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笔记:广西水产养殖概况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7 07:33 2

摘要:以下结合广西渔业发展现状、目标及重点任务,借鉴区内外成功经验,从空间拓展、科技赋能、产业链融合、生态治理、机制创新五个维度提出实施路径建议,并配套具体案例与量化指标:

国际生态新闻网

以下结合广西渔业发展现状、目标及重点任务,借鉴区内外成功经验,从空间拓展、科技赋能、产业链融合、生态治理、机制创新五个维度提出实施路径建议,并配套具体案例与量化指标:

深水养殖规模化突破

重力式网箱升级:在防城港珍珠湾海域扩建桁架式网箱(现有13万m³水体),2025年新增4台深远海智能养殖平台,单台产能提升30%。

盐碱地开发试点:在桂北盐碱区复制宁夏“稻渔耦合”模式,建设2000亩试验田,推广耐盐碱罗非鱼品种(参考“壮罗1号”特性)。

用海机制创新:建立海域立体确权制度,允许风电与养殖叠加用海(如合浦“渔光互补”模式,光伏板下养石斑鱼,亩产2000-3000斤)。

陆基设施全域覆盖

圆池智能化改造:对现有2.13万个陆基圆池加装物联网传感器(水温/溶氧/投喂联动),2025年改造率超60%,单池产量提升15%。

废弃地再利用:推广桂平市“矿坑跑道养鱼”模式(16条跑道年产80万斤),2025年前在废弃矿区新建100条循环水槽。

种业攻坚行动

联合育种平台:依托中国—东盟水产种业园,联合黄海水产研究所攻关金鲳鱼抗病品种(对标“桂海1号”对虾育种周期)。

活体资源库扩容:在现有15个活体分库基础上,新增5个土著鱼类保种场(重点保护桂平黄沙鳖等地理标志种质)。

苗种检疫强化:建立省级病原快速检测中心,实现苗种产地检疫100%覆盖(参考黄河禁渔期监管标准)。

技术推广机制

“五大行动”标准化:编制《陆基圆池尾水处理技术规范》(引用盛博渔业获奖技术),强制连片池塘配套“三池两坝”生态沟渠。

数字渔业平台:整合苗种许可、尾水监测等系统,构建“广西渔业云”(对接北部湾冷链园区数据链)。

加工流通提质

冷链枢纽功能:依托北部湾国际生鲜冷链园区(20万吨储量),增设RCEP国家水产品保税加工区,开发金鲳鱼预制菜(参考柳州螺蛳粉产业链)。

品牌矩阵打造:推动“钦州大蚝”申报欧盟地理标志,支持企业获取“圳品”认证(2025年新增3个出口备案基地)。

渔旅融合升级

海洋综合体开发:复制防城港“蓝湾旅游”模式,在海洋牧场配套海上研学平台(现生蚝养殖区增设透明底观光船)。

文化IP深化:开发京族渔猎文化沉浸式体验项目(联动“钦州蚝情节”活动,延长游客停留时间至1.5天)。

经营主体培育

渔业产业化联合体:由亿元级龙头企业(2023年20家)牵头合作社,按“五统一”模式(苗种、饲料、标准、品牌、销售)联结小农户。

“庭院渔业”推广:复制桂平1.1万户黄沙鳖养殖经验,发展房前屋后微型循环水养殖(每户年均增收3万元)。

跨境合作突破

技术输出枢纽:在越南共建对虾育种基地(利用“桂海1号”品种优势),配套中国技术员驻场指导。

活体运输通道:开通防城港—马来西亚水产活体海运专线,采用温控集装箱保障存活率>95%。

建立“三张清单”

任务清单:将9大重点任务拆解为56项年度指标(如每年新增圆池3000个)。

责任清单:明确农业农村厅(种业)、海洋局(深水网箱)等12个部门权责边界。

风险清单:设定台风灾害(深水网箱)、苗种疫病等应急预案。

强化资金效能

设立设施渔业专项债(参考35.6亿元海洋牧场投入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渔光互补项目(合浦案例投资回报率12%)。

对陆基圆池按养殖水体(每m³补贴20元),深水网箱按口(每口补贴8万元)分级奖补。

[2]

石斑鱼养殖分为淡水石斑鱼和海水石斑鱼两大类,广西石斑鱼产业发展基本情况主要有以下两点:

