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拿大某网红姐姐,一边抱着火鸡面吸溜得满嘴流油,一边哭着喊着要韩国厂家赔她1500万加元(约7700万人民币),理由是这泡面"烧穿了她的胃"。更绝的是,她在视频里左手举着泡面叉子,右手比着钞票手势,真情实感地告白:"我真的很爱火鸡面,但我更爱1500万加元。"
加拿大某网红姐姐,一边抱着火鸡面吸溜得满嘴流油,一边哭着喊着要韩国厂家赔她1500万加元(约7700万人民币),理由是这泡面"烧穿了她的胃"。更绝的是,她在视频里左手举着泡面叉子,右手比着钞票手势,真情实感地告白:"我真的很爱火鸡面,但我更爱1500万加元。"
这话一出,全网沉默了三秒,然后集体笑到胃抽筋——合着您这胃溃疡不是病,是通往财富自由的船票啊?
一、从"碎颚女孩"到"烧胃天后":网红的流量炼金术
先给不认识这位姐姐的朋友科普下:此人名叫贾维里亚·瓦西姆,江湖人称"Jawbreaker Girl"(碎颚女孩)。这名号可不是白来的,去年她就靠"吃儿童糖果把下巴硌骨折"一战成名,如今故技重施,只不过这次的道具从糖果换成了火鸡面,索赔金额从"默默无闻"飙升到了"震惊体标题专用款"。
咱们来品品她的操作有多丝滑:
7月31日,医院病床上梨花带雨,控诉火鸡面导致胃溃疡;
8月5日,转头出教程"起诉后如何优雅地继续吃火鸡面";
8月16日,宣布索赔1500万加元,配文"为受害者讨公道";
8月23日,预言产品将下架,边囤货边说"再吃最后一包";
全程不忘在视频里强调:"我超爱火鸡面,但钱更可爱哦~"
这剧情反转之快,比她吃泡面的速度还惊人。网友锐评:"建议直接改名叫'奥斯卡影后级索赔博主',这演技不去好莱坞可惜了。"
更妙的是她的"流量密码":每次出事必带"身体创伤",每次创伤必能精准引爆话题。上次是下巴骨折,这次是胃被烧穿,下次会不会轮到"吃薯片划伤食道"?建议直接出个《人体极限挑战之零食篇》,说不定能拿下网飞独家版权。
二、三养食品:我家泡面没那么大本事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跨国碰瓷",韩国三养食品的回应堪称"佛系公关模板":
"没收到诉讼""指控毫无根据""没必要一一回应"。翻译成人话就是:"您继续表演,我们忙着数钱呢。"
这反应倒也合理。毕竟火鸡面在北美市场有多火?超市货架常年被抢空,留学生吐槽"买泡面要靠抢",连侃爷都在歌里唱"我吃火鸡面不加酱"(误)。要是真能把人胃烧穿,北美医院怕是早就改名叫"火鸡面创伤中心"了。
有较真的网友翻出了火鸡面的成分表:辣度来自辣椒素,含量约2000-8000 SHU(斯科维尔指数),跟四川火锅底料比就是个弟弟。别说烧穿胃,就算顿顿当饭吃,顶多辣得菊花冒火,想搞出胃溃疡还得搭配"空腹+酗酒+熬夜"三件套。
反观瓦西姆的"病史":一边说胃被烧穿,一边继续每周三顿泡面;一边控诉产品害人,一边在视频里把酱料包挤得一滴不剩。这哪是胃溃疡患者,分明是"用生命带货"的顶级吃货啊!
三、当索赔变成流量游戏:我们都在围观一场行为艺术
这事最荒诞的地方在哪?不是网红碰瓷有多离谱,而是整个互联网都在津津有味地看她表演。点赞、转发、评论,每个人都在无意识地给这场闹剧添柴加火。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活在一个"痛感即流量"的时代。车祸现场能上热搜,明星撕逼能破亿,连"吃糖果硌碎下巴"都能圈粉十万。当严肃新闻越来越没人看,荒诞剧情反而成了刚需。
瓦西姆们吃透了这套规则:把自己包装成"受害者",用夸张的伤痛博取同情,再用离谱的索赔制造争议,最后靠流量变现——广告、带货、甚至可能真的拿到厂家的"封口费"。毕竟对企业来说,跟网红扯皮的成本,可能比直接打笔钱让她闭嘴还高。
更讽刺的是,我们一边骂她"想钱想疯了",一边又忍不住点进她的主页吃瓜。就像围观马戏团的猴子骑车,明知是哗众取宠,却还是看得津津有味。这种"一边批判一边消费"的悖论,恰恰是流量时代的集体症候。
四、从"碎颚女孩"到"天价索赔":谁在助长荒诞?
这事里最该反思的,其实是平台算法。当"越离谱越有流量"成为潜规则,就别怪有人把"胃穿洞"当成事业来经营。
你看瓦西姆的视频数据:哭诉病情的视频播放量300万,教吃泡面的视频播放量500万,说"更爱1500万"的片段直接破千万。算法像个无形的指挥棒,逼着创作者在"正常"和"疯魔"之间选后者——毕竟"老实拍吃播"哪有"边索赔边吃播"刺激?
还有那些跟风报道的媒体:标题党横行,事实核查缺位,把"网红声称"当成"新闻事实"。瓦西姆去年说"糖果硌碎下巴",有媒体扒出她根本没做手术;今年说"胃被烧穿",医院诊断证明至今没露面。可这些都不妨碍她靠炒作一次次收割流量。
甚至连我们这些围观者,也是这场荒诞剧的共谋。我们转发她的视频取乐,在评论区玩梗,看似在批判,实则在帮她完成流量闭环。就像看猴戏的观众,扔香蕉皮的时候,没想过自己也是付费入场的一员。
五、结语:别让"疼痛经济"毁掉最后一点真诚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个冷知识:火鸡面在韩国本土是"学生党夜宵",到了中国成了"网红挑战道具",如今在北美又成了"索赔神器"。一款泡面的跨国之旅,活脱脱一部微型社会观察录。
瓦西姆的闹剧总有落幕的一天,要么拿不到钱黯然退场,要么真上法庭被法官当成笑话。但她留下的问题值得深思:当流量可以用"制造疼痛"来换取,当索赔可以变成"行为艺术",我们还能相信什么?
下次再刷到"网红吃XXX住进ICU"的视频,不妨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1. 她有医院盖章的诊断证明吗?
2. 她索赔的金额够不够支付律师费?
3. 她是不是一边哭诉一边又开了包同款零食?
毕竟这年头,真胃溃疡的人在养胃,装胃溃疡的人在数钱。而我们这些看客,还是多关心下自己的胃吧——毕竟,真把自己吃坏了,可没人赔你7700万。
来源:倪卫涛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