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干涩,生活难熬?中老年干眼症的科学应对指南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7 08:31 1

摘要:干眼症在中老年人中相当常见,尤其是那些年过五十、长期佩戴隐形眼镜或长时间盯着电脑屏幕的人群。在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空气干燥、雾霾频发以及空调使用普遍,这种问题更是层出不穷。许多人会感到眼睛不适,却不知这往往源于慢性疾病。实际上,干眼症可能与多种健康状况有

干眼症在中老年人中相当常见,尤其是那些年过五十、长期佩戴隐形眼镜或长时间盯着电脑屏幕的人群。在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空气干燥、雾霾频发以及空调使用普遍,这种问题更是层出不穷。许多人会感到眼睛不适,却不知这往往源于慢性疾病。实际上,干眼症可能与多种健康状况有关,比如糖尿病或甲状腺问题。更重要的是,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女性,泪腺功能会逐渐衰退,导致泪液分泌不足或质量下降。我们的眼睛表面覆盖着一层由油脂、水分和黏液组成的泪膜,每次眨眼时,这层薄膜就会均匀分布,帮助保持眼球湿润。如果泪液产生不足,或者蒸发过快,就会引发干眼症,让人饱受煎熬。

面对干眼症,治疗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处方和非处方眼药水、针对性医疗程序以及日常生活调整。不过,并非所有方法都能一蹴而就。一项调查显示,将近一半的干眼症患者虽然严格遵守治疗方案,但多数人未能获得持久缓解。如果初次尝试无效,不妨及时与眼科医生沟通,探讨下一步计划。毕竟,早干预能有效控制症状,避免恶化。

那么,何时该求助眼科医生呢?如果你经常感到眼睛刮擦般刺痛、灼热发痒,或者像有沙子卡在里面,还伴随红肿、光敏、视力模糊甚至莫名流泪,这些都可能是干眼症的信号。起初,你可以尝试一些简单方法,比如使用非处方润眼液、家中加湿器,或者减少屏幕时间来缓解。但如果这些措施后症状仍旧顽固,或者越来越严重,就该预约专业检查了。特别是如果你已经在用处方治疗却无改善、症状加剧,或出现药物副作用时,更不能拖延。此外,干眼症有时是其他疾病的预警,如睑板腺炎、糖尿病、干燥综合征或甲状腺眼病。这时,可能需要内科医生或专科医师介入,排查并处理潜在根源,确保全面管理。

诊断干眼症的过程通常从详细问诊开始。眼科医生会询问你的症状细节和整体健康状况,例如是否有口干、口渴、口腔溃疡、疲劳或关节疼痛等伴随表现;过去是否有眼部疾病、过敏史或眼科手术;是否吸烟或暴露于二手烟中;眼睛是否受过伤。这些信息有助于锁定原因。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年龄增长,干眼症发生率显著上升——60岁以下人群中约8%受影响,而80岁以上则高达20%。即便65岁后偶尔出现症状,也属正常,但持续不适需警惕。

随后,医生可能会进行一系列检查来确认诊断。首先是瞳孔散大检查,通过滴入眼药水扩大瞳孔,仔细观察眼部结构是否有干眼迹象。接下来,可能是泪液分泌测试:滴入麻醉眼药后,在眼睑边缘放置小纸条,闭眼5分钟,测量纸条湿润程度,以评估泪液产量。裂隙灯检查也很常见,医生会滴入特殊染料,让泪膜更清晰可见,然后用强光和显微镜查看眼睛和眼睑。泪液渗透压测试则测量泪水中水分浓度,干眼症患者往往水分偏低。还有泪膜破裂时间测试:滴入染色眼药后,记录眨眼后泪膜出现干斑的时间,如果10秒内就破裂,很可能提示问题。

干眼症的成因多样,尤其在中老年人中,女性荷尔蒙变化是常见诱因。其他可能包括眼睑炎症导致的肿胀;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类风湿关节炎、帕金森病或干燥综合征等慢性病;长时间戴隐形眼镜;过多使用电脑、平板或手机屏幕;在干燥多风的环境中生活,比如中国北方冬季或南方空调房;服用某些药物,如降压的β受体阻滞剂或利尿剂、抗过敏的抗组胺药、抗焦虑药、镇静剂、青光眼眼药或胃灼热药物;以及激光近视手术、白内障手术等眼科手术史。这些因素交织,往往让症状雪上加霜。

治疗干眼症的关键在于多管齐下。对于轻度症状,不妨从非处方人工泪液或眼膏入手,观察是否改善。如果中重度,则需眼科医生开具处方药物。这些药物能帮助眼睛产生更优质的泪液,比如某些眼药水通过抑制炎症提升泪腺功能;还有可缓慢释放药物的眼内插片;或通过鼻喷剂刺激泪液分泌;甚至用患者自身血清制成的个性化眼药。目前,一些新型治疗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它们采用不同机制,或许很快就能惠及更多人。

除了药物,医生还可在诊室进行程序干预。例如,安装泪点塞来堵住泪液排出通道,保留更多水分;通过按摩和加热眼睑,疏通油脂腺;或用强脉冲光疗法清除堵塞腺体;必要时手术修复眼睑异常。同时,针对根源治疗不可或缺:如更换不致干眼的药物;控制糖尿病或甲状腺等基础疾病;手术后用人工泪液辅助恢复;或选用专为干眼设计的隐形眼镜,甚至短期停戴。

在家自助也很实用,能显著缓解不适。每天用温热敷布敷眼,帮助油脂腺通畅;用温和肥皂和温水清洗眼睛,保持清洁;工作时每20分钟休息一次,远眺放松;在家开启加湿器,改善干燥空气;在户外戴包裹式太阳镜,阻挡风沙、日光和过敏原;戒烟并远离二手烟;多吃富含 omega-3 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类、植物油,或补充鱼油;每天喝足八杯水。这些小习惯积累起来,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改善,尤其在中国雾霾多发地区,注重防护更显重要。

制定治疗计划时,与医生深入交流至关重要。根据你的病情严重度和症状,计划应个性化。如果是轻中度,医生可能先推荐非处方人工泪液;重度则转向处方眼药。记得询问每种选项的机制和潜在副作用,确保知情选择。

为了高效就诊,提前准备症状日记,不仅记录眼部不适,还包括关节痛或异常口渴等全身表现,这些可能指向潜在疾病。带上用药和补充剂清单,以及笔记本记录医生建议。一些关键问题可以这样问:你认为我的干眼症是什么引起的?需要哪些检查确诊?是否必须治疗?处理基础健康问题能否帮忙?有哪些治疗选择?它们如何起效?推荐方案的副作用和并发症是什么?有新药可用吗?预期效果如何?我能从哪里获取更多干眼症信息?何时复诊?中间有问题怎么联系?

反过来,医生也会问你一些问题,以精准诊断:症状何时开始?频率如何?是持续还是间歇?干眼如何影响日常生活?何时最明显?家族是否有类似眼疾?用哪些药?做过眼手术吗?试过什么治疗,效果怎样?准备好这些,能让诊断更顺畅。记住,坚持按医嘱用药是成功关键。如果出现副作用,及时反馈,医生可调整方案。

干眼症虽无根治之法,但通过非处方和处方药物、程序以及生活调整,能有效缓解干燥、刺痛等症状。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可能需要时间,有些处方药需数月才显效。耐心坚持,若数月后仍无改善,再回诊探讨新选项。总之,早发现早干预,能让你的眼睛重获舒适,生活更自在。

来源:优悠的健康日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