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黔东南的绿茵场到江苏各地的体育中心,“村超”“苏超”的火爆昭示着一种新经济现象的崛起。这不再仅仅是足球赛事,而是以体育为基座、文化为纽带、经济为目标的“现象级”消费场景重构。
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村超与苏超的“出圈”:大众体育的经济与文化新叙事
□周跃辉
从黔东南的绿茵场到江苏各地的体育中心,“村超”“苏超”的火爆昭示着一种新经济现象的崛起。这不再仅仅是足球赛事,而是以体育为基座、文化为纽带、经济为目标的“现象级”消费场景重构。
“村超”“苏超”等大众体育火爆出圈现象的本质,是在地文化通过体育载体重构消费场域的经济与文化新叙事。当比赛终场哨响,真正的竞争才刚刚开始——从流量引爆走向生态建设,从赛事驱动转向场景深耕,将“运动场”转化为“生活场”,让体育激情沉淀为城市文化基因的创造者。
从“眼球”到“心灵”
新大众体育热潮下的“留量密码”
从经济学视角来看,“新大众体育”热潮是一种以广泛的民众参与为基础,在体育活动过程中,通过赛事举办、体育文化传播等方式,引发一系列相关经济活动的现象级事件。它不仅仅局限于体育赛事本身的直接经济收益,更重要的是其强大的外部性,能够带动周边产业的协同发展,创造出显著的乘数效应。
完成从赛事带来的瞬时人流“流量”到真正拉动经济的“留量”的转化,并非单纯依靠“眼球经济”。从根本上来说,这是消费需求升级以及产业协同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
据某网络旅行数据显示,7-8月,江苏“看球酒吧”相关关键词搜索量环比大增,“足球酒吧”搜索量环比增长超过4倍以上。同时,据相关报道,联赛期间镇江西津渡景区夜游人数较平日增长3倍,古街古巷在灯光映照与人群穿梭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过夜率85%”——贵州榕江“村超”期间创造的民宿入住数据,揭示了一个核心逻辑:消费场景黏性比流量规模更重要。完成瞬时客流向可持续消费转化的关键不在于赛事本身,而在于三个维度的经济机制:
一是消费需求升级。消费者从单纯观赛转向“文化浸润+沉浸体验”的复合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于旅游和休闲体验的需求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观光,而是更加注重个性化、深度化的体验。新大众体育赛事过程中,消费不再是单一的看球观赛,而是转向吃住行游购娱的复合消费需求,消费者在看球的同时,还要去体验当地的城市文化和历史。“村超”“苏超”等新大众体育热潮,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让游客能够参与充满活力和趣味的体育活动中,同时感受当地的文化氛围。
二是产业链协同。“赛事经济乘数效应”,在苏州体现为每1元门票带动周边消费12.3元。“票根经济+”也成为各个城市推进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撬动支点。“苏超”将足球与文化旅游结合,创新推出各类特色活动,例如盐城的“观鸟+观赛”套餐、常州的“9.9元门票+萝卜干炒饭”套餐等,持续带动旅游和消费热潮。
三是消费时空延展。数据显示,“苏超”举行期间,江苏全省已在432个商业综合体、商场、家电卖场、夜间消费集聚商圈(步行街)等设立高清直播点位“第二现场”,提供免费观赛服务。无数的“第二现场”,既让球迷们能在不输第一现场的场外感受看球的魅力,又直接带动了消费,不断刷新着各项数据。
“村超”“苏超”等大众体育的火爆出圈,当“看球”从单一活动升级为“吃住行游购娱”的优质体验,“观赛热”便自然转化为“消费潮”,“体育赛事”真正成为“城市经济”的赋能引擎,成功实现从“流量”到“留量”,这其中的关键核心就是:这类新大众体育给人们带来的那种“松弛感”。
从“赛事”到“场景”
以消费生态构建可持续的产业链条
从目前国际国内发展的典型经验分析,体育产业发展经历三个阶段:单纯的竞技体育,体育赛事的商业化以及目前的文商体旅融合发展。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体育+文化+旅游”实现深度融合的成功要素,具体包括四个核心要素,即地缘文化基因、全民参与机制、商业范式的革新,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消费生态,共同推动可持续的产业链条。包括“村超”、“苏超”,正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以“苏超”为例。“苏超”从原本的单一赛事走向文商旅体深度融合,顺应了时代发展趋势,具有经济、文化等多方面价值。“苏超”不只是体育竞技的舞台,更成为串联城市文旅资源、激发产业潜能的综合枢纽。
