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们会在心理上无意识地把金钱分门别类,划分到不同的“账户”中,并根据这些账户(而非整体财富)来做决策。每个账户都有不同的消费或投资规则,从而做出非理性但符合自身心理感受的选择。
一、核心定义
心理账户是行为金融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由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提出。它指的是:
人们会在心理上无意识地把金钱分门别类,划分到不同的“账户”中,并根据这些账户(而非整体财富)来做决策。每个账户都有不同的消费或投资规则,从而做出非理性但符合自身心理感受的选择。
简单说,你的大脑里其实有很多个“虚拟钱包”,你对待不同钱包里钱的态度是完全不一样的,即使所有这些钱都是你的,可以完全通用。
二、投资中的经典表现与例子
心理账户在投资中无处不在,以下是几个最常见的例子:
1. “本金账户” vs “盈利账户”
这是最典型的表现。
现象:投资者会把最初投入的资金视为“本金账户”,而将投资赚来的钱视为“盈利账户”。行为:对待“本金”:非常谨慎,风险厌恶,绝对不能亏。对待“盈利”:非常大方,风险偏好极高,“反正是白来的钱”,亏了也不心疼。例子:你用10万元本金投资股票,赚了2万元。现在总资产12万。理性视角:你现在有12万元可以投资,应统一考虑风险和收益。心理账户视角:你认为“10万是本钱,要稳当点”;“那2万是赚来的,可以搏一搏”。你可能会用这2万元去买风险极高的加密货币,但如果让你从10万本金里拿出2万来做同样的事,你会极度抗拒。2. “股息账户” vs “资本利得账户”
现象:投资者倾向于将股息收入视为“额外收入”或“生活费”,而将股价上涨带来的收益视为“不能动”的资本。行为:公司发放股息后,投资者会感觉“拿到了一笔钱”,更可能把它花掉。尽管分红除权后,你的总资产并没有增加(股价会相应下跌),但你心理上觉得“落袋为安”了。例子:一只股票股价100元,分红3元后,股价变为97元,你的总资产仍是100元(97元股票+3元现金)。但很多人会觉得“哇,白赚了3块钱红利”,而忽略了自己持有的股票价值也同步减少了。3. “解套账户”
现象:为每一只亏损的股票单独开设一个“心理账户”,目标是“在这个账户上回本”。行为:死守一只亏损的股票,拒绝卖出,心里想着“只要涨回我的成本价我就卖”。即使有更好的投资机会,也因为“这个账户还没平仓”而错失。后果:这导致了 “处置效应”——过早卖出盈利的股票,过久持有亏损的股票。4. “年终奖账户” vs “工资账户”
现象:虽然都是你的收入,但你会把年终奖和工资放入不同的心理账户。行为:辛苦攒下的工资舍不得投高风险产品,但一笔“意外之喜”的年终奖,可能就会毫不犹豫地投入股市去“搏一把”。三、心理账户的危害
忽视货币的 Fungibility(可替代性):钱就是钱,不管它来自哪里,其购买力和投资价值是相同的。心理账户让你忘记了这一点,导致非理性配置资源。扭曲风险认知:导致你在不同投资上承担的风险水平不一致,整体投资组合的风险可能失控。你用“盈利账户”去赌博,可能会亏掉你“本金账户”辛苦赚来的收益。错过更好的机会:因为死守“解套账户”,而错过了将资金投入到前景更好的资产中的机会,产生了巨大的机会成本。非最优的资产配置:你的资产配置不是基于全局最优策略,而是基于一个个孤立心理账户的孤立决策。四、如何克服心理账户?
树立“总财富”观念:时刻提醒自己:所有账户里的钱都是我的钱。在做任何投资决策时,应该从整体财富的角度出发,考虑整体的风险收益和目标。进行整合管理:尽量使用一个综合的投资平台,清楚地看到你所有资产的总市值和总收益,而不是孤立地看每个股票的盈亏。制定统一的投资纪律:建立基于总资产的投资策略和资产配置比例(例如,股票占60%,债券占40%)。无论资金来自本金、盈利还是股息,都按照这个统一的纪律进行再平衡。决策前自我提问:在决定用“赚来的钱”冒险前,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现在的是现金,我还会把它全部投入这个高风险项目吗?”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不要这么做。总结一下:
心理账户是人性的一部分,它帮助我们简化复杂的决策,但它也是投资中的一个隐形陷阱。认识到它的存在,有意识地跳出一个个“小账户”的思维,从“总财富”的大局观出发进行决策,是你迈向理性投资的重要一步。
来源:国诚小女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