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上午,2024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瑞金医院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共斩获2项大奖,瞿介明教授团队荣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张俊教授团队荣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今天上午,2024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瑞金医院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共斩获2项大奖,瞿介明教授团队荣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张俊教授团队荣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肺炎病原体与宿主互作的
免疫学特征及诊断优化和应用推广
项目完成人
瞿介明、余山河、张静、诸江、李庆云、周敏、李亚男、赵婧雅、贾鑫明、林莹妮、邸彩霞、陈仕俊、麻锦敏
项目介绍
肺炎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其中重症者炎症损伤重,而关键机制不明;致病原构成复杂多样,常规病原检测效能低;重症化早期识别难,缺乏有效的分层预警体系。因此,围绕上述临床瓶颈,本项目从感染免疫新机制、病原检测新方案、分层预警新体系三个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取得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
病原体与宿主互作的免疫学特征是调控炎症转归的关键。本项目首创性证实,单核细胞——作为固有免疫的重要成员之一,过度活化为炎性单核细胞,从而导致免疫逃逸,炎症反应恶化,血浆蛋白斯钙素1(STC1)和p38及其通路是这一过程的关键靶标。反之,通过“训练免疫”,使单核细胞形成免疫记忆,可促进免疫保护,炎症好转,髓细胞触发受体1(TREM1)和长链脂酰辅酶A合成酶1(ACSL1)是促进单核细胞活化的关键基因。上述成果在《Cell》 《Cell Research》 《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权威杂志发表,打破了适应性免疫主导炎症反应的传统观念,证实单核细胞在免疫网络的更前端对炎症转归的关键调控作用。
全面、快速、准确的病原学诊断,是改善肺炎预后的关键。本项目首次提出融合常规微生物培养、免疫学检测、分子学检测、病原宏基因组测序的标本平行送检理念,重症肺炎病原检出率较传统方法提高81.8%,病死率降低16.2%。此外,自主研发环介导等温扩增等快检技术,特定病原体检测时间缩短至45分钟至2.5小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达90%以上。建立预测药敏的智能分析平台,实现对临床标本中致病菌药敏表型的快速判断,较传统方法用时缩减70%,从而指导临床医生在最短时间内优化抗生素治疗方案。
将专病数据库与生物样本全息库“二库融合”,建立全国最大的肺炎数据平台,形成规范的生物样本采集与检测SOP,平台规模及功能在国际范围同领域处领先水平。在大数据平台的支撑下,实现了新分子标志物和新检测方案的临床验证。更重要的是,依托大数据平台,构建重症肺炎预测模型,并围绕肺炎的各种类型细化多个预警模型,模型预测效能明显优于传统肺炎评分指标。建立肺炎预后及重症化的早期预警体系。
本项目的第一完成人瞿介明教授,任第十届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兼肺部感染学组组长。他深耕肺部感染诊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三十余载,以通讯/第一作者发表相关SCI论文158篇,累计影响因子1192分,总他引19273余次。共获与本项目相关的专利4项、软著2项,主编专著4部,牵头撰写指南及专家共识9部,作为中方主要代表连续2年参与撰写欧洲呼吸学会感染相关动态指南。本项目从临床需求出发,辐射至全国50余家医疗机构,相关创新研究成果有效提高我国肺炎诊治的整体水平。
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多维影像评估体系导向的
胃癌全程管理治疗新策略及临床推广
项目完成人
张俊、张欢、周尘飞、计骏、石博文、金洋冰、王超、朱正纲、冯建兴
项目介绍
本项目为影像学与肿瘤学的技术融合和临床转化,结合医企交叉,旨在解决胃癌临床诊疗中存在的单维决策信息不足、“以偏概全、千人一方”的实践与技术瓶颈。融合应用人工智能、多模态影像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形成胃癌多维认知新体系。通过优化形态认知技术、解析时空进化特征、明确关键分子功能,建立可视化模型及工具,辅助临床诊断、预后及判效、形成全程管理新策略;并开展技术平移及推广应用。
一、胃癌影像智能分析系统:优化双能CT扫描流程,引入细胞外容积分数等新指标,结合纳米对比剂、拉曼光谱等新材料、新技术,提升影像质量和诊断效能。研发基于U-Mamba的深度学习模型,实现病灶自动分割和特征提取。建立多中心数据库,开发AI多模态大数据分析软件,赋能影像数据分析。
持续探索CT成像技术的优化路径,通过引入新型成像指标和对比增强技术,结合先进光谱分析方法,全面提升影像诊断的精准度。在人工智能应用领域,我们创新性地将前沿深度学习架构应用于医学图像分析,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辅助诊断算法。同时,我们整合跨机构医疗数据资源,构建了智能化的多模态医学数据分析平台,为临床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二、胃癌多维度多组学融合认知体系:整合影像、临床和分子表型等多维数据,构建胃癌风险评估和疗效预测可视化模型,解析胃癌及其微环境动态演进特征,明确HOXA11等关键分子及其下游通路在胃癌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机制;并促生系列技术标准和软著专利。
通过整合影像组学、临床信息及分子表型等多维数据,构建了胃癌动态风险评估与疗效预测的可视化模型,系统解析肿瘤微环境演进特征。研究聚焦关键基因(如HOXA11)及其调控网络的作用机制,阐明其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功能,为精准诊疗提供新靶点。相关成果推动了一系列技术创新,并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与专利体系,促进临床转化应用。
三、新药研发与临床转化研究:创新性提出基于肿瘤多维认知及进化特征的全程管理方案,发起以节拍化疗为代表的多项临床研究。
我们率先探索基于肿瘤生物学特性及动态演变规律的个体化全程管理模式,构建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诊疗体系。通过开展系列前瞻性临床研究,重点探索了包括新型化疗策略在内的多种治疗模式,为优化临床实践提供了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
该项目建立了基于影像的胃癌专病多中心数据库;完善瑞金胃癌诊疗规范一套,以瑞金肿瘤医联体和国家卫健委千县工程为平台开展广泛的技术平移;授权发明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3项;发表SCI论文82篇,部分论文被Nature Cancer等权威杂志引用;毕业研究生25名,其中1名获上海市优秀毕业生,5名获上海交大优秀毕业生;连续5年举办国家级继教班。近5年开展基于本项目基础的研究者发起临床研究12项。团队所建立的多维度肿瘤认知体系在多个单位推广应用,显著提升胃癌临床精准认知并完成系列研究;通过国际交流提升影响力和辐射面。
素 材丨科技发展处
编 辑丨温兆琦
来源:科学补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