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西南交通大学援藏教师携手西藏大学“珠穆朗玛博物学家”团队组成联合团队,奔赴珠穆朗玛国家公园核心区域的日喀则市定日县岗嘎镇,开展“国家公园全国青年学校——2025青年社会实践”系列活动。此次活动以国家公园自然教育与野生动植物调查研究为主题,在西南交通大学建
近日,西南交通大学援藏教师携手西藏大学“珠穆朗玛博物学家”团队组成联合团队,奔赴珠穆朗玛国家公园核心区域的日喀则市定日县岗嘎镇,开展“国家公园全国青年学校——2025青年社会实践”系列活动。此次活动以国家公园自然教育与野生动植物调查研究为主题,在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和西藏大学工学院师生支持下,通过“自然教育宣讲、珍稀物种调查、震后社区发展”三项活动,为新时代国家公园自然教育与社区协同发展探索创新路径。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与村民在岗嘎镇合影
西藏大学“珠穆朗玛博物学家”团队成立于2024年,是一支朝气蓬勃的大学生青年团体,以保护宣传高原野生动植物、助力国家公园生态与文化和谐发展为初心,成员涵盖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等多个专业师生,并跨学科与生态学等专业保持紧密协作。此次与北京林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携手,是该团队首次在珠穆朗玛国家公园开展自然教育实践活动。
遥望珠峰:开启国家公园社会实践新篇章
珠穆朗玛国家公园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国家公园,园区内拥有极高山生态系统、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灌丛草原生态系统等多样生态类型。独特的自然条件孕育了多刺绿毛蒿、密叶红豆杉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也成为雪豹、藏野驴、黑颈鹤、喜马拉雅塔尔羊等珍稀动物的栖息地。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拍摄珠穆朗玛峰(左)与卓奥友峰(右)
“珠穆朗玛博物学家”团队依托丰富的生态保护研究经验和社区参与实践,深入珠峰腹地,围绕自然教育和社区调研开展系列活动。团队不仅面向村民举办了主题鲜明、内容扎实的宣讲会,还实地走访社区,探索传统村落与野生动物的共生关系。
逐梦雪域:打造全龄段共融自然教育新格局
自然教育在珠峰脚下展现出全新的样态。此次活动并未局限于单一的课堂讲授,而是深入社区、走进田野,通过宣传手册、互动视频和体验游戏,让不同年龄的群体都能在雪域高原的自然怀抱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理解与收获。
图为团队成员与村民面对面交流
在岗嘎村,老人们通过口述历史分享自己与黑颈鹤、雪豹等动物的故事,将古老的生态智慧传递给年轻一代;孩子们在志愿者的带领下走进湿地和草甸,辨认羽毛、追踪足迹,第一次近距离感受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结;青年和中年群体则在生态座谈中热烈讨论,如何在保护雪山冰川和草场的同时,实现村庄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课堂上,“小时候的岗嘎村”“保护知识快问快答”等互动环节让学生们踊跃参与;宣讲中,中年村民围绕民宿经营与湿地保护的矛盾展开深入交流,青年大学生则以数据图表和案例分析阐释生态补偿和绿色转型的意义。这些跨年龄段的互动表明,自然教育已经从单向度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全龄段共融的互动模式。
图为小朋友分享黑颈鹤在村中“跳舞”
深耕乡村:共探震后和谐共生新格局
团队成员深入岗嘎村、热曲村、贡达普村等地,与村民面对面交流定日县6.8级地震震后恢复重建情况,重点关注地震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湿地保护、野生动植物认知等问题。村中的灾后重建工作正在有条不紊进行,一排排抗震性能更强、功能更完善的新居已拔地而起。在住房重建的同时,各项民生保障措施同步落实。
村庄紧邻318国道,公路带来旅游红利的同时,也让湿地生态面临更大压力。在发展与保护中,当地展现出多元探索与活力:村民自发组织清理湿地垃圾,统一使用环保农资,政府定期开展生态科普讲座,使生态理念逐渐融入日常生活。
图为团队成员拍摄到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
文创赋能:让雪域生态价值触手可及
在雪山脚下,自然教育与文创创新的融合,为生态保护注入了新的生命力。《珠峰印象》收录珠峰杜鹃、珠峰火绒草等珍稀物种,以精美手绘和简要文字呈现,成为游客与学生的随身“口袋书”;以雪豹、黑颈鹤、藏羚羊为原型的IP设计走进课堂,为青少年带来更直观、更具趣味的生态认知;“生态教育游览地图”清晰标注岗嘎自然教育基地、湿地观察点和雪山科普廊道,为游客和研学群体提供直观指引。
图为当地学生正在进行压花作品制作
与此同时,团队将植物标本制作和压花工艺引入自然教育课堂,孩子们在亲手采集和制作书签、挂件的过程中,把雪域的色彩与纹理留存于日常生活。一个个小巧的作品,不仅是手工艺,更是人与自然联结的桥梁。它让生态保护理念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也让雪域高原的生态价值以更生动的方式走进千家万户。
援藏力量:共绘雪域自然教育新篇章
本次活动的带队教师正是一位来自西南交通大学的援藏老师。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推动者,他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生态保护经验带到珠峰脚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复杂的科学知识转化为村民和学生都能理解的故事与案例。在他的引领下,青年团队的宣讲紧密结合珠峰特色,既有对雪豹、黑颈鹤等物种的科普解读,也有植物标本、压花手工的实践体验,让不同年龄群体在参与中找到归属感。
此次实践活动以自然教育为主线,连接了社区、村落、学校与游客,在全龄段共融的生态课堂、传统村落保护的调研探索、文创赋能的创新尝试以及援藏力量的共同参与下,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雪域高原的实践路径。(中国西藏网 通讯员/朱庆涛)
来源:中国西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