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的重要节点,省美丽浙江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了一系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典型案例和入围案例。“绿水青山育金果,生态富民乐万家——杭州市临安区擦亮‘山核桃之都’金名片”和“‘水循环+碳循环+产业循环’三环联动——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的重要节点,省美丽浙江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了一系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典型案例和入围案例。“绿水青山育金果,生态富民乐万家——杭州市临安区擦亮‘山核桃之都’金名片”和“‘水循环+碳循环+产业循环’三环联动——杭州市临安区指南村因地制宜拓宽生态价值转化路径”分别入选转化典型案例和入围案例。
白露将至,山风拂过。漫山遍野的山核桃树轻轻摇曳,青果压弯了枝头。在清凉峰镇白果村,种植大户王立平的山核桃林里,大片洁白的采收网,从山脚绵延至山顶,如同为大地铺上了一层银毯。看着满枝饱满的果实,王立平脸上洋溢着抑制不住的喜悦,“今年落果比较早,我们准备工作已就绪,就等白露开杆,预计能收6.5万斤干籽,是个丰收年!”
在临安山核桃的主产区,这样忙碌而喜悦的场景随处可见。作为“中国山核桃之都”,临安全区山核桃林面积达到57万亩,年产量超全国三分之一,是十万山区林农赖以生存的“致富果”和“摇钱树”。不过,这颗“金果”的成长之路也经历波折。临安以“生态化、规模化、数字化、品牌化”的“四化”战略破局,不仅让山核桃林重焕生机,更蹚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绿色发展路。
生态之进
从“无序发展”到“生态经营”
自上世纪80年代末,伴随着山核桃效益快速提高,山核桃产业开始迅猛发展,种植无序扩张,林农为追求短期收益采用了盲目过量施肥、滥用除草剂等过度经营方式,导致水土流失等问题日益凸显。同时,叠加近几十年气候环境剧烈变化因素,山核桃树发生大规模退化,生态与经济双重受损。“树越种越弱,收成一年不如一年。”许多老林农回忆起那段时光仍心有余悸。生态的警钟敲响,若不及时扭转,这颗“金果”将难以为继。
痛定思痛,临安于2019年全面启动山核桃林地生态治理攻坚战。一场以“生态化经营”为核心的修复行动在龙岗、岛石、昌化等8个主产区的139个行政村铺开,将地质灾害高发区、水土流失严重区域的6万余亩山核桃林划定为禁止经营区。政府给予林农适当补偿,收回经营权面积2.15万亩,开展为期十年的封山育林,让山林休养生息。同时,推行“八个一律”刚性规定,林下禁用除草剂、蒲壳禁止乱倒、农药实名登记……从源头上遏制生态破坏。
生态修复,不仅要“退”和“禁”,更要探索可持续的“进”。临安积极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嫁接苗更新、蒲壳废弃物发酵利用、张网采收、减肥减药等生态化经营技术应用,同时,探索“山核桃+”立体种植模式,让林地实现“一地双收”。在昌化镇白牛村西谷坪经济林林场,800亩山核桃林下,套种了黄精、三叶青等中药材。“别小看这‘林下经济’,既能增加收入,又能改良土壤,减少水土流失。”林场负责人应水喜表示,药材年收益可观,真正实现了“树上有果,树下有‘金’”。
此外,在山核桃林下撒播油菜籽、紫云英等绿肥草种,快速恢复林下植被覆盖。“以草抑草”“以草养地”不仅替代了除草剂,还为后续的张网采收创造了良好条件。截至去年,临安全区已建成“山核桃+”示范基地100余个,张网采收面积突破10万亩,“退果还林”2.15万亩,山核桃林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水土流失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规模之升
从“家庭作坊”到“集散中心”
生态底色筑牢后,如何提升产业效率?
