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本泛黄的1920年《宿松县志》,悄然记载着一场跨越鄂皖的文化因缘,成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黄梅戏身世之谜的关键证物。
> 一本泛黄的1920年《宿松县志》,悄然记载着一场跨越鄂皖的文化因缘,成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黄梅戏身世之谜的关键证物。
在安徽省宿松县档案馆里,一本1920年编撰的《宿松县志》静静躺在陈列柜中。翻开脆弱的内页,一行记载格外引人注目:“邑境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
这短短二十余字,却无意间揭开了一场延续百年的文化渊源之争。就像一位沉默的证人,这部老县志向我们诉说着黄梅戏如何从湖北黄梅县的采茶歌声中走出,又在安徽安庆的土地上茁壮成长。
01 一字千金,县志记载背后的文化迁徙
1920年出版的《宿松县志》中的关键记载,成为了后世研究黄梅戏流传的重要文献依据。它明确指出宿松西南地区与湖北黄梅接壤,而黄梅县有演唱采茶小戏的习俗,这种小戏也被称为黄梅戏。
这段话虽然简洁,却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它证实了黄梅戏最早起源于湖北黄梅县一带的采茶歌,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采茶戏这一民间艺术形式。
黄梅县地处长江北岸低洼地区,清朝时期水灾频繁,当地人不得不经常外出讨饭。黄梅戏就成了他们谋生的手艺,到各地唱戏讨饭,黄梅戏也因此流传到了临近的安徽、江西等地。
02 水灾逃荒,黄梅戏传播的历史契机
历史上,黄梅戏的传播与自然灾害密切相关。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黄梅县遭受严重旱灾,第二年又发大水,成群结队的灾民拖儿带女,流浪到安徽宿松、望江、太湖和江西湖口、九江一带。
这些灾民“失去了房屋和土地,除了一身褴褛的衣服,就只有满腔熟练的采茶调了。他们沿门叫唱,群众称它为‘化谷戏’”。
黄梅戏老艺人丁永泉回忆道:“黄梅调是(黄梅县)逃荒的人用渔鼓筒子唱过来的。” 这种因祸而致的文化传播,看似偶然,实则蕴含着历史的必然。
03 共生共荣,鄂皖边区的文化交融
黄梅戏的流传并非简单的单向传播,而是鄂皖边区文化共生共荣的产物。据《宿松名胜》记载,宿松与黄梅交界处的松梅岭街上,曾有两县艺人同台演出的盛况。
有一年三月三日,松梅岭街上搭台唱戏,戏班子由两县采茶戏艺人联合组成。当天演出精彩,观众众多,突然下雨时观众仍不愿离去。
街上有几个秀才贴对联讽刺艺人:“日照青松嫩,雨落黄梅老。”艺人和观众不服气,当即在联上加字成为:“日照青松嫩芽秀,雨落黄梅老调新。” 这个故事生动反映了两县艺人共同创作、共同实践的真实情景。
04 艺术升华,黄梅戏在安徽的成熟与蜕变
黄梅戏传入安徽后,尤其是在安庆地区,得到了空前发展。安庆在清代中期一直是安徽省会,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镇化水平在长江中下游仅次于武汉和南京。
这片土地为黄梅戏提供了丰厚的艺术滋养。黄梅戏在这里吸收了青阳腔、徽调的戏曲元素,同时汲取了流行于安庆地区的高跷、旱船、桃花蓝、推车灯、走马采茶等民间歌舞的表演形式。
在音乐方面,黄梅戏从“桐城歌”等安庆民歌中获取了营养,逐渐从简单的采茶调发展成为成熟的戏曲剧种。1949年后,安徽省文化厅正式将安庆地区流行的黄梅调定名为黄梅戏。
05 名称演变,一个剧种的多重身份
黄梅戏在3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使用了20多个不同的名称,这些名称体现了它的历史沿革和发展道路。
以地名或行政区简称命名的有:黄梅采茶戏、黄梅戏、黄梅调、黄梅腔、下河调、北河调、怀腔、皖剧、弥腔等。
以音乐特点和演唱形式命名的则有:花鼓戏、化谷戏、采茶戏、采子、哦呵腔、打锣腔、三斗班等。每个名称都代表了黄梅戏在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特色。
06 共识达成,鄂皖两省共同的文化遗产
关于黄梅戏起源的争议,如今已经形成了权威共识。1988年至1998年间,时任安徽省省长、省委书记的卢荣景同志明确指出“黄梅戏发源于湖北,成长于安徽”。
这一观点得到了多方认同。原文化部常务副部长高占祥曾表示:“我对湖北提出‘把黄梅戏请回娘家’的做法很感兴趣。黄梅戏从农村的草台走向城市舞台,从民间小戏发展到地方大戏;从湖北走向安徽;从安徽又走向世界。”
2006年,湖北、安徽两省共同申报黄梅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达成共识:黄梅是起源地,安庆是发展之地。
---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春明出版社出版的《新名词辞典》已收录“黄梅戏”词条,明确指出它“是从湖北的黄梅县传过来的”。
如今,黄梅戏已成为鄂皖两省共同的文化名片。
2006年两省共同申报黄梅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安徽黄梅戏剧院单独申报黄梅戏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化遗产超越地域界限,真正重要的不是起源地,而是其为人类文明增添的光彩。
来源:哲学船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