1、淡水石斑鱼。目前,广西淡水石斑鱼养殖业主要集中在玉林市等地,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广西玉林市鑫坚种养有限公司。我公司从台湾引入淡水石斑鱼苗种,在玉林市福绵管理区福绵镇进行池塘养殖。目前,我公司已放养面积100多亩,预计年产商品鱼250吨(2500公斤/亩),商品鱼销售价格40~50元/斤,利润20~30元/斤,产值约2500万元,利润约1500万元,产品主要销往南宁、北海、玉林及广东等地,市场需求量相对较高,经济效益比较明显。

2、海水石斑鱼。目前,广西海水石斑鱼主要养殖品种有青石斑鱼、龙趸(胆)石斑鱼、珍珠龙趸(胆)石斑鱼等,主要养殖模式有池塘和网箱养殖;主要养殖方式有单养和混养;苗种主要来源于海南、福建等地人工繁殖的鱼苗,少量在本地海域人工捕捞后养殖。海水石斑鱼产品价格90~120元/公斤(青斑40元/公斤,老虎斑80元/公斤,珍珠龙胆和龙趸70~80元/公斤),利润约是销售价格的60%。产品主要销往广西区内与广东等地。目前,广西全区海水石斑鱼网箱养殖约15805㎡,池塘养殖约1305亩,产量约0.23万吨,产值约2亿多元。[3]

水产品稳产保供水平持续增强

2020年,全区渔业经济总产值已成功突破千亿元大关。2021年,全区水产品总产量为352.94万吨,同比增长2.61%,位列全国第八(其中,近江牡蛎产量排全国第一,南美白对虾产量排全国第二,罗非鱼产量排全国第三);全区渔业经济总产值1177.51亿元,位列全国第八;已成功创建两个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水产品稳产保供能力保持稳定。

水产品稳产保供水平持续增强

广西水产种质资源丰富度居全国前列,目前广西已设立国家级和自治区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6个、自治区级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4个,建成国家级和自治区级水产良种场28个;广西—东盟现代渔业种业示范园年内即将建成,不日即可投入使用。

海洋设施渔业生态健康养殖有力推进。2021年,全区累计浮筏(排、绳、球)养殖面积超过24万亩;贝类底播生态养殖面积超过18万亩;深水抗风浪养殖网箱累计建设1824口、养殖水体779万立方米,养殖产量9万吨、产值26亿元,位列全国第三位。

远洋基地

海洋渔业区域合作深度广度扩大

目前,全区远洋企业2家,远洋渔船23艘,年捕捞产量1.85万吨。继续支持毛里塔尼亚远洋渔业综合开发园区、中国(广西)—文莱渔业合作示范区建设和发展;继续加强在水产种业、健康养殖、加工贸易与文莱、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越南合作;与安哥拉、毛里塔尼亚等国家合作。

聚焦海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建设。广西加工流通网络初具规模,水产品冷库44座,海产品批发市场8家,水产品冷链流通率45%、冷藏运输率60%。当前,广西聚焦农产品产地“最先一公里”冷链物流设施短板,在沿海、沿边和中心城市建设一批水产品物流园和水产品批发市场,力图把全区建成内接中南、西南各省,外联东盟各国的水产品流通枢纽。

水产预制菜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南宁市发布《预制菜术语》等三项第一批地方标准,多方位多角度促进包括水产预制菜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钦州市启动预制菜产业钦州基地活动,将在钦南区打造水产预制菜产业基地;桂林全州县正建设禾花鱼综合加工研发中心,预计今年底投入使用;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筹建了水产预制菜工程技术研发平台,启动了农产品预制菜产业研究院水产预制菜产业研究分院创建工作,加快推进水产预制菜新型技术攻关,首批8个水产预制菜产品已被北海市强宇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应用生产示范,2021年营销收入达8000万元以上。

渔文旅的“渔业+”产业链培育壮大

广西资源禀赋,有南珠文化、民族风俗、滨海渔业等特色资源。广西鼓励发展休闲渔业,不断培育壮大休闲渔业等多种业态,支持建设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全区共创建自治区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50家、国家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17 家、国家级休闲渔业主题公园1家、国家级最美渔村1家、国家级示范性渔业文化节庆1家。

广西有着区位优越、资源丰富等现代渔业产业的大发展良好的投资优势。

广西东连粤港澳大湾区,南临北部湾经济区,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是中国唯一与东盟陆海相邻的省区,拥有“沿海”“沿边”“沿江”三位一体的独特区位。且西江黄金水道横贯广西全境,内河航运最高标准的3000吨级船舶,经过世界上最高的船闸——广西大藤峡船闸,可直达粤港澳大湾区。广西边境贸易、边境小额贸易、边民互市贸易规模均位列中国第一。

