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华国锋临终遗言令人动容,华陵外观奇特,有何特殊含义?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7 10:37 1

摘要:凝练地概括了他的一生。毛泽东主席逝世后,华国锋曾身兼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和国务院总理三职,集党、政、军重权于一身。在历史的关键节点,他与叶剑英、李先念等同志并肩,一举粉碎“四人帮”集团,为国家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8年8月20日12时50分,无产阶级革命家华国锋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享年87岁。

新华社发布的讣讯,凝练地概括了他的一生。毛泽东主席逝世后,华国锋曾身兼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和国务院总理三职,集党、政、军重权于一身。在历史的关键节点,他与叶剑英、李先念等同志并肩,一举粉碎“四人帮”集团,为国家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1981年6月辞去中共中央主席算起,华国锋度过了27年远离公众视野的生活。

其间虽4次当选中共中央委员,但其象征意义已远超实质意义。北京西皇城根9号的四合院,成了他晚年生活的主要场所,这里常年充盈着平静而规律的气息。

01

华老对自己的言行十分严谨。尽管享受国家领导人的政治待遇,有机会到各地走访,但他很少离开北京,多年来始终深居简出。

他不愿兴师动众,给别人带来不便。有一回“五一”节,他带着孙女去逛北海,刚到公园就被群众认出。大家纷纷围拢过来,还有不少人拍照,原本轻松的游玩被迫中断,小孙女为此还发了顿脾气。

在华老深居简出的岁月里,却有两个日子被他郑重地烙印在心底,无论风雨,从未忘却——每年的12月26日毛泽东诞辰日,以及9月9日毛泽东忌日。这两天,对于华老而言,是饱含深情与敬意的特殊时刻。

当晨曦初照,华老便会带着家眷与随从,神色庄重地前往毛主席纪念堂。

每次站在毛主席遗容前,华老挺直脊梁,目光中满是崇敬与怀念,亲自洪亮地喊出那熟悉的行礼令:“向伟大领袖毛主席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那声音,坚定有力,传递着他对毛主席始终如一的忠诚与敬仰。

2003年12月26日,毛泽东110周年诞辰日,天安门广场南端的毛主席纪念堂前人潮涌动,数万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群众自发赶来,只为在这特殊日子,瞻仰伟人遗容,缅怀毛主席的丰功伟绩。

他虽身形已显苍老,但步伐依旧沉稳。他无疑是一位“不寻常常客”,年年岁岁,坚守着这份对领袖的深厚情谊,岁岁年年,从未缺席。

华国锋居住的北京西皇城根9号的四合院内,种满了树、花和瓜果蔬菜,他与夫人经常亲自侍弄,自享其果,自得其乐。

华国锋的妻舅透露,早在1983年,华国锋就到北京郊区找了好几个葡萄园,专门学习种植和管理技术。他的外孙女王苏佳说,香山、植物园等种果树较好的地方,工作人员有时会跟华国锋切磋种植经验,尤其是葡萄种植。

华国锋的葡萄架上最多曾种着五六十个葡萄品种。收获季节,果实不仅供全家人享用,还会送给部队的战士。可惜的是,由于患上糖尿病,他的饮食被严格控制,自己几乎不能吃这些亲手栽种的葡萄。

力所能及的时候,华国锋会亲自管理葡萄架;力不从心时,就一旁指挥,由司机、厨师、医务人员和警卫战士完成修剪。刮风的日子最忙,“一刮风,他就急忙出门捆葡萄。”

除了葡萄,院内还有樱桃、苹果、李子、桃、核桃等果树,一进院满眼都是绿。果树下,韩芝俊开辟出小菜园,种着苦瓜、丝瓜、南瓜、辣椒等。有一年,丝瓜足足结了600多斤,不仅够日常供给,还晒成菜干供淡季使用,部分还会送给友人。

02

华老退休后的悠悠时光里,书法成为了他灵魂的寄托,占据了生活的诸多片段。每。

他曾说,颜体书法的笔法稳健而厚重,犹如沉稳前行的老者,每一笔都蕴含着力量;其结构端庄宏放,有着大气磅礴之势;重心平稳,给予人一种坚定可靠之感;字形舒展,仿佛能够冲破纸面的束缚,尽显灵动与飘逸。“说得直白些,就是看着带劲,越端详越觉得耐看。”华老谈及颜体时,眼中满是热爱与欣赏。

