃避问题 ≠ 解决问题: 很多人的“玩”,本质是“战略性撤退”——躲工作、躲人际关系、躲自己内心的“审判官”。但抑郁的“心结”(比如对未来的恐慌、对自己的嫌弃),不会因为你玩了一年就自动解开。玩的时候可以不想,可一停下来,它们可能更凶猛地扑过来:“喂,生活还得继续啊!”放飞过头反伤身: 很多抑郁症患者生物钟乱得像一团麻。“痛痛快快玩”往往意味着:凌晨三点追日出、顿顿火锅配烧烤、一觉睡到日当午… 这种混乱,会进一步搅乱大脑里管情绪的“化学小工厂”,让本就脆弱的心情雪上加霜 。当然,咱也不是一棒子打死“玩”。它能喘口气、缓点压,但要让它真正帮上忙,得把“傻玩”升级成“会玩”——加点“自我关怀”的调料:
从“赶场打卡”到“沉浸小事”: 别总想着“玩一年”的大计划。每天花几分钟,做件让身体“嗯~”一声的小事: 早上晒5分钟太阳,感受脸上暖烘烘; 做饭时认真切菜,听“咚咚”声,闻食材香; 散步时关掉耳机,看看脚下地砖啥花纹,听听风吹树叶啥调调…这种“活在当下”的体验,能把乱跑的思绪拽回来。研究实锤:每天坚持15分钟,8周后抑郁焦虑就能明显缓解 。给“玩”加点“成就感”佐料: 选点需要你“动动手、动动脑”的活动,玩完还能嘚瑟一下: 去公园不光拍照,捡点落叶做书签; 打游戏不光排位,琢磨下英雄背景故事; 追剧时记下金句,甚至模仿角色腔调念一段…
这些小小的“创造”,能悄悄修复抑郁症搞垮的“我能行”信心——“瞧,我还是有点本事的嘛!”允许自己“玩得没意义”! 抑郁症患者常被“应该”绑架:“我应该快乐”、“我应该学点啥”。其实,就算只是瘫床上发一下午呆,只要你真需要,那就是意义!真正的放松,不是刷了多少景点,而是心里不再催命:“快点玩!玩完好起来!”
敲黑板划重点啦:
不能全靠玩,但也不能完全不玩!
玩可以是那根“药引子”,但真正的“主药”,是在玩耍中重新摸到自己的节奏 。
抑郁症患者最需要的,不是逃离现实的“乌托邦”,而是一个能安心喘气的“安全小窝”
这个小窝,可以是一次短途旅行,也可以是每天傍晚那杯热茶——关键在于,在这里,你能暂时放过自己,允许自己用最舒服的姿势“存在”。
最后唠一句:
下次又想用“玩个够”拯救心情时,先问问自己:
“此刻的我,是真想找乐子,还是想开溜?”
来源:全国名老中医范军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