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过了处暑,下了小雨,八月二十四日天气多云,运城的气候一下子凉爽了许多,真正让人舒坦的秋天来了。就在人们为这宜人的秋色而欣慰之际,可蒲剧一腔创立者武俊英的心情却凉爽不下来,早上起来吃过早饭,便心焦火燎地向夏县尉郭镇中卫村赶去。昨天她接到徒弟黄丹的电话,说是市团王
过了处暑,下了小雨,八月二十四日天气多云,运城的气候一下子凉爽了许多,真正让人舒坦的秋天来了。就在人们为这宜人的秋色而欣慰之际,可蒲剧一腔创立者武俊英的心情却凉爽不下来,早上起来吃过早饭,便心焦火燎地向夏县尉郭镇中卫村赶去。昨天她接到徒弟黄丹的电话,说是市团王安武告诉她,那个村子有位病重的老人,给家里人交代说,自己没有什么祈盼的,就是想看看武俊英老师演的《西厢记》。
俊英知道王安武是临猗人,与夏县非亲非故,怎么会突然提起这个事儿呢?原来这个夏县老人叫做乔宝山 ,今年八十二岁了,是位铁杆蒲剧戏迷,武俊英当年刚进入市团主演的《苏三起解》撂红后,老人就成了武派俊英腔的钢粉。年轻时候常常会骑着摩托车赶往夏县县城和运城去追星。如今年纪大了,又患上了肺部感染疾病,常常气憋得喘不过来。这几天随着天气的变化,病情也不断地加重,在县里住了几次医院,最近才回到了家里。他自认为自己病重,提出来就想亲眼看到武俊英表演的《西厢记》。
然而,老人这个看似简单的要求,却着实让家里人犯了难。也许对于俊英身边的人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多么难的事儿,但对于村里人来说,可能就会成为一种难以企及的奢望。你说,一个村里老百姓两眼一抹黑,别说是运城了,就是夏县的文化名人又能认识几个呢?何况人家武俊英是运城蒲剧界第一位戏曲梅花奖获得者,蒲剧俊英第一腔的创立者,村里人如何能够联系到她呢?好在运城的人都知道俊英人善良,口碑好,过去经常给孤寡老人送戏到病榻前,于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乔宝山老人忽然想到了一位朋友叫贾凯生,是原夏县蒲剧团一个老演员。
乔宝山老人心头一热,仿佛看到了一线希望,当即就让家人打电话,告诉了自己的想法。然而贾凯生虽然是蒲剧界的老演员,却并不认识武俊英,对于病中老朋友的请求又不好拒绝,便想到了他的儿子贾辉豪来。贾辉豪是芮城县蒲剧团的年轻演员,可他也不认识武俊英老师,老爸的指示又不能不执行,情急之下想到自己认识的市蒲剧团的演员王安武。王安武接到电话后心里也有点儿犯嘀咕,毕竟武团长德高望重,也是近七十岁的人了,一件与自己八竿子打不着的事情,怎么好意思向武团长开口呢?王安武苦思冥想,突然一拍脑袋,想到了同团演员黄丹。
黄丹是俊英的嫡传弟子,当然没有沟通的障碍。但是黄丹接到电话后还是犹豫了一下,私下里犯了一些心思。师父年龄大了,身体也不时亮起红灯,虽说没有什么大碍,可她知道好长时间了时不时地还要做一些理疗。黄丹想来想去,就和王安武商量说,我手机里收藏着师父梅花版西厢记的视频,不如把这个发给乔老先生,以解老人心中的那份渴望,就是不知道如何能把它拷到U盘上。王安武听了后,觉得黄丹说的有道理,就让黄丹将视频发给自己。不过后面王安武还是费了很多的周折,因为他对这方面的知识也不是十分的熟悉,又驾车专程跑到闻喜县一个朋友那里,才将视频拷到U盘上。
按说事情发展到了这地步也就该结束了,可谁知道当黄丹把这个事情的经过告诉给师父武俊英后,俊英却放不下了,一位病重老人对蒲剧这样热爱,自己又怎能无动于衷坐视不理呢?只是看到已是下午四五点钟了,按当地的习俗是不能探望病人的。俊英当即对黄丹说道:你这娃,为啥不早些告诉我。人家在什么地方呀,今天太迟了,明天一早咱们眊眊去。于是才有了俊英送戏病榻前的事情。这个经历过程,有没有像六十多年前平陆县那个《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的情形呢?虽然时间、地点、人物、情结完全不一样,但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第二天吃过早饭,俊英就叫上黄丹和王安武,驱车向夏县中卫村赶去。
中卫村坐落在夏县尉郭乡,传说夏魏时期此地驻有京都中军和哨兵,担负守卫任务,故得名中卫村。中卫村距瑶台山不远,离涑水河也很近,与嫘祖养蚕的西阴村遥遥相望,自古以来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村里珍藏着一座千年古刹普照寺,始建于金大定十二年,是晋南地区为数不多举行过“中礼”仪式的的敕封寺院。历史上高僧辈出,声名远播,香火十分旺盛。近年来还出了一位影视演员,叫李嘉明,饰演过《李卫当官2》中的三丑、《禁止吸烟》中男主角杨二毛等不少角色,硬是凭借着朴实形象和贴近生活的艺术,积累了深厚的人缘,被影视界公认为是一位从草根逆袭的网红演员,拥有超过500万的粉丝。
