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是中国农历蛇年,也称小龙年,按照我们遇五逢十的吉利风俗,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原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当代著名作家郭澄清先生呕心沥血之作——三卷本抗战红色经典长篇小说《大刀记》正式出版50周年,值得隆重纪念与庆
师恩难忘“大刀魂”
许 晨
2025年是中国农历蛇年,也称小龙年,按照我们遇五逢十的吉利风俗,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原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当代著名作家郭澄清先生呕心沥血之作——三卷本抗战红色经典长篇小说《大刀记》正式出版50周年,值得隆重纪念与庆贺!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纪念红色经典《大刀记》出版50周年座谈会”,令人激动和振奋。
实际上,这不是时间上的巧合现象,而是一种必然结果。因为,在当时那个特殊年代——1975年,“文革”运动到了后期,人心思定,又遇上邓小平同志主持工作,整顿各行各业,调整文艺政策。同时,那年正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30周年之际,郭澄清先生酝酿多年写成的《大刀记》横空出世,以朴实而有特色的语言、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反映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一时间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对于长期以来以样板戏为主、提倡所谓“三突出”创作原则的文艺界来说,犹如一声响亮的春雷震荡天地。
这样说,今天的年轻读者和文化工作者可能不太理解,一部小说会有这么大的震动吗?事实正是如此,因为当时极左思潮下,大批优秀作品、包括许多反映抗日战争的小说、电影等等尚未完全解禁,舞台银幕上8个样板戏盛行多年,精神食粮十分缺乏,突然出现了一同推出三卷本,上百万字写抗战、讲故事的长篇小说,确实令人震撼,纷纷阅读。
关于《大刀记》出版五十年来的历程和意义,许多专家学者均做了非常精僻的分析解读,此刻我想谈谈郭老师对青年作家的培养和影响。说起来,在我走上文学道路遇到第一位真正的著名作家,就是在1975年结识了郭澄清先生。那时候,我是德州齿轮厂一名不到20岁的青年徒工,酷爱读书作文,尽管处于“大革文化命”的乱世,但心中还是保留着一片文学绿洲,尽量找些硕果仅存的名著阅读并且尝试着练笔。
好在德州小城政策允许,我初中毕业没有上山下乡,而是分配进厂当了机械工人。舞文弄墨的爱好有了用武之地,我成了车间黑板报的宣传员,有空就来上一两篇,内容无非是鼓舞干劲的表扬稿、快板诗,今天看来不值一提,但却是不可或缺的一种锻炼。1975年夏天,长篇小说《大刀记》出版了,轰动全国!特别得知作者郭澄清就是我们的老乡――德州宁津人,更是感到自豪且崇拜有加。
那年9、10月间,在德州地区任职的父亲告诉我,写《大刀记》的作家郭澄清回来了,住在德州军分区招待所里。因他们过去相熟,我就缠着介绍去见面请教。做父亲的都有“望子成龙”之心,也希望孩子拜个好老师写出点名堂来,当晚便带着我去了一趟。如今50年过去了,我还清晰地记得那个难忘的夜晚:他穿着一身蓝布中山装,中等个头,一张刀条脸庞略显疲惫,说着一口浓重的鲁北方言,手指里夹着烟卷。我按德州习俗尊称他为“郭伯伯”,他和蔼地笑着问这问那,勉励我多读多写,别脱离生活。
正值他的新书“大火”的时候,房间里来来往往客人不断,很难安静地说上几句话。告辞时,他送我父亲一套《大刀记》,第一卷是天青色的封面,一个头包白毛巾、身背系着红绸大刀的武装农民站在大平原上。尽管交谈不多,可一个真正的作家形象在我心目中矗立起来了!由此,我对郭澄清伯伯更加崇敬,暗暗下着决心向他学习走这样的路……
