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两位败家子皇帝,与“甘露之变”的无奈!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7 07:47 1

摘要:在中国唐朝历史上有两位父子皇帝,唐穆宗李恒和唐敬宗李湛,两位荒淫无道,不理朝政,人称爷俩比那个一个屌样!两人在位时间极短,被宦官把持朝政,一个服丹药而死,一个被宦官杀害,唐文宗李昂继位之后,曾经勤政爱勉想铲除宦官势力,但由于牛李党争、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唐末后

在中国唐朝历史上有两位父子皇帝,唐穆宗李恒和唐敬宗李湛,两位荒淫无道,不理朝政,人称爷俩比那个一个屌样!两人在位时间极短,被宦官把持朝政,一个服丹药而死,一个被宦官杀害,唐文宗李昂继位之后,曾经勤政爱勉想铲除宦官势力,但由于牛李党争、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唐末后期三大无法改变的弊端,导致他被软禁者宫中郁郁而死!

一、唐穆宗李恒(795年—824年),是唐朝的第十二位皇帝(820年—824年在位),唐宪宗李纯的第三子,母为懿安皇后郭氏(郭子仪的孙女)。他是唐朝中后期一位颇具代表性但又饱受诟病的皇帝,其短暂的统治期常被视为唐朝元和中兴成果迅速丧失、走向彻底衰落的转折点。李恒初名李宥,先被封为建安郡王,后进封遂王。 他的太子之位得来不易。其父宪宗原本立长子李宁为太子,但李宁早逝。在宦官梁守谦、王守澄等人的大力支持和其母郭氏(出身显赫)的影响下,李恒最终在元和七年(812年)被立为皇太子,并改名李恒。 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唐宪宗李纯突然驾崩,死因疑点重重,普遍认为是遭宦官陈弘志(一说与王守澄等合谋)弑杀。随后,宦官梁守谦、王守澄等人立即拥立太子李恒即位,是为唐穆宗。他一改其父勤勉政事的作风。他沉迷于狩猎、宴饮和赏赐,挥霍无度,将国库在元和年间积累的财富迅速消耗殆尽。他对处理繁重的国家政务缺乏兴趣和耐心。 其父宪宗通过艰苦战争暂时平定的藩镇割据局面,在穆宗朝迅速瓦解。 由于中央权威下降和政策失误(如当时宰相萧俛、段文昌错误地建议“天下太平,宜销兵”,导致大量士兵被遣散,成为地方不稳的因素),成德、卢龙、魏博等河北三镇再次发生叛乱。 中央发兵征讨,但屡战屡败,最终不得不承认叛将的地位,恢复了其世袭节度使的权力。这意味着中央对河北地区的控制彻底丧失,“元和中兴”的军事成果付诸东流。 著名的“牛李党争”在其统治时期表面化和激烈化。一场科举考试舞弊案成为导火索,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和以牛僧孺为首的“牛党”相互倾轧,争斗不休,使朝政陷入内耗,持续近四十年,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 长庆元年(821年),唐与吐蕃在长安会盟,次年又在逻些(今拉萨)重盟,史称“长庆会盟”。此次会盟基本奠定了唐蕃的友好关系,结束了长期的战争状态,立下的“唐蕃会盟碑”至今仍保存在拉萨大昭寺前。这是穆宗朝为数不多的积极事件。长庆四年(824年)正月,唐穆宗因长期服用方士进贡的“长生丹药”而中毒身亡,年仅三十岁。庙号穆宗,葬于光陵。

