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说|程金顺:野路子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6 05:57 1

摘要:莫问一向喜欢独来独往,即使出去打工,也是一个人,至于在外干啥,据他父亲说,是在建筑队上出苦力。另据知情人士说,人家哪里是出苦力,是帮老板看工程图纸,活儿轻生,老板给他开的工资高着呢。

一向在外面打工的莫问回来了。他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找本组小组长,让他在后秋动地时,不要再一家一户地去分了,队里的地他全承包了。

组长一听说莫问要回来种地,就感到不可思议,外面钱挣得好好的,回来种地干什么?特别这几年,气候不稳定,谁种地谁赔。莫非是他钱多得真的没地方花了?

组长知道莫问在外打工二十几年,孩子生了三四个,听说钱也挣了不少。

莫问高中毕业没有考大学就出门去打工,媳妇也是在外面说的,没花家里一分钱。

莫问一向喜欢独来独往,即使出去打工,也是一个人,至于在外干啥,据他父亲说,是在建筑队上出苦力。另据知情人士说,人家哪里是出苦力,是帮老板看工程图纸,活儿轻生,老板给他开的工资高着呢。

“在外漂着总不是个事儿!水流归海,叶落归根,人到一定年龄,就想家,在家种地牢靠。”莫问淡淡地说道。

莫问心里有底,这二十几年手里的确有一些积蓄,投资啥都不如回家种地强,一方面给自己一个归属感,另一方面也能为家乡的乡村振兴助把力。

组长是种地老把式,尚且没勇气把全组土地承包下来,致使本组一些不想种地的人家,把地承租给外组人。他莫问一个从没种过地的人,能把地种好?

“你想承包地可以,承包款得与其他承包人一样,一分不少,要按时上交,不要让组里人把地承包出去了,承包款却拿不到手。”

“这是当然。我的承包款不仅不能少,而且要高于其他承包人。”

组长听了莫问的回答,感到十分意外,不由用眼睛把莫问浑身上下又重新打量了一遍。

这是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汉子,头上留着短发,短发里有几根白头发。可能常年在办公室工作,脸孔白白净净,少了一些岁月风霜。他的身材与自己不相上下,属于中等个头,上穿一件黑短袖,下穿一条白长裤,人看起来很精干,很有底气。

转眼麦收罢,秋收罢,又到了五年一动地的时候,经过精心运作,莫问把全组百分之八十的耕地承包过来。没出租地的那几户是组长的铁粉。组长不放心莫问的种地技术,宁愿自己费力耕种,也不愿把地承包给莫问。这几户也跟着组长,成了组里仅有的种地户。

组长种地有道,他的道就是按部就班,啥时种啥,不可更改。

而莫问不信组长的道,种地自有他自己的思路。

在组长眼里,莫问就是一个种庄稼的门外汉,疏离于种地老本行之外,不合规也不合矩,就是一个野路子。

秋后,组长的地里种上了麦子。而莫问承包的地里还在荒着。眼看就要到了立冬,到了种麦莫放松的关键阶段,莫问的地才璇出来,小麦种却迟迟没有下地。

“这可是一百多亩地啊,难道他要荒这一季?”组长心里纳闷道。

其实,莫问已从网上订购了优质高产适合机收的油菜种子,在另外一块地里育了油菜苗。他要在承包地里栽种油菜!

莫问心里有一个小算盘。这几年油菜市场价在不断攀升,一斤油菜籽高达三块多钱,而栽种的油菜,如果管理得好,一亩地可达六百多斤产量,一季收入每亩可突破两千元,比种小麦划算的多。何况油菜需肥量并不高,除了栽苗、浇水、打药支出点工钱外,基本不再有其他花费。投资成本明显比种小麦低得多。

赶在立冬前,莫问以一天一百元的工价,聘请全组闲散在家人员,仅用三天时间,就把承包的一百多亩地全部栽上了油菜苗。

组长对莫问的种地方法很看不上眼。“这小子,种地也不来向我请教一声,净走野路子,有他亏吃的!”

莫问的儿子莫知是个文学青年,大学毕业后,走上了专业写作道路。为了乡土写作,他每次回家,都到组长那里去,向他淘一些乡土写作的素材。种麦档口,莫知又回来了,又照例一头扎到组长家里,向组长淘新的写作素材。组长顺势把他的担忧向莫知说了,让他回去劝劝他的父亲,种庄稼要依道而行,不要走野路子,种什么油菜,疏离于种庄稼的正路之外。

莫问一听儿子的话风,就知道是组长的老腔口。他很听不惯组长的老腔口,更不愿按他划的道道去安排自己地里的庄稼。

“譬如你写文章,是尊重自己心里的想法啊,还是按着那些名家划出的道道来进行写作?我听说文章是从自己的心里出,写什么文章,自己心里应该有个底,是不是?你别看老爹是种庄稼的,想当年,我也是一枚文学青年,只是命运不济,才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我种庄稼,也跟你写文章一样,也有自己的思路。在别人眼里是野路子,在我眼里就是创新,就是突破原有陈旧耕作模式的正路子。这就是我的道。”

“组长叔也是好意,不是想帮咱们,怕咱们吃亏不是?”