踏入华老家的会客厅,家具与装修风格历经10余载岁月的洗礼,依旧保留着往昔的模样,未曾有过多的改变。

这个80多平方米的空间,宽敞而不失俭朴,东西两侧矗立着高大的书架,满满当当摆满了各类书籍,从泛黄的古籍经典到崭新的时政刊物,应有尽有。

北边的墙上,正中央位置高悬着毛主席1961年的工作照,照片里的毛主席目光深邃,散发着领袖的独特魅力。

而在照片的左侧,是华老亲手书写的大字“清静”,字迹雄浑有力,笔锋间尽显功力,更像是他内心世界的映照,在历经风雨后,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在华国锋的住所中,有一间面积达50多平方米的书房,那是他心灵的静谧天地。书房的钥匙,他始终贴身携带,外人极少有踏入其中的机会。

退休之后,他将大量的精力都倾注于研读历史典籍与书法研习之中。每日清晨,完成散步活动后,他便径直回到书房,在那张长约2米、宽约1米,承载着岁月痕迹与墨香的书桌上,开始挥毫泼墨。

日复一日的练习,使得他的书法逐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笔锋之间既有颜体的宽博宏伟,又蕴含着柳体的瘦硬坚挺。然而,长久以来,围绕在他身边的皆是清一色的赞扬之语,这难免让他心生一丝单调之感,他渴望能听到一些别样的、真诚的见解。

1982年,来自交城的老乡韩学武前来拜访。韩学武在当地书法界颇具声望,对书法有着深刻见解。两人甫一见面,便如同多年未见的老友,相谈甚欢,从书法技巧聊到人生感悟,氛围十分融洽。在分别之际,意犹未尽的华国锋,满怀好奇地向韩学武询问起他所练习的书体以及习字的时长。

第二年再次见面,华国锋先把韩学武带到书房,从书柜中抽出自己满意的作品,请他“指点”。

有着40多年习字经验的韩学武快人快语:“你的字,既有颜体的宽博宏伟、沉雄朴茂,又有柳体的瘦硬坚挺,骨力洞达!只是,个别的字,还欠点儿力度。”

简单实在的话让华国锋喜从心来:“直来直去说真话的,只有你一个。”

从此,韩学武每次到北京,华国锋都会拿出最近的书作请他点评。韩学武不好意思地说:“我怎么点评得了嘛!”华国锋却坚持:“你是书法家,怎么点评不了?”

华国锋写得最多的是毛主席的诗词。书房一面墙上,挂的全是他书写的毛主席诗词。他曾不止一次说,那是自己“最喜欢的作品,但即便再练一百年,也练不到毛主席那个水平”。

懂行的人评价他的字“浑然大气、骨力尽现”。国际文人书画联谊会副会长张世简说:“华国锋同志书体,由颜体演化,刚而不火,拙而不滞,修为已达高峰。”

有人千里迢迢求墨宝,华国锋尽可能满足,但有个原则:有关商业的字不提,只写公益性的。2002年,听说自己的字被市场热炒,甚至有人伪造,他很不高兴,当即决定对外封笔,不再题字。

03

华国锋始终保持着阅读习惯,还喜欢看《动物世界》。刚退下来不久,日本动画片《铁臂阿童木》在中国热播,他和孩子们每集都看,觉得很有意思,还让身边工作人员给翻译者周斌打电话。

1982年《少林寺》上映后空前受欢迎,报刊天天登相关消息。当时华国锋因心脏病住在北京医院,得知后立即把影片调到医院播放。医生劝他别看,说打斗激烈对心脏病不好,他淡淡回答:“勿忧,我知其戏均假。”

据王苏佳介绍,华老的早餐以牛奶为主,有时加个鸡蛋羹,习惯在牛奶里放一勺或半勺咖啡。主食有时是馒头片或油分较少的麻花,他牙口好,喜欢吃烤得很硬的馒头片。菜以圆白菜或炒洋葱为主。

吃完早饭,华老大部分时间花在看报上,党报、都市类报纸都看,常常痴迷到“叫他吃饭都叫不动”。

午饭时分,餐桌上常摆着面条。跟随华国锋二十余载的厨师谢师傅透露,华国锋对山西的各类面食极为钟情,莜面那独特的口感、猫耳朵的俏皮模样、刀削面利落的外形,都让他喜爱不已,再搭配上香气四溢的羊肉臊子,更是让他吃得津津有味。生于山西交城的华国锋,家乡的面食早已融入他的血脉,成为一生难以割舍的眷恋。平日里交谈,他那浓浓的山西口音,更是带着故乡的醇厚韵味,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黄土高原的质朴与热忱。

