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波罗的海东岸有个国家,面积仅6.5万平方公里,人口不到290万,却在国际舞台上频频制造话题。它曾是横跨千里的欧洲强国,如今却背负着"欧洲淫窟"的刺耳标签。
本文章内容均有可靠的信息来源,相关信源加在文章结尾
波罗的海东岸有个国家,面积仅6.5万平方公里,人口不到290万,却在国际舞台上频频制造话题。它曾是横跨千里的欧洲强国,如今却背负着"欧洲淫窟"的刺耳标签。
2021年,它公然挑衅中国设立"台湾代表处",导致两国外交降级,经济遭受重创。这个第一个从苏联独立的加盟共和国,为何会从历史的辉煌走向今天的困境呢?
几千年前,波罗的海沿岸的土著部落过着简单的生活,他们捕鱼打猎,用当地特产的琥珀跟罗马商人换取金属器具。
这片土地默默无闻,直到公元1009年,因为一位主教在边境被杀,"立陶宛"这个名字才第一次出现在史书上。
真正改变立陶宛命运的,是13世纪的明道加斯大公。面对天主教骑士团的威胁,他把分散的部落统一了起来。
1236年在索勒会战中将圣剑骑士团打得全军覆没,1253年,他从教皇那里获得了国王头衔,成为立陶宛历史上第一位国王。
14世纪,立陶宛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1386年,立陶宛大公约盖拉与波兰女王雅德维加联姻,两国结成联盟。
这个联盟的威力很快显现出来,1410年的格伦瓦尔德战役中,波兰立陶宛联军彻底击败了条顿骑士团。
此后,立陶宛的疆域不断扩张,从波罗的海一直延伸到黑海沿岸,成为当时欧洲面积最大的国家。可惜好景不长。17世纪开始,这个庞大的联邦开始走下坡路。
首都维尔纽斯先是被沙俄军队攻破,随后又被瑞典人占领。连年的战争让国家元气大伤,人口锐减到鼎盛时期的一半。
18世纪末,周边的强邻开始瓜分这个衰弱的巨人。1772年、1793年和1795年,沙俄、普鲁士和奥地利三次瓜分波兰立陶宛联邦。
最后一次瓜分后,立陶宛几乎被沙俄完全吞并,从欧洲地图上彻底消失了。
这一消失就是123年,一个曾经让莫斯科都要俯首称臣的强国,就这样被历史的车轮碾压成了尘土。立陶宛人失去了自己的国家,语言被禁止,文化被压制,只能在沙俄的统治下苟延残喘。
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议会高票通过独立宣言,成为第一个脱离苏联的加盟共和国。
那一刻,维尔纽斯的广场上人山人海,人们挥舞着黄绿红三色旗,唱着国歌,泪流满面。他们以为,独立就意味着自由和繁荣。
而现实的困境让立陶宛人猝不及防,脱离苏联体系后,原本依赖计划经济的工厂一家接一家倒闭。
机械厂的工人失业了,纺织厂的女工没活干了,连国营商店都关门大吉。失业率像坐火箭一样飙升,最高时超过15%。政府财政捉襟见肘,连公务员的工资都发不出来。
为了活下去,立陶宛人不得不另谋出路。很多人涌入门槛较低的服务业,其中就包括色情产业。
政府对此采取了暧昧的态度,法律上说卖淫违法,但实际执法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旅游部门甚至把"夜生活"当作吸引游客的卖点来宣传。
这种纵容很快酿成恶果,维尔纽斯的夜晚,霓虹灯下站着3000多名性工作者。更让人揪心的是,其中约20%是未成年人。有的是被家人逼迫,有的是为了生存别无选择。
随着这种灰色产业的泛滥,所带来了的社会问题也是一连串。性病传播率急剧上升,艾滋病感染者数量在波罗的海三国中高居榜首。
黑帮势力借机坐大,控制了大部分交易场所,暴力犯罪案件层出不穷。原本宁静的街区变得乌烟瘴气,普通市民晚上都不敢出门。
民间统计显示,大约一半的立陶宛人,曾经以某种形式参与过成人产业。有的是直接从业,有的是提供相关服务。
这个数字听起来夸张,但考虑到当时的经济状况,也不难理解。当工厂关门、商店倒闭,人们总得想办法填饱肚子。
"欧洲淫窟"的标签就这样贴在了立陶宛身上,这个曾经的欧洲强国,如今却要靠出卖尊严来换取生存。看着那些深夜街头的年轻身影,不禁让人唏嘘。
2004年,立陶宛加入北约和欧盟,终于找到了新的靠山。从那时起,这个小国的外交政策就像打了鸡血一样激进。
反俄成了政治方向,谁对俄罗斯态度最强硬,谁就能赢得选票。政客们争相表演,把邻国当成假想敌,仿佛这样就能证明自己的忠诚。