广西拥有海岸线1595公里,居中国第六位,40米等深线以内浅海滩涂面积130.93万公顷。北部湾海域是中国四大渔场之一、世界海洋生物物种资源宝库,分布着402种鱼类、10多种虾类、10多种贝类等,是中国最洁净的绿色海湾之一,北部湾国际门户港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4]

陆基圆池养殖,是一种充分利用闲置设施农业地和丰富的水资源,在陆地开发的“圆池型”封闭或半封闭水产绿色养殖技术。该技术具有不破坏土地性质、节地节水节本、有效抵御自然灾害、绿色环保、错峰上市等诸多优点。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广西已建成类似的圆池超过2万多个,养殖水体120多万立方米,覆盖全区14个设区市,养殖品种包括大口黑鲈、叉尾鮰、乌鳢、黄颡鱼、南美白对虾等,年产量达4.6万多吨、产值约12亿元。广西陆基圆池养殖规模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

近年来,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积极探索,深入生产一线调查研究,开展一系列生产实验,联合广西水产技术推广站和广西大学起草制定的《陆基圆池养殖技术规范第1部分:建场基本要求》《陆基圆池养殖技术规范第2部分:水质调控技术要求》《陆基圆池养殖技术规范第3部分:投饲管理技术要求》《陆基圆池养殖技术规范第4部分:增氧技术要求》等养殖技术规范,并被广西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协会批准发布实施。

外,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工程研究室联合相关合作单位组成的设施渔业技术团队在陆基圆池养殖系统的养殖尾水处理关键环节上,突破性研制了高效固液分离技术及装置“高净度滚筒离心过滤器”该技术打破了行业内转鼓微滤机的国外专利垄断,荣获2023年度美国纽约产品设计银奖和2023年度英国伦敦产品设计银奖。该离心机大胆革新了传统微滤机设计:将转鼓圆柱变为圆锥,固废即时滤出;去除电机,巧妙设计了两根排污水管如水车般推水带动滤筒转动;突破实现了滤筒网目800目的稳定过滤,通过滤网材质优化和新增中亚紫外消杀设计的联合互作,解决了微滤机行业普遍存在的网目堵塞和频繁进行人工反冲洗等技术痛点,该专利技术目前已经实现产业化推广应用。[5]

“三区”划定与全域管控政策衔接:严格遵循农业农村部“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制度”,建议在“一带四区”基础上增加盐碱水养殖区(参考安徽皖北盐碱水渔农综合利用模式),拓展非耕地资源利用。承载力评估:引入黄河流域“水产养殖容量评估”机制,对重点水库(如百色水库)实施动态密度调控,对超负荷区域推行轮作休养(如浙江越城区休耕养水模式)。案例对标:绍兴越城区将养殖水域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同步清理禁养区违规养殖,2022年实现1.9万亩规模主体尾水零直排。深海与盐碱地开发加速发展深远海养殖,推广“深蓝1号”等智能化网箱技术,配套建设苗种驯化基地(参考辽宁“北鱼南养”工程);在桂北盐碱区试点“渔农共生”系统(如宁夏稻渔耦合模式),实现水土同步改良。“五大行动”本地化实施

尾水治理:采用“三池两坝”(沉淀池+过滤坝)生态沟渠技术,在连片池塘区强制配备微生物净化设施(如淮北3500亩改造案例),自治区级示范点每年建设10个以上。

用药减量:建立省级病原菌耐药监测网,推广SPF(无疫)苗种场认证(如黄河流域标准),要求骨干基地抗生素用量年减10%。

饲料替代:推动罗非鱼、对虾等主养品种全周期配合饲料投喂,目标替代率84%(参考2022年全国均值)。

设施升级与模式创新

循环水养殖:推广集装箱式陆基循环水系统(如安徽17600㎡基地),降低传统池塘改造成本。

智慧渔业:在苗种场、加工园部署物联网水质监控,对接省级渔情信息平台(参考越城区数字渔场试点)。

三产融合标杆项目

休闲渔业:挖掘壮乡渔歌、京族海洋文化,打造“北部湾渔港经济圈”(对标浙江嵊泗渔旅综合体),重点开发生态观光型大水面增养殖区(如千岛湖模式)。

加工增值:发展低值鱼糜制品与海洋生物制药(参考安徽冷藏链建设),扶持“预制菜+地理标志”品牌(如柳州螺蛳粉产业链模式)。

社会化服务体系

主体培育:设立渔业产业化联合体专项基金,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合作社(如安徽渔业产业化经营联合体),2022年目标培育亿元企业20家。

