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2014字 阅读5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我每天晚上都睡不着,不是翻来覆去,就是半夜惊醒。”这是许多现代人的共同困扰。睡眠问题,尤其是失眠,正在成为一种越来越普遍的健康隐患。根据2024年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国人睡眠质量白皮书》,超过3亿中国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其中失眠是最常见的一种。
但问题是,大多数人对失眠的认识还停留在“心情不好”或“压力太大”的层面,忽视了背后的生理机制和科学干预手段。
近日,美国梅奥诊所(Mayo Clinic)发布了一份关于改善睡眠的研究报告,指出5个简单但关键的日常习惯,或许可以帮助改善失眠,提升睡眠质量。我们结合国内权威机构的意见和研究,带你一探究竟。
很多人以为“失眠”只是偶尔的睡不着,其实这是个常见误区。国家精神卫生项目指南中明确指出,失眠属于一种睡眠障碍疾病,其特征包括:入睡困难、易醒、醒后难以再次入睡、或清晨过早醒来,且持续至少3个月以上,影响日常生活。
长期失眠不只是精神疲惫那么简单,还可能引发高血压、糖尿病、抑郁症、认知障碍等问题。
研究显示,慢性失眠者患抑郁症的风险是常人的3倍,且失眠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明确相关性。因此,失眠不是小事,不能等闲视之。
1.每天固定时间上床和起床
人体的睡眠节律由生物钟控制,最怕的就是“作息混乱”。如果你今天凌晨两点睡,明天十点就上床,大脑根本来不及调整。
梅奥诊所建议:无论是否周末,尽量每天在同一时间入睡和起床。这有助于稳定褪黑素的分泌,改善入睡效率。
国内中国睡眠研究会的报告也指出,作息规律者发生失眠的概率比作息不规律者低约48.3%。
2.睡前90分钟避免使用电子设备
不少人躺在床上刷手机、看剧,这其实是让大脑“越来越清醒”。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而褪黑素是引导睡眠的关键激素。
梅奥诊所强调:至少提前90分钟关闭手机、电脑、平板等电子产品,改为听轻音乐或阅读纸质书籍。
研究显示,晚上使用蓝光设备超过1小时的人群,其入睡时间平均延长42分钟。
3.白天适度运动,但避免临睡前剧烈运动
运动确实有助于睡眠,但时间点非常关键。过晚运动会刺激交感神经,反而让人精神亢奋。
建议:每天白天进行3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瑜伽等,最佳时间是下午3点前。
一项发表于《中华睡眠医学杂志》的研究指出,规律运动者的睡眠效率比久坐人群高出约27%。
4.避免白天过多小睡,午睡控制在20分钟内
很多人白天小睡太久,到了晚上自然睡不着。尤其是“报复性熬夜”后第二天狂补觉,反而打乱了生物钟。
梅奥诊所建议:如需午睡,控制在15-20分钟内,且不要超过下午3点。这样才能不影响晚间睡眠节律。
5.建立“睡前放松仪式”
不少人一边想着工作、一边想着孩子,脑子停不下来,自然难以入睡。其实,睡眠需要一个“缓冲区”。
可以在睡前进行一些固定的放松活动,比如泡脚、冥想、深呼吸、写睡前日记等。这些行为会向大脑传递“准备入睡”的信号。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团队的研究指出,睡前深呼吸训练可有效缩短入睡时间约30%。
除了做对的事,很多人失眠其实是因为做错了很多事却浑然不觉。如果你也有以下这些习惯,可能就是导致你夜夜清醒的“罪魁祸首”。
1.咖啡不离手:咖啡因在体内的半衰期高达6-8小时,下午3点后还喝咖啡,等于跟睡眠作对。
2.睡前饮酒:酒精虽能让人快速入睡,但会干扰深度睡眠,导致夜间频繁醒来,第二天更疲惫。
3.“补觉”式熬夜:工作日熬到凌晨,周末睡到中午,这种“补觉”方式反而破坏生物钟,越补越困。
4.带着情绪上床:情绪焦虑会激活应激系统,释放皮质醇,使人更清醒。建议睡前远离激烈讨论或情绪激动的内容。
偶尔失眠不可怕,但如果每周超过3天无法正常入睡,且持续超过一个月,就需要引起重视了。
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学组指出:持续失眠可能是焦虑、抑郁、甲状腺功能异常等问题的外在表现,建议接受专业评估。
目前,国内已设立多个睡眠障碍专科门诊,通过认知行为疗法(CBT-I)、辅助药物治疗等手段,帮助患者摆脱失眠困扰。
很多人直到健康亮起“红灯”才意识到,睡眠不是“可有可无”,而是生命的根本。一个成年人如果每天睡眠少于6小时,死亡风险会显著上升15%。
而改善睡眠,不需要高昂的成本,也不用吃很多药。从改变生活习惯做起,或许才是最靠谱、最可持续的方式。
愿你今晚,好梦。
[1] 中国睡眠研究会. 《国人睡眠质量白皮书》. 2024年发布
[2] Mayo Clinic. “Insomnia: Lifestyle and home remedies.”
[3] 陆林等. 《认知行为治疗在慢性失眠中的应用研究》. 《中华精神科杂志》. 2023年第56卷第4期
[4] 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 《成人失眠障碍诊疗指南(2022版)》
来源:老年病科安医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