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柳叶刀-发现科学》(The Lancet Discovery Science)是一组开放获取学术期刊,包括柳叶刀旗下eBioMedicine, Part of The Lancet Discovery Science和eClinicalMedicine, P
《柳叶刀-发现科学》(The Lancet Discovery Science)是一组开放获取学术期刊,包括柳叶刀旗下eBioMedicine, Part of The Lancet Discovery Science和eClinicalMedicine, Part of The Lancet Discovery Science,涉及的领域包括基础医学研究、转化医学研究、临床研究和卫生系统研究。这组期刊发表重要的初期研究,有助于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发现可能改善全世界人们健康和福祉的新机会。柳叶刀特别推出eClinicalMedicine精选论文合辑,分享给读者。
论文精选
1
用于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反应早期无创预测的MRI时空交互模型的开发与验证:一项多中心研究
准确且早期评估乳腺癌患者对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的反应对于优化治疗策略和减少不必要的干预措施至关重要。华南理工大学的郭媛及其合作者开发并验证了一个基于纵向MRI数据的时空交互(spatiotemporal interaction,STI)模型,用于预测乳腺癌患者对NAC的病理完全缓解(pCR)情况。该研究的数据来自中国五个医疗中心,收集时间从2018年6月至2024年12月,包括回顾性、前瞻性和外部验证队列。该模型利用了NAC前(T0)和NAC早期(T1)的动态对比增强MRI扫描结果以及手术病理结果,构建了基于孪生网络(Siamese network)的STI模型。该模型通过基于Transformer的多头注意力机制,整合了肿瘤分割的空间特征与时序依赖性,从而同时捕捉肿瘤异质性和随时间演变的特征。采用ROC曲线下面积(AUC)、精确率-召回率(Precision-Recall,AP)、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性来评估模型性能。研究共纳入1,044名患者,pCR率范围为23.8%至35.9%。STI模型在外部验证队列中的AUC值较高,显著优于单时间点模型和仅包含空间数据的模型(所有p<0.05),也优于临床模型和放射科医生的预测,正确识别了90.2%的非完全缓解(non-pCR)病例和82.6%的pCR病例,将误分类率分别降低了58.7%和63.3%。生存分析显示,模型预测的良好缓解与更长的无复发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相关,分子分析则显示其与免疫相关基因上调和免疫细胞浸润存在关联。STI为指导乳腺癌个性化治疗提供了一种无创的早期预测工具。
2
胃肠内镜检查中用于程序性镇静和镇痛的药物:一项系统综述与网络Meta分析
这项网络Meta分析评估了成人胃肠内镜检查中用于程序性镇静和镇痛的各类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王江及其合作者纳入了152项随机对照试验,包括26,527名患者和37种干预措施,数据来源于PubMed、EMBASE和Cochrane临床试验中心注册数据库,检索截至2025年4月。丙泊酚-阿片类药物被用作参考标准,没有任何方案在镇静成功率方面显示出统计学上的显著优势。然而,依托咪酯-阿片类药物在镇静成功率方面获得了最高的累积排序概率曲线下面积(surface under the cumulative ranking curve analysis,SUCRA)评分(84.5%),且在心动过缓(79.4%)、完全清醒时间(65.3%)和恢复时间(82.8%)方面表现良好。值得注意的是,与丙泊酚-阿片类药物相比,依托咪酯-阿片类药物显著降低了缺氧风险(RR=0.35;95%CI:0.16-0.79;SUCRA=55.0%),但增加了术后恶心和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的风险(RR=2.61;95%CI:1.13–6.07;SUCRA=29.4%)。艾司氯胺酮-瑞马唑仑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显著降低了低血压(RR=0.12;95%CI:0.06-0.27;SUCRA=95.6%)和心动过缓(RR=0.19;95% CI:0.06-0.55;SUCRA=88.3%)的风险,同时缩短了完全清醒时间(MD=-6.05分钟;95%CI:-11.85至-0.24;SUCRA=92.7%),但其镇静成功率排名低于依托咪酯-阿片类药物(63.4%比84.5%)。基于咪达唑仑的方案疗效较低且恢复时间较长,因此不太适用。总体而言,依托咪酯-阿片类药物在疗效和安全性之间取得了良好的平衡,但伴随PONV风险增加,而艾司氯胺酮-瑞马唑仑则能实现血流动力学稳定和快速恢复。
3
替雷利珠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及化疗作为持续性、复发性或转移性宫颈癌一线治疗的II期研究