跨境合作:依托中国—东盟水产种业园,输出稻渔种养技术(参考云南澜湄合作项目),在越南/泰国共建示范基地。

四、风险防控与政策保障

领域现存风险应对措施生态安全近海泡沫浮球污染强制替换为PE环保浮球(浙江近海治理经验),配套废弃物回收补贴。疫病风险苗种跨区传播疫病建立省际检疫互认机制,100%覆盖苗种产地检疫(参考黄河禁渔期监管)。市场波动加工品出口壁垒增高推动“北部湾”区域公用品牌国际认证(参照福建大黄鱼出口标准),健全可追溯体系。

广西需聚焦 “咸水养殖突破”(盐碱水/深海)、“西南种业高地”(罗非鱼/对虾育种中心)、“东盟合作枢纽” 三大特色:

短期:借力“五大行动”政策红利,2022年前完成30万亩池塘标准化改造;长期:构建“中国—东盟水产绿色养殖走廊”,通过技术输出反哺本土产业链现代化。

熊建华:广西拥有32万亩的养殖面积,养虾是广西水产的支柱产业,目前广西小棚正在快速发展,已经达到近2万张小棚投产。随着越来越多投资方看好广西市场,小棚的数量也会得到进一步增长,预测今年保底会达到25000张小棚。未来3年,随着广西小棚养虾模式的转变,小棚数有望达到6万张,预测广西小棚数到达顶峰时会有10万张。伴随广西小棚虾的飞速发展,在小棚虾销售流通上,会让更多内陆省份地区甚至全中国吃上 “广西虾”。在养殖模式的更新替换上,广西小棚可寻求更多虾类品种的养殖或者更多模式的结合。[7]

广西对虾养殖面积及需求量居全国第二位,近年来,由于沿海一带工业的大力发展,同时受房地产业的影响,全区对虾养殖面积开始出现小幅度缩减,约为31.2万亩,产量约22万吨,由于对虾价格上涨近一倍,产值达到106亿元。近两年产业形势与全国形势基本相同,2014年更是由于超强台风威马逊在广西登陆,广西对虾产业遭受严重损失,预计今年产量将有所下滑。广西对虾在良种繁育、规模养殖、加工流通等方面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目前全区已有规模育苗场166家,育苗水体13.93万m3,年产对虾苗85亿尾;连片开发、面积达1000亩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达15家;水产加工企业103家,年总加工能力33万吨,其中,有11家企业获得了出口欧盟资格和美国HACCP认证。[8]

大蚝,学名近江牡蛎,是钦州四大名贵海产之一,素有“海中牛奶”美誉,因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绿色健康,已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一道常见美食。

回望70年前,广西钦州大蚝还是稀罕物产,只有捕捞产量,没有人工养殖。时至今日,钦州大蚝养殖技术全国领先,全市大蚝养殖面积达15万亩,产量26.5万吨,市民进入任何一家超市以及农贸市场,均能买到新鲜大蚝。钦州大蚝不仅走出广西,还跨出了国门,走向世界。[9]

陆基圆池养殖技术是目前广西设施渔业中群众认可度最高,参与积极性最高的一项水产养殖技术。一般情况下,所有能摄食膨化浮性饲料、适应于高密度集约化养殖的鱼类都可以在陆基圆池中养殖。目前主养的品种有加州鲈鱼、罗非鱼、乌鳢、斑点叉尾鮰、草鱼、赤眼鳟、黄颡鱼、胡子鲇、南美白对虾等。此外,也有一些企业利用陆基圆池进行鱼苗的驯化、标粗以及成鱼暂养、 吊水瘦身等,经济效益显著。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广西 14 个市 23 个县(区)已建成了陆基圆池 1 万多个,其中数量最多的是玉林市陆川县,全县共建设有 1000 多个养殖池。全区陆基圆池养殖的水体达 60 万立方米,水产品产量达 3 万吨,产值超 3.6 亿元,养殖规模位居全国首位。目前广西陆基圆池养殖模式主要有以下六种。

2.1 陆基圆池养殖+池塘 / 水库循环水模式

该模式是利用陆基圆池养殖成鱼,养殖尾水经过简单的集污后排放到池塘 / 水库中,在池塘 / 水库中种植水培植物,消化吸收氨氮和亚硝酸盐后再抽回圆池中,实现养殖水体循环使用。目前来宾市兴宾区鑫兴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广西盛博渔业有限公司利用该模式主养加州鲈鱼,养殖成活率达80% 以上,既实现了养殖尾水循环使用,又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广西港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钦州利用该模式在直径 15 米的陆基圆池中养殖南美白对虾,平均每池产量达到上万斤,成活率在 80% 以上,饵料系数仅为 1.1。更为重要的是养南美白对虾的养殖尾水排放到池塘后,通过养殖弹涂鱼、海水鱼类、贝类等达到净化尾水,最终实现循环使用,并额外养出高品质的弹涂鱼、海水鱼和贝类,实现了养殖饲料多营养级综合利用。

