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华国锋这个名字,在中国现代史上不算陌生。他是毛泽东去世后接任中共中央主席的人,曾经站在国家权力的顶峰。2008年他去世后,陵墓在家乡山西交城县建成,花费1200万元。这件事从一开始就没少引起关注,先是被谣言推上风口浪尖,后来又慢慢成了当地的一张名片。
华国锋这个名字,在中国现代史上不算陌生。他是毛泽东去世后接任中共中央主席的人,曾经站在国家权力的顶峰。2008年他去世后,陵墓在家乡山西交城县建成,花费1200万元。这件事从一开始就没少引起关注,先是被谣言推上风口浪尖,后来又慢慢成了当地的一张名片。
华国锋是谁?从山村走出来的领导人
说起华国锋,得先从他的出身讲起。1921年,他出生在山西交城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原名苏铸。那时候的中国,战乱不断,日子不好过。1938年,抗日战争打得正激烈,他加入共产党,从此改名“华国锋”,意思是“中华抗日先锋”。年轻时,他在山西老家参加游击队,组织群众抗日,后来一步步在党内崭露头角。
解放战争时期,他在山西多个县当过县委书记,搞土地改革、支援前线,干得挺扎实。新中国成立后,他被调到湖南,从基层干起,后来当上了湖南省委第一书记。1970年代,他进入中央,先是管农业和财贸,后来接任国务院副总理。1976年是个关键年份,周恩来去世后,他被毛泽东提拔为代总理,还得了“你办事,我放心”的评价。同年10月,毛泽东去世,他和叶剑英等人联手稳住了国家局势。
1976年到1980年,华国锋当了四年中共中央主席、国务院总理和中央军委主席,是名副其实的最高领导人。不过,他的政策偏保守,和后来的改革开放路线不太合拍。1980年,他辞去总理职务,1981年又卸下主席和军委主席的担子,从此淡出政治圈。晚年他住在北京,低调得很,2008年因病去世,享年87岁。他去世前留下遗愿:骨灰放回山西老家的卦山。
华国锋这一生,从农村走出来,爬到国家最高位,又回归故土,经历挺传奇。他在历史转折期稳住了局面,虽然后期影响力下降,但功劳不能抹杀。他的陵墓,也就成了这段历史的见证。
陵墓怎么建的?1200万的来龙去脉
华国锋去世后,他的遗孀韩芝俊把遗愿转告中央:希望骨灰安放在交城县卦山。2009年,这事批下来了,陵墓工程正式启动。地点选在卦山南麓,占地4260平方米,预算1200万元。这钱不是中央拨的,全靠地方自筹,包括政府资金和一些捐款。
陵墓的设计不算复杂,依山而建,坐北朝南,正对交城县城。台阶用花岗岩砌了392级,两边种上松柏,显得庄严肃穆。墓顶放了个石鼎,造型有点像“H”,既是“华”字的拼音首字母,也有“回家”的意思。整个工程从动工到完工用了两年多,2011年11月竣工,次年8月20日举行骨灰安放仪式。
1200万听着不少,但放到陵墓建设里,其实不算夸张。钱主要花在土地平整、材料采购和人工上。台阶用的是本地花岗岩和红晶石,没搞什么奢华配置。家属和当地政府都强调要简朴,符合华国锋一贯的作风,也不占耕地、不扰民。选址时,华国锋的子女还特意挑了块荒坡,和当地的生态园规划结合在一起。
工程进展还算顺利,当地村民挺支持。毕竟华国锋是交城人,家乡人对他有感情,觉得建陵墓是件光荣事。不过,陵墓还没建好,麻烦就来了——谣言满天飞。
谣言是怎么回事?从1亿到1200万的澄清
陵墓开工没多久,2011年春天,网上开始流传各种说法。有的说陵墓占地10公顷,耗资1个亿,用了汉白玉打造,搞得跟古代帝王陵似的。还有人说台阶有上千级,爬上去得半小时,甚至传出施工现场堆满昂贵石料,光运输费就几十万。这些说法越传越离谱,弄得公众议论纷纷,有人质疑政府乱花钱,有人觉得这不像华国锋的为人。
谣言一出,压力全压到交城县政府和华国锋家属身上。2011年4月,当地民政局坐不住了,赶紧组织记者实地看看。负责官员带人到现场,数了台阶:明明就392级,哪来的上千级?材料也是本地石料,根本没用汉白玉。预算明细也公开了:陵墓、纪念广场和纪念馆加起来,总共1200万,账目清清楚楚。设计方还解释,石鼎是原创设计,象征华国锋的朴实,没抄什么中山陵。
为了彻底打消质疑,政府把工程档案拿出来给大家看,还邀请媒体和群众去现场核实。当地村民也帮着辟谣,说施工时用的就是山里的石头,没见什么高档货。经过这番澄清,谣言才慢慢平息。华国锋的侄女后来还公开表示,这些谣言太离谱,完全不符合他一生的作风。
这事反映出啥?网络时代信息传播快,但真假难辨。一开始有人夸大事实,可能是想博眼球,后来传着传着就失控了。好在政府和家属及时站出来,把真相摆平,不然这陵墓还没建好就背上骂名了。
对当地有啥影响?从冷门小县到旅游热点
陵墓建好后,交城县的面貌变了不少。这地方以前挺冷门,山西中部的小县城,经济靠农业和煤炭,旅游业几乎没啥名气。华国锋陵墓一开放,情况就不一样了。它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吸引不少人来参观,尤其是清明节和华国锋的诞辰、忌日,山脚下人头攒动。
为了接待游客,县里投了1200万修基础设施。县城到卦山的路铺成柏油路,游客中心、停车场都建起来了。效果立竿见影,旅游收入蹭蹭涨。从2012年到2015年,年均增长15%左右。山脚下的农家乐、小饭馆多了起来,村民靠卖饭、卖特产赚了不少。县城的酒店、出租车生意也火了,旺季时房间都订不上。
就业方面,陵墓也帮了大忙。建设时雇了几百个本地工人,完工后又招了导游、保洁员、管理人员,优先用本地人。旅游热还带火了小生意,卖纪念品的、摆摊的,日子都好过了。村民里有人算过账,过去种地一年赚不了多少,现在在家门口干活,收入翻了好几倍。
除了经济,文化影响也不小。陵墓让交城出了名,全国各地的人来这儿了解华国锋和中国现代史。学校、单位组织学生和党员来参观,搞研学活动,年轻人通过这地方学历史、感悟革命精神。外地人一来,当地人也跟着开眼界,文化交流多了起来。
现在,华陵跟吕梁英雄广场、晋绥革命纪念馆连成一片,成了交城红色旅游的核心。游客来这儿,既能缅怀历史,又能看看山水,交城从偏僻小县变成了有点名气的地方。这变化,跟陵墓脱不开干系。
华国锋的陵墓,花了1200万建起来,过程没少波折。从谣言满天飞到真相大白,再到如今成了交城的一张名片,这事挺耐人寻味。1200万不算多,但也不少,用在这么个工程上,体现了对他历史地位的尊重。谣言那段插曲,提醒大家网络时代得擦亮眼,别啥都信。至于对当地的影响,实打实的经济好处和文化提升,让交城人日子更好过,也让更多人记住这段历史。
来源:足智多谋的史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