浙江省肿瘤医院的朱笕青及其合作者开展了一项开放标签、多中心、单臂Ⅱ期研究(NCT05247619),评估了替雷利珠单抗联合低剂量贝伐珠单抗及化疗作为持续性、复发性或转移性宫颈癌患者一线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体能状态评分为0-1的成年患者在每3周为一个周期的第1天接受替雷利珠单抗(200mg),贝伐珠单抗(7.5mg/kg)、紫杉醇(175mg/m²)以及顺铂(50mg/m²)或卡铂(AUC=5)治疗,在安全性导入阶段进行观察。若6名患者中不超过2名出现剂量限制性毒性,则患者进入剂量扩展阶段。主要终点为无进展生存期(PFS),次要终点包括安全性、耐受性、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及缓解持续时间(DOR)。2022年5月至2023年3月期间,中国8个中心共纳入51名患者(中位年龄54岁),其中54.9%存在远处转移。中位PFS为22.6个月(95%CI:14.6,未达到)。ORR为91.5%(95%CI:79.6-97.6),DCR为100%(95%CI:92.5-100),18个月DOR率为51.5%(95%CI:31.0-68.7)。3级及以上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包括贫血(21.6%)和血小板减少症(19.6%)。贝伐珠单抗相关的特殊关注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包括蛋白尿(3.9%)、瘘管形成和阴道出血(各2.0%)。该联合治疗方案作为晚期宫颈癌的一线治疗方案,显示出令人鼓舞的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值得未来进一步研究。
4
针对局部晚期直肠癌长程放疗联合TAS-102的全程新辅助治疗方案:一项单臂、多中心Ⅱ期试验
全程新辅助治疗(Total neoadjuvant therapy,TNT)被推荐用于具有高危因素的局部晚期直肠癌(locally advanced rectal cancer,LARC)。这项多中心Ⅱ期研究旨在评估一种新设计的TNT方案对LARC患者病理完全缓解率(pCR)的影响,该方案包括曲氟尿苷/替匹嘧啶(trifluridine/tipiracil,TAS-102)联合长程放疗,随后进行TAS-102联合奥沙利铂的巩固化疗。
来自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的岳金波及其合作者开展了一项多中心Ⅱ期研究,旨在评估针对具有高危因素的LARC的TNT方案。患者接受放射治疗(50Gy,分25次照射)的同时,口服TAS-102(每次35mg/m²,每日2次,于第1、3周和5周的第1-5天),随后进行两个周期的巩固化疗(奥沙利铂85mg/m²,于第1天;TAS-102 35mg/m²,每日2次,于第1-5天,每14天为一周期)。放疗后7-11周内进行手术。主要终点是pCR率。2022年9月至2024年1月期间,共纳入50名患者,其中44名(88%)接受了手术。总体完全缓解率(包括临床完全缓解)为32%(95%CI:20-47)。在接受手术的患者中,pCR率同样为32%(95%CI:19-48),超过了预设的13%基准。主要病理缓解率为52%(95%CI:37-68),淋巴结缓解率为61%(95%CI:45-76)。在未接受手术的6名患者中,2名达到了临床完全缓解并接受观察,1名因微卫星(microsatellite)不稳定性拒绝手术,3名因个人原因放弃手术。10名患者(20%)出现3级血液学毒性,3名患者(6%)出现4级血液学毒性,主要表现为骨髓抑制。大多数患者出现轻度胃肠道毒性,其中腹泻是最常见的3/4级不良事件(14%)。未观察到手足皮肤反应。研究结果表明,TAS-102联合放疗可获得较高的pCR率且毒性可控,值得进一步开展与基于氟嘧啶的TNT方案对比的随机试验。
5
通过ePRO平台评估癌症患者的营养管理依从性:一项机器学习模型研究
电子化患者报告结局(Electronic patient-reported outcome,ePRO)系统在为癌症患者提供个性化和持续性营养管理方面具有巨大潜力。然而,患者对ePRO指导的营养干预措施的依从性存在显著差异,其关键因素仍不明确。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的丛明华及其合作者通过ePRO平台评估了患者对营养目标的依从性,并识别了影响依从性的预测因素以优化管理策略。
这项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了2021年3月至2024年4月期间的8,268名癌症患者(ChiCTR2100047535),旨在评估患者对ePRO指导的营养目标的依从性,并识别影响依从性的因素。通过总能量摄入(TEI)和总蛋白质摄入(TPI)的实际摄入量与规定摄入量的比值来衡量依从性。低于规定摄入量60%的被归类为低依从性。在参与者中,33.0%未达到TEI目标,40.3%未达到TPI目标。LightGBM机器学习模型对低依从性的预测准确性较高。低依从性的关键预测因素包括晚期TNM分期、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体能状态评分较差、患者主观整体评估(Patient-Generated 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评分较高、血小板计数升高、每日步行时间少于60分钟、睡眠时间不足8小时以及恶心。相反,女性以及较高的血清白蛋白、丙氨酸转氨酶和血糖水平与更好的依从性相关。该研究强调了在维持营养目标方面存在巨大挑战,并识别了与低依从性相关的关键因素,可能为未来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6
基于多模态机器学习的标志物揭示肥胖相关指标与未来卒中之间的关联: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
肥胖是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然而,体重指数(BMI)在评估脂肪分布方面存在不足,因此需要更好的指标来预测卒中风险。温州医科大学的陈轲扬及其合作者开展了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通过堆叠机器学习模型开发了一种计算机模拟定量标志物(in-silico quantitative marker,ISS),以评估肥胖相关指标在预测卒中风险中的应用价值。该研究纳入了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1-2018)、中国某健康检查队列研究(2017-2024)、英国老龄化纵向研究(ELSA;2004-2014)以及温州某医院队列研究的数据,共13,324名参与者用于横断面分析;10,044名来自CHARLS、3,698名来自ELSA和6,884名来自医院队列研究的参与者用于模型验证。