《大刀记》出版后,立时在全国引起了轰动,上海、四川、山西、吉林、广东等20多个省的纷纷重印,总印数大约达到300多万套。四个版本的连环画也同时推出。山东广播电台率先制作了长篇小说播讲《大刀记》,每到连播时间,几乎万人空巷。同名话剧、电影均在积极改编排演中。一时间,郭澄清名满天下,蜂拥赶来采访的记者们却扑了个空。他像黎明到来隐去的星一样,悄悄离开了为改稿待了数月的北京,又回到了鲁北平原上的郭皋村。
这就是“郭大刀”的性格――人们给数年经营《大刀记》的郭澄清起得爱称:一是他为人朴实低调,不善张扬,二是他对腰斩第一部不满意,认为是个残缺本,也是针对极左思潮的无声抗议。虽说此时他已是省文化局党组成员兼创作办公室主任了,但只是应个名不在省城上班。从天而降的“大刀热”也没有使他冲昏头脑,而是短暂的应酬之后,一头又扎在他的小土屋里续写新的作品《千秋业》了。这本是计划中的《大刀记》的第三部,反映站起来的农民走上新生,可惜文革环境“打乱”了史诗般的构思,只得重新结构一部新作。
十分可惜的是,多年繁重的写作累垮了郭老师,记得就在第二年——1976年的春天,那时我在他推荐下,作为工农兵业余作者来到省文化局创作办公室帮助编辑诗集,实际上是学习培养,住在现在的省文联楼上,办公室兼宿舍。一天,突然听说郭澄清主任因脑血栓病倒了,急需派人去宁津老家送药。我是德州来的,又认识郭老师,当仁不让接受了这个任务。连夜乘坐吉普车抱着药品从济南奔向宁津郭皋村,那时没有高速公路,我和司机跑了整整一夜,一大早赶到了,还没有吃饭呢。公社食堂专为我和一位参加抢救的医生做了早餐。记得很清楚,其中有一大盘大葱炒鸡蛋。由于抢救及时,郭老师脱离了危险,转院到济南继续治疗,我也与同志们参与了值班,结下深厚了友情。
五十年来,大刀记的作者不在了,可那大刀魂依然激励着大家。值得敬佩的是,文坛没有忘记,他的家属尤其是孝子郭洪志教授,本是学医的,可始终以传承弘扬父辈的旗帜而奋发努力,大刀记电影、电视连续剧,民间戏曲等各种形式不断闪现文坛艺苑。并且光荣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建党百年60部《红色经典初版本文库》。而我,始终在郭老师精神鼓舞激励下,不断前进。
那年,郭老师病情稳定了,转到千佛山医院康复疗养,可他仍然一如既往,哪怕偏瘫半边身子不方便,还是在病床上思考写作。陆续出版了《决斗》《麦苗返青》等作品。这期间,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四人帮被粉碎了,文革结束了。而我也陆续发表了诗歌、散文、小小说等作品,被济南空军特招到部队当了一名创作员,写歌词写小剧本等。这期间时常去看望郭老师。
1987年,我考上了军艺文学系,那年冬天放寒假,我照例去千医看望,郭老师得知我过了年就回北京上学,他把刚出版的《决斗》让我送给北京的朋友,只见郭老师用嘴拧开笔墨,坐在病床特制的小桌前,一一签名。那场面,让我情不自禁眼含泪花,至今历历在目。这种精神也鼓励着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大刀精神克服种种困难,取得了一些成绩,找到自己的根据地——海洋文学,三次乘科考船深入深海大洋,写出了海洋纪实三部曲,其中《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获得了鲁迅文学奖,并有节选《蛟龙探海》入选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一个男人的海洋》获得了建国七十年七十部优秀有声读物奖。我在2022年,获得了中国作协“深扎运.动”的先进个人。
相比红色经典《大刀记》在文坛和广大读者中产生热烈反响之外,我作为一名当年的业余作者,在郭澄清老师指导和影响下,茁壮成长起来,应该说,是《大刀记》出版五十年来的另一种成就。我想他的在天之灵如果有知的话,一定会绽放出欣慰而爽朗的笑声。今后的岁月里,郭老师的这种人格魅力和接地气、连民心的的创作态度与拼搏精神,必将永远鼓舞和激励着我以及一代代中青年作家,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2025年8月26日于济南
来源:潇洒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