一是地域文化的独特性。从经济学视角来看,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可视为地方的垄断性资源,能够提高地方在旅游市场中的竞争力,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从而实现体育、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苏超”巧妙地将江苏13个设区市的历史“恩怨”与文化特色,转化为竞技场上的“地域梗”,由此形成“文化共同体”,迎来的是全民狂欢与认同重塑。如:徐州与宿迁的“楚汉争霸”、南京与南通的“南哥之争”、无锡与苏州的“太湖归属战”,这些充满地域特色的梗,不仅让赛事更具吸引力,还激发了民众的地域自豪感。政府主动“接梗”,如南京发布“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的标语,常州因连败自嘲“巾州”,消解了行政话语与民间调侃的隔阂,升华为“共情”。以“苏超”为媒介,江苏极具特色的城市人文底蕴,正在实打实转化为文旅增量。
二是全域联动和全民参与。“苏超”打破了传统体育赛事的精英壁垒,参赛者涵盖教师、快递员、学生等普通市民,在规则上每队仅允许3名职业球员上场,真正实现“谁行谁上”。这种“周内上班、周末踢球”的模式,让大众体育回归全民运动的本质。
三是治理的创新。“苏超”值得学习的其中一点就是政府角色从“管理者”变为“服务者”,让各个赛区“自由发挥”。常州市自主设计的“球迷文旅套餐”,包含景点门票、特色餐饮等一揽子服务,这种“我的主场我做主”的运营模式,既激发了地方创造力,又保证了赛事的多样性。同时,推进技术创新,通过数字化工具简化购票、赛程查询等流程,构建“线上云参与+线下实地赛”的立体网络。
在这一背景下,从“赛事”到“场景”转变便具有十分独特的意义。借鉴“苏超”,要以足球为切入点,聚焦消费升级与市场活力,充分发挥“全域主场”理念,激活“杠杆效应”,借举办主场赛事的机会开门迎客,为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在全民赛事、全域旅游引领下,充分发挥“一张票根”的长尾效应,追求住宿、餐饮、文旅等多业态协同增长的消费闭环,以消费生态构建可持续的产业链条。
踢好“下半场”
探寻可持续发展
随着“苏超”的火爆,各地纷纷效仿举办赛事。面对各地蜂拥而上的赛事热潮,需要破解四个问题和困难:资源错配困局、基础设施承压、赛事同质化发展、消费透支效应。
一是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作为服务者,地方政府要加强对赛事的规划和指导,根据地方特色和市场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赛事发展规划,避免盲目跟风和同质化竞争。同时,地方政府要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完善交通、住宿、餐饮等配套设施,提高赛事的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作为监管者,地方政府要加强对赛事的安全监管和市场秩序维护,确保赛事的顺利进行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是强化专业化运营。要通过体育、文化相关职能部门,加强与地方企业的深度合作,搭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运作模式,引入专门的赛事运营机构,明确赛事分工与商业化战略,提升赛事组织、商务开发、宣传推广等专业运营能力。
三是加大市场开发力度。借鉴“苏超”赞助分层策略,在吸引银行、汽车品牌等冠名赞助商的同时,也为本地餐饮、体育用品等中小商家提供区域合作机会。同时,要进一步深度挖掘地方企业潜力,重点瞄准地方龙头企业、知名品牌等进行招商,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周边衍生品,探索短视频平台衍生收入模式,持续增强联赛造血能力。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