2.2 陆基圆池养殖+稻田模式

该模式是将陆基圆池养殖的尾水排放到稻田中,利用富含氨氮和亚硝酸盐的尾水对稻田进行灌溉,夏季可以种植水稻,冬季可以种植蔬菜。贵港市港南区木格镇陈索村鑫泉循环养殖专业合作社利用该模式养殖赤眼鳟,每立方水体可以养成40 kg赤眼鳟,养殖尾水可以灌溉稻田,实现了种养的有机结合。

2.3 陆基圆池养殖+蔬菜大棚模式

该模式是陆基圆池养殖系统的升级版。南宁市江南区苏圩镇利用此模式养殖禾花鱼,利用微滤机先处理养殖尾水,进行干湿分离。沉淀的肥料经过发酵后成为蔬菜肥料,过滤后的水直接进入蔬菜大棚,其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被蔬菜吸收净化后再次送入圆池循环利用。

2.4 陆基圆池养殖+甘蔗水肥一体化模式

该模式是将陆基圆池养殖的尾水排放到集污池中,利用富含氨氮和亚硝酸盐的尾水对甘蔗地进行灌溉。广西崇左市扶绥县利用此模式养殖罗非鱼和加州鲈,养殖尾水排放到甘蔗地,作为甘蔗水肥进行综合利用。

2.5 陆基圆池养殖+香蕉种植一体化模式

该模式是陆基圆池养殖系统的衍生模式。南宁金陵金渔养殖示范基地利用该模式养殖罗非鱼,养殖成活率比普通池塘高 10%~20%,养成的罗非鱼无泥腥味且肉质紧实,市场售价比普通池塘养殖高2元/kg。养殖尾水经过初级处理后灌溉到香蕉林里,实现了养殖尾水种养循环使用,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产业链。

2.6 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模式

该系统结构为圆池养殖 + 尾水处理塔 + 水培植物种植槽。其核心是在尾水处理塔将粪便收集、溶解、发酵,转化为氨氮和亚硝酸盐,而亚硝酸盐和氨氮在装有火山石的生化球中进行消化分解,亚硝酸盐转变为硝酸盐,然后流入水培植物种植槽中,利用植物根系吸收水体中的硝酸盐和氨氮,最后利用压力差自然流回到圆池中,实现水体循环利用。目前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在那马基地已建成了 2 套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系统,利用该系统养殖的罗非鱼和加州鲈已超过 30 d,圆池中水体的氨氮和亚硝酸盐分别控制在 0.5 mg/L 和 0.4 mg/L 以下,且溶氧量达到了 6 mg/L,水质处理效果良好。[10]

上林县三里镇新建设的稻虾综合种养基地。周家志/摄

据南宁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南宁市依托自然条件、市场和政策优势着力发展稻虾产业,2020年全市稻虾养殖面积达2万亩,小龙虾产量约3000吨,同比增约70%,稻虾养殖规模居全区第一位。其中,作为主产区的上林县稻虾养殖规模达6000亩,价廉物美的“上林小龙虾”正在逐步占领滇、黔、川、桂、粤等地的小龙虾市场。

在各级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2020年10月,第二届广西稻渔丰收节启动仪式在南宁举行。现在,稻虾养殖作为特色农业和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之一,已成为南宁市渔业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农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绿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1]

广西防城港白龙珍珠湾的辽阔海域,有广西首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白龙珍珠湾海洋牧场,它担负着探索深海网箱养殖和发展现代化环保渔业的重任。海大集团旗下广西容海的金鲳鱼深海网箱养殖基地正坐落于此,已建成大型HDPE抗风浪深海网箱逾百口。[12]

广西农垦新兴农场有限公司总经理田吉文介绍,该项目位于柳州市北部生态新区,一期建设占地160亩,建设438个圆形池,总投资4200万元,建成后预计年产鲜鱼400万斤;二期规划建设占地600亩,计划建设2500个圆形池。项目建成后预计综合年产值3.13亿元,辐射带动周边10000亩左右鱼塘水库水面养殖发展,有效促进传统型水产养殖向现代化水产养殖转变,进一步壮大广西农垦集团食品板块。[13]

来源:苏沃生态农业科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