午饭后,华国锋一般午休到下午4点。身体允许的话,会会见一两拨客人。儿子苏斌说,毛泽东、刘少奇、胡耀邦等原国家领导人的后人,都与华家有联系。

华国锋的晚饭很简单,喝点粥、吃点饭,有时吃个烧饼,粥以二米粥和南瓜粥居多。之后必定看《新闻联播》,王苏佳说这习惯雷打不动。

晚饭后,华国锋会在院子里散步,总是一家三代一起。同住一个院子的领导打招呼时总说:“这是幸福的一家子。”

中央新闻总署新闻摄影局摄影记者钱嗣杰为华国锋拍过许多照片,从他担任总理起,留下了一两千张。

钱嗣杰说:“每张都觉得挺满意,因为他特别爱笑,镜头捕捉到的都是笑容。”

但他遗憾的是,华国锋生前没拍过一张全家福。

华国锋在任期间,从没有带夫人出席过活动。他对子女和家人要求严格,夫人韩芝俊比他小10岁,是山西五台县人。华家子女都很低调,随他本姓“苏”。

华家有个不成文的习惯:厨师做饭,孙辈洗碗。华老的几个孩子都本分朴实,既没出国,也没靠家里关系经商发迹。

大儿子苏华曾在空军某部,现已退休;二儿子苏斌曾在北京卫戍区,也已退休;大女儿苏玲在民航总局空中交通管理局任党委常委、工会主席,当选全国政协委员;二女儿苏莉是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干部,被安排担任华国锋的生活秘书。

无论是华国锋参加重大政治会议、会见外宾,还是1978年出访南斯拉夫、伊朗、朝鲜,1979年去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钱嗣杰都跟随左右。

1953年,毛主席专列停在株洲,时任湘潭县委书记的华国锋接到通知后,从湘潭赶来汇报湘潭农业互助组等情况。他对当地工业、商业现状很了解,毛主席问什么,他红着脸答什么。毛主席笑着说:“你这个年轻人还是沉了下去的。要深入群众,实事求是。”

2007年底,华老去世前不久,钱嗣杰去看望他,临出门时,华国锋说的还是“要深入群众,实事求是”。这句话让钱嗣杰心中思绪万千。

04

2008年8月,第29届夏季奥运会在北京举办,华国锋和每个中国人一样想去看看,但当时他已病得很重。8月2日,拿到奥运彩排门票时,他无奈地说:“我老了,不去了,你们去吧。”

8月3日,华国锋再次住进医院,从此没能离开421病房。9号院里的葡萄架,再也等不到热爱它的主人。

8月20日12时50分,华国锋在北京医院与世长辞,享年87岁。他嘱咐后事:“让我回卦山吧,那里树多,清静,小时候在那儿,打游击也在那儿。”还说选择墓地要坚持四个原则:不占用耕地、不与民争地、不破坏环境、不损坏古迹。

韩芝俊及子女向中央提出请求后,很快得到批准。

华国锋生在交城、长在交城,但建国以来,为不打扰家乡人民,仅回过三次家乡。即便如此,他在小城的痕迹无处不在,“华国锋广场”“华国锋小学”“华国锋邮政”等遍布街巷。

1991年,华国锋回交城时,特意到自己出生的房间看了看,留了影,连声感慨:“到家了,到家了!”

华国锋去世后不久,2008年9月,儿子苏彬、苏华及秘书曹万贵到交城卦山选墓址,反复强调“四不”原则,最终选定卦山南麓的荒山石坡。

陵墓坐北朝南、依山而建的墓碑和石阶气势不凡。山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承担了华国锋陵墓工程的总体设计。最顶墓碑为花岗大石鼎。该院副院长杨友为介绍说,英文字母H形的石鼎寓意丰富,首先是取“华”字汉语拼音首字母,其次是英文“Home(家)”的缩写,象征“华国锋回家”;此外,“鼎乃国之重器,我们认为有必要做成鼎的级别,同时也符合华老内敛、敦厚和朴实的气质。”

根据设计方的意见,花岗岩石阶为365级,象征一年365天。不过修筑后,台阶实际是374级。如果算上墓台的台阶,则应该是392级。这是出于建筑实地需要的。

有人传言,石鼎高5.5米,象征华老55岁就当主席,但它的高实际是6.6米。

2011年11月3日,华国锋的骨灰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安放三年零两个月后,终于回到出生和战斗过的地方。从此,他长眠于此,遥望挚爱的家乡。

参考资料:

华国锋的笑容一生未变——领导文萃

“太寒酸了对不起老人家”——南方周末

华国锋晚年生活:生前嘱咐要回葬家乡卦山——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建国后华国锋仅回过三次家乡:为不给地方添麻烦——人民网

来源:史飞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