“过去,山核桃林多为林农分散经营,地块零散,人工成本持续攀升,投入产出比持续走低。”区农林技术推广中心林特站站长王为宇表示,适度规模化能更好地应用农机与技术,降低成本、提高收益,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此,临安创新推出“政府+主体+农户”社会服务机制,对山核桃规模经营进行补助,推动林地向家庭农场、合作社、企业集中,形成“规模化经营、全程化托管、专业化服务”模式。林农既获得稳定流转收入,又可在基地务工,实现“二次增收”。
岛石镇的吴向阳是该模式的受益者和推动者。他通过流转山核桃林,与林农签订合同,组建康之林山核桃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基础设施建设、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及张网采收,带动了越来越多的林农增收致富。
规模化还延伸至加工环节。2023年启用的临安脱蒲中心,每到采收季便成为最繁忙的场所之一。这个现代化的加工集散中心,每天能处理200万斤山核桃,实现了脱蒲、清洗、烘干、仓储、交易“一条龙”服务。林农只需运来鲜果,即可完成后续所有流程,告别了过去“污水横流、效率低下”的家庭作坊式加工。
“原来在家里脱蒲,机器又慢,还会产生很多污水,现在省心多了!”一位林农感慨道。脱蒲中心不仅提升了效率与环保水平,还通过集中仓储与统一销售,帮助林农规避价格波动风险,让“好果子”卖出“好价钱”。
数字之智
从“靠天吃饭”到“智慧管理”
“以前种山核桃靠经验,比较粗放。”王立平深有感触地说,刚种植的时候没有收益,后来慢慢地结果了,在市、区的技术专家的指导下,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也逐步被应用到山核桃种植基地中,山核桃种植驶入快车道,“有了先进的技术,就像给山林装了‘千里眼’‘顺风耳’,这么大一片种植基地,平时管理只需几个工人就够了。”
山核桃的品质受土壤、天气、病虫害等因素影响较大,为了能够及时监测各类环境要素的变化,基地内安装了小型气象监测站以及智能型虫情测报灯等物联网传感设备,这些设备收集到的数据会实时传送到临安山核桃产业大脑中。经过系统分析,可以准确判断环境情况以及病虫害的发生,为种植管理提供精准应对策略。
临安山核桃产业大脑于2020年上线,是全国首个正式上线运营的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应用平台。目前,平台已经归集了全产业链数据超过1500万条,打通了33家种植大户、262家合作社、250家加工厂、80家协会企业和763家销售企业的数据壁垒,构建起覆盖“产、加、销、管”全链条的数字化体系。
“产业大脑围绕哪里合适种、如何种得好、如何加工好、如何卖得好等关键问题,从源头上解决生产经营主体的痛点。”区农业农村局信息中心主任罗煦钦解释道,比如“产业大脑”汇集了阿里、抖音等平台数据,分析热销商品、消费区域、口味偏好、客单价等场景,企业在研发新产品等方面就不用“瞎琢磨”,可以根据电商报告有针对性的决策。
此外,在“浙里办”上线“临农一件事”服务平台,集合品牌授权、行情查询、病虫害识别、手机开票等18项“一键通办”功能。其中“我要开票”模块深受林农青睐,已累计开票金额达8.3亿元。“只要手机点一点,随时随地就能开票,太方便了!”收购企业和林农们对此赞不绝口。
品牌之跃
从“卖产品”到“卖品牌”
临安山核桃产业要实现长远发展,品牌建设是关键。过去,山核桃家庭作坊林立,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严重制约了品牌价值的提升。
“我们通过转型升级,成为百草味的优质供应商。”2022年搬到龙岗的杭州临安益康食品有限公司,就是从加工山核桃的家庭作坊起家,通过注册商标改变了坚果炒货以代加工为主要盈利的模式,实现从“贴牌加工”向“品牌化”转型。
同一年,中国坚果龙头企业杭州姚生记食品有限公司入驻龙岗“中国坚果果干食品城”,带来了全新的品牌理念、行业标准,打通了临安种植、加工、销售一二三全产业链,推动临安山核桃产业提质增效。
在品牌化的路上,临安持续发力,早在2017年实施《山核桃三年亮牌行动计划》,并于2021年推出区域公用品牌“天目山宝”,制定了严于国家标准的“天目山宝”山核桃系列团体标准,建立品牌授权管理办法,对授权企业动态监管,确保“品牌含金量”。为加强品牌管理,制定发布《地理标志产品临安山核桃》市级地方标准。
每年白露,“中国临安山核桃开杆节”如约而至,邀请媒体、游客走进山核桃林,体验采收乐趣;此外,通过全国首创《临安山核桃综合指数体系》,举办国际坚果大会、全国坚果周等活动,逐步构建以“临安山核桃”为特色的坚果产业链,而这链条正逐步吸引国际市场的目光。目前,“临安山核桃”品牌价值已达49.43亿元,临安也从单一的“临安山核桃”向“好坚果临安造”升级,撬动坚果炒货行业产值高达150亿元,荣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全国优秀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等多项殊荣。
从生态治理的阵痛,到“四化”驱动的腾飞,临安以一颗小小的山核桃,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未来,临安还将继续深化“四化”融合,探索山核桃深加工、文旅融合等新路径,让“山核桃之都”的金名片越擦越亮,为生态保护与共同富裕贡献更多“临安智慧”。
来源:临安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