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于是大家开始“降级”——不是嘴上说说,是真把购物车从京东切到拼多多,再从拼多多切到闲鱼。
工资没涨,房租先涨,超市里的鸡蛋贵得跟金蛋似的。
于是大家开始“降级”——不是嘴上说说,是真把购物车从京东切到拼多多,再从拼多多切到闲鱼。
最离谱的是,连咖啡都从星巴克缩成速溶挂耳,理由简单粗暴:一杯三十多,够买三天菜。
降级不是穷讲究,是算账。
以前买新手机,现在换电池;以前下馆子,现在蹲直播间抢券;以前“贵就是好”,现在“能用就行”。
社交平台把这事摊平了晒。
有人晒出用旧牛仔裤改成的围裙,点赞上万;有人教怎么用超市快过期的蔬菜做一周便当,评论区全是“求链接”。
省钱突然成了显学,抠门不再丢人,反而带一点英雄色彩。
品牌也嗅到味儿。
以前爱讲“高端”“尊享”,现在广告词直接写“便宜大碗”。
连奢侈品都悄悄开Outlet,生怕错过这波“只买对的,不买贵的”大军。
说到底,降级不是消费倒退,是安全感重组。
钱袋子瘪了,人就自动切换成生存模式:少花一块,焦虑少一分。
等哪天工资跑赢物价,购物车或许又会膨胀,但那份“先问价再心动”的习惯,估计已经长在骨子里了。
来源:蝶影翩舞花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