二、其长子李湛继承皇位之后有过者无不及,更加荒淫无度,不理朝政,整日玩乐,让人感觉唐朝大厦将倾。唐敬宗李湛(809年-827年),是唐朝的第十三位皇帝(824年-826年在位)。他是唐穆宗李恒的长子,母为恭僖皇后王氏。由于其父穆宗纵情享乐且身体因服丹药而受损,很早就开始考虑继承人问题。 长庆二年(822年),在李湛13岁时,穆宗于宫中击球时发生意外,百官觐见时,李湛被引至殿前,穆宗当场宣布立其为皇太子,以此稳定人心。 长庆四年(824年)正月,唐穆宗因丹药中毒驾崩。同月,16岁的太子李湛在宦官梁守谦王守澄等人的拥立下即位,是为唐敬宗。次年改元“宝历”。敬宗将其父穆宗的享乐作风发展到极致,堪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的日常活动主要包括: 击鞠(马球):对此项运动极度痴迷。 打夜狐:深夜带人到宫中捕捉狐狸,乐此不疲。 手搏:喜欢观看和亲自参与摔跤格斗,常招募力士入宫相伴。 大兴土木:下令修缮宫殿、挖掘水池,耗费巨大。 视朝无常,君臣隔阂:他经常因为前夜玩乐而睡过头,导致上朝严重迟到甚至取消。百官在紫宸门外苦等良久而不得见是家常便饭。这使得朝政完全陷入停滞,政事均由宦官处理,君臣关系极度疏远。 宦官权势进一步膨胀:由于皇帝不同政事,朝廷大权进一步落入宦官集团手中,尤其是左右神策军中尉(王守澄等)和枢密使。宦官们借此结党营私,卖官鬻爵,政治更加腐败。 藩镇持续动荡:中央权威的衰落使得地方藩镇更加桀骜不驯。卢龙军发生兵变,节度使史元忠被部将李载义所杀并取代,朝廷只能事后追认,毫无制约能力。 民生艰难与社会矛盾:敬宗还热衷于“进奉”,要求地方官员额外进贡钱财,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同时,京城长安的治安也因管理松弛而恶化。敬宗的荒唐行径和随意鞭挞身边宦官、侍从的暴戾脾气,引发了强烈的不满和恐惧。 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初八日夜,李湛又一次“打夜狐”归来,与宦官刘克明、击球军将苏佐明等人饮酒。酒酣之时,李湛入内室更衣,突然灯烛熄灭,刘克明、苏佐明等人趁机将其弑杀于室内,年仅18岁。 敬宗死后,宦官刘克明等假传圣旨,欲立宪宗之子绛王李悟为帝。但另一派实力更强大的宦官王守澄梁守谦等人迅速率神策军入宫,剿杀刘克明一党及绛王李悟,随后迎立敬宗的弟弟江王李涵(后改名李昂)即位,是为唐文宗。

三、唐文宗李昂(809年-840年),原名李涵,是唐朝的第十四位皇帝(826年-840年在位)。他是唐穆宗李恒的次子,唐敬宗李湛的异母弟,母为贞献皇后萧氏。与他的父亲和兄长不同,唐文宗在历史上以其励精图治的意愿悲剧性的失败而闻名。李昂初名李涵,封江王。他自幼好学,博览群书,生活俭朴,与其兄敬宗的作风截然不同。 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其兄唐敬宗被宦官刘克明等人弑杀。另一派权宦王守澄梁守谦率领神策军迅速平定叛乱,诛杀刘克明及其党羽。随后,王守澄等人迎立这位以贤德闻名的江王李涵即位,是为唐文宗,即位后改名李昂。文宗即位后,立即展现出与父兄完全不同的作风。他主动释放宫女,裁减冗员,停办许多不必要的庆典和营建项目,生活节俭,并坚持每日早起上朝,与大臣商议国事,希望革除积弊,重现太平。 他深刻认识到宦官是心腹之患,但朝中的官僚却陷入激烈的派系斗争(以牛僧孺为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两党互相倾轧,凡事不以国家利益为重,而是以党派利益为先,使得文宗难以凝聚力量,常常发出“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的无奈感慨。 文宗暗中提拔与宦官有矛盾的官员李训郑注,与他们密谋铲除宦官集团。 大和九年(835年),他们策划了一场行动:先是利用宦官内部的矛盾,除掉了大宦官王守澄。 随后,他们策划了更庞大的计划。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李训等人奏报左金吾厅后的石榴树上有天降甘露(祥瑞之兆),诱使宦官头目仇士良等人前往查看,暗中埋伏甲士准备将其一举歼灭。 然而,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破绽,仇士良察觉有伏兵,立即劫持文宗返回内宫,并派出神策军大肆屠杀朝官。李训、郑注及众多参与密谋的宰相、官员及其家属被灭族,死者数以千计。朝堂为之一空。史称“甘露之变”。 “甘露之变”的后果: 此事之后,宦官势力达到顶峰,完全控制了朝廷和皇帝。 文宗皇帝本人被软禁,陷入了“赧(nǎn)、献(指亡国之君周赧王、汉献帝)受制于强诸侯,今朕受制于家奴”的悲惨境地,完全失去了政治自由,在无限的悔恨和抑郁中度过了余生。 朝廷纲纪彻底崩坏,南衙(朝官)彻底沦为北司(宦官)的附庸。开成五年(840年),唐文宗在无限的忧郁和病痛中去世,年仅32岁。庙号文宗,葬于章陵。

这三位历史上的反面人物,被后人称为“三位庸主”,人这一辈子,即使是贵为皇上,也应该勤勤恳恳,操劳一生,反之纵情享乐,必遭天谴,落一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来源:利哥笑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