一座高大挺拔的牌坊映入眼帘,中卫村到了。当武俊英从车上走下来时,巷里人认出了这位很接地气的蒲剧皇后,呼啦啦一下子涌来几十个人,立马将武俊英团团围住。俊英一边和大家握手致意,一边寒暄问候,那个亲切劲儿就如多年的老邻居一样,被大家簇拥着坐在台阶上,与乡亲们一字儿排开拉着家常合影留念。若不是俊英的衣服稍微庄重一点外,人们准以为是巷里的一位土生土长的老大妈哩。然后在黄丹、王安武以及乔宝山家人的引领下,一行人来到老人的房间里。只见老人躺在床上,面容显得憔悴,鼻孔里插着氧气管子,呼噜呼噜喘着粗气。
让大家没有想到的是,看到俊英进门的瞬间,乔宝山老人紧闭着的双眼突然睁开,硬是要挣扎着爬起来。俊英紧走了几步,和家人们一起扶起了老人,然后紧紧地拉住老人的手说:“老人家,我看你来了。”老人呆了一会儿,喘出了一口气后说道:“谢谢武老师,在百忙之中来看我,没想到我的一个冒昧,你还都会这么看得起我们村里人。”俊英赶紧说道:“老人家快不要这么说,你对咱蒲剧的热爱,就是对我们做演员最好的鼓励。”说着她和黄丹、王安武一起将U盘装进播放机里,摆放在老人的面前,俊英影视版《西厢记》婉转悠扬的乐曲和唱词顿时溢满了房间。老人看得如痴如醉,连连说唱得好,就是好。
也算是缘分吧,在拉家常的过程中,知道了两人都属猴,只是老人整整大了一轮,似乎一下子又拉近了两人的距离。俊英一边讲着《西厢记》的剧情和排练时的花絮,一边呈上带来的食品,并奉上了一千元的红包。就在俊英准备在床前给老人表演一段《西厢记》时,老人却提出来要到院子里去,他说他好长时间没在院子里呆了,他要和乡邻们一起看俊英的表演。家人无奈,只好将吸氧机搬到院子里去。老人的女儿拉住俊英的手连连说道,真应该感谢武老师。你这一来,我爸的病就好了大半子了。昨天还躺在床上起不来,你看这会儿精神状态多好,哪里像是起不了床的病人啊。
说话这当儿,院子里面涌进来二三十位乡亲,都想听听俊英的现场表演。等家人们将氧气机的电源接通,老人开始吸氧的时候,一场庭院表演开始举行。由于没有音响设备,只得采用手机伴奏。先由黄丹演唱师父的保留剧目《苏三起解》,接下来王安武唱了一段眉户戏《父亲》。虽说没有布景乐队,两人声情交融的表演,还是让观众们掌声连连。不过人们都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俊英。俊英微笑着站起来,走到人群中间,说道:“承蒙大家对蒲剧的喜爱和对我的支持,我今天就不用伴奏了,给大家来个清唱吧。”话音末落,掌声先热烈地响了起来。俊英清了一下嗓子,先唱了《西厢记悔昧》,又唱了《寇夫人》唱段,那迷人的俊英腔,让小院顷刻间化作欢快的海洋。
说话间两个多小时过去了,眼看就要吃午饭了,大家仍是恋恋不舍。没想到就在要告别的那一刻,乔宝山老人突然拔掉氧气管子,不顾家人们的极力劝阻,执意要把俊英一行人送到大门外。直到俊英他们坐上车,摇下车窗的玻璃,老人依然拉住她的手,颤巍巍地说道:“感谢武老师亲自来到寒舍,圆了我一生的梦,我这一辈子无憾了。”说着眼睛湿润了,俊英的眼睛湿润了,同行的与送行的人眼睛也都湿润了。此情此景,直让周围的群众们唏嘘不已,不少人也在跟着抹着眼泪。当车开出了很远以后,俊英他们扭回头看去,那些戏迷朋友还在那里频频招手致意。
是的,只要你热爱生活,生活就会热情地回报你,艺术和艺术家也是这样。在回来的路上,对于俊英送戏到病榻前的事情大家一致交口称赞,来时带点礼品看望病人也是人之常情,但是对于留下那一千元的红包大家略有微词,原因是老人家境殷实,儿子在外做生意的不差钱。不过俊英却不这样认为。她说,病人比天大,不论他们多么有钱,但看病总是要花不少的钱,这样做我心里踏实。也许这就是俊英的本色与境界。我不知道俊英这样做到底在图个什么,我只知道蒲剧在她心目中的地位重如条山,戏迷们是她心目中是永远的女神和上帝,为此她会勇往直前,在所不惜,奉献不止的。
车轮磨擦着地面,不断发出沙沙沙地声响,秋雨过后的河东绿得碧透,田野的风光竟是如此的迷人。在俊英看来,一个艺术家的成就,不在乎别人多么精彩高深的评价,只须竭尽全力将满腔热血奉献给自己所钟爱的事业。她说,我不管别人去说什么,只要观众需要我都会尽力去做。俊英说话向来是慢条斯理,没有什么冠冕堂皇的华丽辞藻,有时候甚至平常普通得如同一碗清澈透底的凉白开,然而却常常会让人们肃然起敬。那么真正的艺术家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口碑?事实上只简单的一句话,人民群众的喜爱,就是至高无上的褒奖。只有深埋于人民群众这片泥土中,才能萌生出顽强而鲜活的生命力。那些将头颅高高扬起的秕谷穗儿,最终是要被历史风暴刮得无影无踪的。
来源:大眼聊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