模型纳入了最佳肥胖指标,其中甘油三酯葡萄糖体重指数(TyG-BMI)和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TyG)为首要预测因子,在横断面分析中优于BMI(AUC=0.821)。在纵向队列中,包含TyG-BMI的最佳堆叠机器学习模型在训练集的AUC值为0.816(95%CI:0.807-0.824),内部验证的AUC值为0.833(95%CI:0.816-0.849),外部验证中的AUC值分别为0.803(95%CI:0.791-0.816)和0.805(95%CI:0.793-0.818)。该模型显示出较高的F1分数(0.209、0.124、0.117)、较低的Brier分数(0.040、0.041、0.041),以及显著提升的净重新分类指数(NRI)和综合判别改善指数(IDI)。ISS评分与卒中及卒中相关死亡显著相关,验证集中的AUC值分别为0.891(95%CI:0.840-0.935)和0.879(95%CI:0.749-0.979)。研究结果表明,基于TyG-BMI的机器学习模型能够有效预测不同人群的卒中风险,值得进一步验证。
7
抗RANKL单克隆抗体纳鲁索拜单抗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女性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和阳性对照的II期研究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因其对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显著影响,逐渐被视为全球临床及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问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的夏维波及其同事开展了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和阳性对照的II期研究,旨在评估抗RANKL单克隆抗体纳鲁索拜单抗(narlumosbart)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女性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该研究于2022年4月21日至2023年4月19日在中国23家医疗机构开展,207名女性按1:1:1: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接受45mg、60mg或90mg的纳鲁索拜单抗,60mg的地舒单抗(denosuma,阳性对照组)或安慰剂治疗,每六个月给药一次,持续12个月。主要终点为第12个月的腰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相对于基线的百分比变化。次要指标包括腰椎、全髋和股骨颈的BMD变化、身高、骨转换标志物、安全性及免疫原性。在第12个月时,接受45mg、60mg和90mg的纳鲁索拜单抗治疗的患者,BMD的最小二乘均值分别增加了4.83%、6.52%和5.74%,均显著高于安慰剂组(0.63%)。与安慰剂组相比,最小二乘均值差异分别为4.20%(95%CI:1.92-6.48)、5.90%(3.63-8.16)和5.11%(2.84-7.39),所有P纳鲁索拜单抗在12个月时有效提高了BMD,且短期安全性良好,与其他抗RANKL抗体一致。
8
新诊断或复发/难治性TP53突变型套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治疗结局:一项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TP53突变是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早期疾病进展和不良预后的关键预测因素。这类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目前仍不明确。来自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的科研团队开展了一项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旨在评估TP53突变型(TP53-mutated,TP53m)MCL的缓解策略,该亚型与疾病早期进展和不良预后相关。
研究人员检索了截至2025年5月7日的EMBASE、MEDLINE及会议论文集,纳入了评估新诊断或复发/难治性TP53m MCL治疗效果的研究。排除病例报告、系列研究及非人类研究后,由两位研究者独立筛选研究、提取数据并评估偏倚风险。分析的结局指标包括完全缓解率(CR)、总体缓解率(ORR)、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在确定的9,833项研究中,有39项涉及734名患者的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在新诊断的TP53m MCL中,靶向治疗实现了89%的CR(95%CI:80-99;n=52;I²=0%)和96%的ORR(95%CI:89-100;n=48;I²=0%),中位OS为38.5个月(95%CI:37.74-39.26;n=6),2年OS为76%(95%CI:55-91;n=25)。对于复发/难治性病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的CR和ORR均为100%(n=4;I²=0%);CAR-T细胞疗法的CR为85%(n=75;I²=66%),ORR为90%(n=67;I²=0%),2年OS为44%,PFS为31%;靶向治疗的CR为53%,ORR为64%,但中位OS仅为10.87个月,2年OS为53%。研究结果表明,靶向治疗对新诊断的TP53m MCL有益,而Allo-HSCT、CAR-T细胞疗法或靶向治疗可能是复发病例的治疗选择,尽管长期生存率仍不理想。该综述强调了需要开展更大规模、设计严谨的随机对照试验以改善治疗结局。
来源:柳叶刀TheLanc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