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与“素养”的自然共生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7 08:40 1

摘要:从字面上看,“基础”有兜底属性,“素养”则蕴含高阶意味。在数学学科里,“基础”通常指《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简称“四基”。而事实上,受制于理念与涵养,许多教师依然习惯于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从字面上看,“基础”有兜底属性,“素养”则蕴含高阶意味。在数学学科里,“基础”通常指《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简称“四基”。而事实上,受制于理念与涵养,许多教师依然习惯于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视为“基础”。提到“素养”,则通常关联“三会”目标及11种专项素养。我认为,“整体观”指导下的数学教学应努力促成学科基础与课程素养的同生共长。

一次,我观摩五年级《体积单位》一课很有感触。教师发问:“什么是1立方分米呢?凭感觉,你能在学具中找出体积是1立方分米的物体吗?”学生很快有了共识:魔方、盒子。教师追问:“有什么依据?”一位学生的作答引发共鸣:“以前学面积单位时,1平方分米是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所以,我想1立方分米也应该跟分米有关,可以表示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教师充分肯定了这位学生“调动经验、有理分析”的意识,并组织现场测量,发现魔方、盒子的棱长恰好都是1分米,顺势揭示“1立方分米”的数学定义……这个案例中,学生对“1立方分米”的知识意义必然印象深刻,基础得到了有效落实;同时,由面积单位的学习经验生发体积单位的内涵理解,“类比推理”的光芒在课堂上熠熠生辉。类比推理是合情推理的重要形式,是发展学生“推理意识”素养的重要着眼点。所以说,数学课同步推进“基础”达成与“素养”培育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为此,有三点建议分享给老师。

强化“长线育人”导向

成长需要日积月累。扎根日常教学,坚守“长期主义”,学科育人方能枝繁叶茂。可以想象,当教师每堂课都关注全体、夯实基础,长此以往质量“保底”定然没有问题。同时,教师每次组织教学时都能历练学科思维、重视数学表达,适时开展专项素养的磨砺,久而久之学生的综合能力就会持续增强,学科发展更具张力。此外,我想进一步强调的是,在“长线育人”的视域里,哪怕教师教的是具体的知识、技能,也应在意义理解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将其与原先所学、所知、所悟关联起来,将“点”的领悟汇入“线”的贯通、融进“面”的建造,促进认知结构的持续完善与即时更新。而对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也应明晰阶段性定位,坚持序列化推进,朴实渐变,持之以恒,以期实现“质的飞跃”。

把握“延迟定论”原则

所谓“延迟定论”,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延缓、推迟知识结论的得出时机,让之前那段展现思维交锋、智慧分享、疑难探讨的历程得以更充分地铺开,帮助学生从中积蓄素养生长的能量。以《认识方程》为例,如果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学生或许能接受字面含义,但无法生成学科感悟;如果先给学生一些式子进行分类,让他们发现其中存在“是否含有未知数”“是不是等式”等差异点,再来理解“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便能适度体现“分类思想”。在我看来,分类思想事关学生数学眼光、思维品质的修炼,是非常重要的素养点。只不过在上述教学中,“分类”像是方程学习的工具,立意还是低了些。建议教师适当延迟方程概念的得出,让分类思考在课堂现场“再飞一会儿”。在自由分类的基础上,教师要支持学生为每个式子找到属于自己的“身份牌”: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不含未知数的等式,不含未知数的不等式。然后,再平和地指出“其中一类是方程”。这样,学生能切身感受到分类的价值在于“推进对于事物的精细化认识”,从而播下分类思考的种子。

丰富“迁移运用”体验

素养培育的最佳方式是教师创造条件,促进已有的素养体验在不同情境、不同任务中的迁移与应用,逐步达到“熟中生慧”的高阶层次。就拿上面提及的“分类思想”来说,在许多内容的学习中都可以推进素养体验的迁移运用。比如,学习《长方体的特征》时,教师一般会提及“有12条棱”,学生大多感觉数量多、不太容易整体把握。此时,教师便可放手让学生以分类思考的方式展开个性理解。有的学生以“棱的走向”为分类标准,将12条棱分为“左右走向”“前后走向”“上下走向”三类,自然引出了“长、宽、高”等概念;有的学生将由同一个顶点发散开去的3条棱分为“1组”,12条棱就有这样的4组,便于记忆、识别,也为后续开展空间想象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者系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