“这一点我懂,但组长的那点小心思我能不知道,他就是要控制别人的思想,让别人入他制定的窠臼。他这不是在当组长,而是想当咱们的家长,有他这类人存在,乡村振兴就是一句空话!”

“你是不是想歪了,把组长叔的好心当作驴肝肺了?我组长叔种了一辈子庄稼,对咱们的每块土地能种啥不能种啥都了如指掌,他说,咱们这些地种小麦最保险了,再不济,也能包住本。油菜在咱们这里从来都是小面积种植,没有像你这样一种就是一百多亩的。”

“这就是他的局限,被他奉为至宝的道!我虽然几十年没种过地,但我对我们这里的气候、土壤、水利设施进行过全面研究,也对油菜的种植要求进行了深入了解。咱们这里的土壤是黑壤土,土里的矿质元素十分丰富,油菜所需要的营养条件,咱们这里土壤都能满足。另外,咱们这里常年种植小麦,土壤里小麦所需要的矿质元素几乎消耗殆尽。种一季油菜,有利于缓解地力,又满足了油菜生长需要,可谓一举两得。你等着看吧,我这组长眼里野路子,到了明年,每亩地要比它收入的多得多。”

油菜和小麦都属于越冬作物,前期管理基本相似。栽种的油菜要比撒播的油菜苗子长得壮实,很难被霜雪杀死。只要上足底肥,浇足越冬水,到第二年开春,油菜很快就反过劲来,花蕾期喷上硼肥,每亩要增产10%左右。再者,油菜生长期要比小麦生长期短,中间又没有条锈病、红蜘蛛、干热风的侵扰,尽多打一遍杀虫药,浇一遍灌浆水,就可以确保丰收。莫问种的油菜,是适合机收的油菜,油菜荚口紧,在收割时很少掉籽,这样为增产增收又上了一道保险锁。

在莫问的精细管理下,一百多亩的油菜由青转白,由白转黄,眨眼就到了收获时节。三台收割机同时下地,不要半晌,遍地金黄的油菜角都变成了油黑发亮的油菜籽。到地磅上一称,每亩地高达六百多斤。净算下来,按当时的市场收购价出售,每亩地纯收入超过一千元。

消息传到组长那里,组长嘴一撇:“碰巧而已,我看他这野路子能走多远!”

收罢油菜,按照组长种地的道,就该种玉米了。而莫问偏不,他在低洼的地方种上了花生,高起的地方种上了芝麻。

组长早把黄历看过,这年立春不在六九头,夏至既不在五月中,也不在五月尾,无论从那个角度看,这年也不适合种芝麻。可是他莫问竟种了几十亩的芝麻,这不是胡来吗?组长嘴角露出得意的笑容:“看你这个秋天指望什么收成!”

谁知莫问心里自有打算。他首先了解了当年降雨走势,前一个阶段降雨较多,后一个阶段降雨较少。这正适合芝麻生长需要。芝麻的市场价格也在不断攀升,年底有望突破每市斤七元;而玉米市场收购价在不断下滑,有可能要跌破一元钱。花生是铁杆庄稼,耐旱耐涝,地里挖上排水沟,就解决了积水问题,可以确保正常生长。再说花生市场收购价近几年比较稳定,基本保持在每市斤三元左右。这样算下来芝麻每亩地按300斤产量、花生每亩地保守一点按600斤产量估算,每亩地创收两千元还是有可能的。再加上芝麻需肥量也不大,投资成本不高,有很大的利润空间,增产增收更不成问题。

也许莫问真的走着鸿运,也许莫问决策真的符合科学。秋季芝麻、花生收到手,芝麻的收购价真的涨到了每市斤七元,花生突破三元,涨到每市斤三点五元。而预估的产量也意外地实现了突破,芝麻亩产平均三百五十斤左右,花生亩产突破六百斤,高达七百多斤。而玉米正吐穗时却遇上了大风,被狂风吹倒,影响了正常授粉,产量不用说上不去,收购价却一直在每市斤一元左右徘徊。

莫问种地发了,发得人们心服口服。原先跟着组长种地的几户人家,要把地转租给莫问。莫问照例笑纳了。莫问还有更大的抱负,他要把全村的种地人组织起来,组成产业合作社,走集约式发展道路,让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新模式,造福全村老百姓。

组长听说了莫问的雄图伟略,惊呆了,旋即又醒悟过来:看来,他眼里的野路子就是种庄稼的正路子,原先他那套种地方法真的过时了!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