2021年夏天,立陶宛做出了一个让全世界都目瞪口呆的决定,允许台湾当局在维尔纽斯设立"台湾代表处"。
消息一出,国际舆论哗然。要知道,即使是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也只是让台湾设立"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立陶宛这个弹丸小国,竟然要在台湾问题上冲在最前面。
中国的反应迅速而坚决,外交部发言人当天就表示强烈抗议,警告立陶宛不要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但立陶宛方面充耳不闻,表示这是"价值观外交"的体现。
2021年11月18日,"台湾代表处"正式挂牌。只过了3天,中国外交部宣布将中立两国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
这是中国外交史上罕见的严厉举措,紧接着在一段时间内,中国海关系统里找不到"立陶宛"这个选项了,立陶宛的货物无法清关,出口企业叫苦连天。
德国大陆集团在立陶宛有零部件工厂,产品原本销往中国。外交风波后,这些零部件成了烫手山芋,堆在仓库里卖不出去。
工厂不得不减产裁员。类似的故事在立陶宛各地上演,原本畅销的产品都失去了中国市场。
美国人呢?他们当然要表扬立陶宛的"勇气",表示要加强与立陶宛的经贸合作。
但雷声大雨点小,除了一些口头承诺,实质性的援助少得可怜。美国国会批准了6亿美元的出口信贷,但这点钱对立陶宛来说杯水车薪。
立陶宛的悲剧在于,它始终没有搞清楚自己在国际棋盘上的位置。290万人口的小国,却总想扮演大国的角色。政客们陶醉在西方的掌声中,却忘了问问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怎么样。
经济数据不会说谎。立陶宛的人均GDP在欧盟27国中排名倒数第五,仅高于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
年轻人看不到希望,纷纷往西欧跑。过去20年,立陶宛人口从350万降到不足290万,流失了近五分之一。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整个国家暮气沉沉。
维尔纽斯老城区,那些中世纪的建筑依然矗立,但街道上冷冷清清。咖啡馆里坐着的多是游客,本地年轻人大多早就去了伦敦、柏林或者其他繁华的地方了。
政府的财政状况也不乐观,军费开支占GDP的比例超过2.5%,在北约国家中名列前茅。
买武器的钱有了,修路建桥的钱却没了。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破败不堪,有些地方还在用苏联时期的老设备。
历史的教训摆在眼前,18世纪的立陶宛也曾寄希望于外国势力,结果被瓜分得干干净净。
如今的立陶宛又在重复同样的错误,把国家命运寄托在他人身上。当美国的战略重心转移,当欧盟内部矛盾激化,立陶宛又能依靠谁。
一个国家如果不能独立自主地制定政策,不能从本国利益出发思考问题,就只能沦为他人的工具。
立陶宛的政客们或许该静下心来想想,是继续当别人的马前卒,还是踏踏实实发展经济,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毕竟,国际舞台上的掌声再响亮,也填不饱国民的肚子。
如今立陶宛方面,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开始进行反思与纠正,而这个国家的故事还在继续,未来充满不确定。这个曾经辉煌的波罗的海强国,如今在夹缝中求生存。
在大国博弈的棋局中,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如何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求平衡。历史不会给出答案,只有时间能够证明,立陶宛究竟会走向何方。
信源:共青团中央 立陶宛这么个小国,为什么要不停挑衅中国?
信源:央视网 立陶宛反对党领袖痛批:外长反华行为造成无法弥补损失,需数十年弥补
来源:知识观察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