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邓文迪?她27岁博士毕业,4年生3娃,曾“替世界首富花钱”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6 18:19 2

摘要:但实则不然,从山东普通家庭出来到去往美国攻读博士,她完全是自己独立自主。

她是麦肯锡前合伙人,也是“一土教育”的创始人。

她27岁就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短短四年内成为三个孩子母亲。

甚至一度拥有过“替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花钱”的权力。

也许有人会将她和邓文迪联系在一起,以为她是靠男人做到这一切。

但实则不然,从山东普通家庭出来到去往美国攻读博士,她完全是自己独立自主。

她便是“女强人”李一诺。

她的人生路,看着不可思议,但她确确实实一步一步走过来了……

70后李一诺出生在山东济南一普通家庭,父母很早就离异,从很小的时候,她就与母亲相依为命。

虽然母亲很难给她提供优渥的条件,但她也不在意,坚信“知识改变命运”,始终刻苦努力学习。

成绩斐然的她,18岁时被保送进入清华生物系,后去往美国攻读博士,27岁那年顺利毕业。

也许很多人会觉得,李一诺既然是博士,又在科研领域有不错的发展潜力,顺其自然走下去或许会成为一名科学家。

但李一诺偏偏有其他想法。

博士毕业后,她没有留在学术界,反而进入了麦肯锡咨询公司,成为公司一员。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从零开始。

我们也可以想象一下,从实验室到商业咨询,从显微镜到企业战略,这跨度有多大?

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李一诺还是硬生生依靠超强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在短短6年时间里,从一般员工做到麦肯锡全球合伙人,成为公司史上最年轻的中国女性之一。

而这大概也是她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逆袭”。

更让人意外的是,在这几年高速成长过程中,她还在09到2013年间,接连为丈夫诞下三个孩子。

换句话说,李一诺事业家庭两不耽误,做到了平衡。

这件事在很多人看来,也许会觉得“太不可能了”。

但在她本人眼里,生活本就是多重角色的叠加,关键不是有没有所谓的“完美平衡”,而是你能不能接受不完美,并在不完美中仍然坚持选择自己想要的道路。

或许有人看到这,也觉得李一诺已然是“人生赢家”了,但她本人却不这么认为。

2015年,李一诺又做出一个让身边很多人费解的决定……

放弃麦肯锡的高薪和光环,离开熟悉的环境,跳槽去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担任基金会中国区负责人。

要知道,当时她在麦肯锡干得好好的,突然“大跨行”到另一个行业,这无异于“职业自杀”。

而且基金会的薪资也不算高,薪水大降三分之二。

但对于他人的评价,李一诺自己却不以为意,她很清楚,钱并不是她要追求的东西。

她觉得,做咨询虽然能解决一些商业问题,但真正能触动她内心的,还是更宏观层面的社会议题,比如,公共卫生、全球健康和教育。

那么,转行后的李一诺如何了?

仅仅花费几年时间,她便在基金会“站稳脚跟”,不仅成为执行者,更是凭借杰出的学习能力和全局视野,真正获得了比尔·盖茨的信任,成为那一小撮“能直接给世界首富花钱”的人之一。

但即便如此,李一诺也没有把这段经历视作自己职业生涯的巅峰。

在2020年,她又一次选择“转身”,这次李一诺去了何处?

她没有再留在国际大平台,而是回到北京,投身自己真正想坚持一生的事业:教育。

原来,早在2016年左右,李一诺便创办了一土教育,开办了“一土学校”,希望探索出一种不一样的教育模式。

对于这点,她曾经展开表示,我国很多家长和老师在培养孩子时,总是带着筛选和竞争的思维,总想着“最后淘汰掉谁”,但她更希望能给孩子们创造一个“都能开花的土壤”。

换句话说,李一诺的理想并不是只培养一批优等生,而是尽可能让更多孩子都能按照自己的特点成长。

那么,她成功了吗?

自然做到了。

而在忙活学校的同时,李一诺也没有脱离公众视野。

她会向大家分享自己的教育理念,同时也会分享一些关于女性成长与家庭平衡的思考。

从“职场妈妈如何带娃”到“事业与生活为什么很难真正平衡”,她的言辞经常引发讨论。

李一诺的《力量从哪里来》部分内容

比如,针对“事业与家庭如何平衡”这个问题,她曾毫不避讳的指出,人生根本没有完美的平衡,不要幻想自己可以做到十全十美,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取舍——该冲刺的时候全力奔跑,该回归家庭的时候安心陪伴。

这样的直率也让李一诺得到很多年轻妈妈的共鸣。

如今的她仍然活跃在网上,继续和网友分享自己的看法。

18号,李一诺甚至选择和《连线》创始杂志主编,江湖人称“硅谷精神教父”的凯文·凯利通过直播的方式取得联系。

从两人聊天来看,他们交流的很开心。

看来,她还是那个她。

今天的李一诺,已经不需要任何标签来定义。

她不是“下一个邓文迪”,也不是哪个大佬背后的女人,而是清清楚楚走在自己路上的那个人。

从清华博士到麦肯锡合伙人,从盖茨基金会高管到教育创业者,她的每一次转身都源自主动,而不是被动。

她既能在全球舞台上掌握大额资金的运作,也能在家庭生活里陪伴三孩子成长,更能在教育创新的实验中探索未来的可能性。

李一诺的故事虽然没办法复刻,但也告诉人们:女性的可能性不是被他人赋予,而是被自己选择出来的。

对此,你有什么想法?欢迎各抒己见。

来源:幾許舟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