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年轻人去“欢呼”,嘉实这只ETF玩明白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5 17:30 2

摘要:在嘉实基金近期上线的播客《时间嘉讲》第二期《每代人都有自己的Labubu,却都是铁打的新消费》里,主持人邀请基金经理吴越和董晨宇,从投资和社会学两个维度,分析了新消费领域火热的底层逻辑。

“坐公交,去酒吧”、“该省省,该花花”……

这是一位刚毕业的00后女生,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董晨宇说的两句话,勾勒出这届年轻人追求“质价比”的新消费观。

在嘉实基金近期上线的播客《时间嘉讲》第二期《每代人都有自己的Labubu,却都是铁打的新消费》里,主持人邀请基金经理吴越和董晨宇,从投资和社会学两个维度,分析了新消费领域火热的底层逻辑。

消费品最重要的研究,永远是最基础的需求研究。

去年下半年,第三方机构完成了全国范围内消费意愿草根调研。他们发现,当下消费意愿最强的两类人群:一类是年轻人群,尤其是刚毕业的;一类是一二线城市的高净值人群。

当下的消费市场,并不能简单定义为“消费升级”或“消费降级”,用“消费分级”,或许更贴切一些。

对于“衣食住行”一类的必选消费,很多人不再讲究高品质、大品牌,“能省则省”,可以通过消费降级来压缩开支;而对于“花点小钱,就能提升疗愈感和小乐趣”的可选消费,反而在增加。

1、经济下行期的“悦己消费”

去年热播的影视剧《凡人歌》里,当95后的李晓悦收到公司晋升通知时,她第一反应是找到领导:“我能不能不升职?”

她的理由是:公司表面上涨了几千块钱,但实际上,她需要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熬夜掉头发,久坐长赘肉,都不够去医院的!

在经济上行期,努力做题和搬砖,超额完成KPI,换得升职加薪和人前威武,还能找到个人奋斗的价值,也能实现精神上的成就感。

当经济步入下行期,当取悦别人也换不来“正反馈”时,开一次盲盒、看一场演唱会、吃一顿自助餐,取悦下自己,就可以拯救职场失意的不开心。

写到此处,我突然明白了导演的良苦用心——“晓悦”谐音“小悦”,当时代无法赐予惊天动地的大成功时,生活的小确幸,小惊喜,也可以取悦自己。

参考日本历史发展经验,在人口曲线两端都有压缩的前提下,主打“陪伴”、“情感”属性的悦己经济,达到前所未有的市场空间。

安永近期发布的《解码2025中国消费:悦己驱动下的消费变革》报告,也得出一个结论:悦己消费,正成为当下和未来的重要趋势。

这一趋势下,消费者更愿意为高品质 、高附加值产品支付溢价,消费观念从物质消费向精神消费,体验消费转变重视消费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情绪价值型消费兴起。

伴随着悦己消费的崛起,相关产业的价值也开始被重估。

比如,今年618期间,某公司开启了大规模多平台线上补货/预售,从内地电商数据来看,天猫旗舰店销售量100万+、抖音旗舰直播间40万+。

在国货市场,国产品牌替代外资,本轮国货崛起不是简单的性价比产品份额提升,而是产品微创新方面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

在美妆市场,根据亚洲女性开发的光影塑颜高光粉膏做到了微创新。

在黄金珠宝市场,欧美奢侈品牌需求下降,特别是人造钻石对珠宝首饰保值增值价值造成冲击。

2、新旧消费估值的“火与冰”

“不结婚、不生娃、不买房!”

两年前,当这句话从互联网大厂离职的90后脱口而出时,我还惊讶这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尽管分不清他们是真躺平,还是自嘲梗。

两年后,当万科A股价又连跌两年,股价跌破7元、总市值跌破800亿元;当生产潮玩的泡泡玛特,股价涨近300元、总市值超3600亿元,很多人才恍然大悟:消费市场,真的变天了?!

过去十几年,从经济上行期到经济下行期,从全民炒房的负债前行,到“我只想要一个冰墩墩”,再到“我可以买贵的,但不能买贵了”的轻装上阵,都折射出国人消费观念的静脉潜流。

消费市场的最新趋势映照到投资上,最直观的感受是,过去一两年传统消费和新消费赛道的上市公司估值,也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态势。

以房地产开发为例,它代表旧消费里的“住”,而且是透支六个钱包,背上未来三十年房贷的消费,2020年至今已连跌五年。

反观代表新消费的恒生消费指数(HSCGSI),虽然也经历了2021-2023年的估值承压,但最近两年上升势头强劲。

不同行业和板块估值分化的背后,是资金对于趋势的理解和预判,而以机构资金为主的南向资金,对市场潮流的走向洞察,更具敏感性。

自2024年四季度以来,南向流入港股市场的资金量不断增长,南向资金全年整体成交净买入金额达到7440亿人民币,刷新了互联互通机制开通以来的最高纪录。

资金流入行业主要集中为非必需消费、资讯科技业和金融业,其中非必需消费行业3月资金净流入832亿港元,大幅领先其他行业,非必需消费行业的季度净流入也排在前列。

3、港股通消费ETF:跟着年轻人的脚步

时隔十年,上证指数再次站上3800点!

不过,就在市场一片欢呼“牛市来了”时,也有人黯然神伤:指数,披着牛皮狂奔;个股:披着熊皮挨揍!

在市场反复蹂躏的结构性牛市中,“炒股不如买基金,买基金不如买ETF”的被动投资理念,已经成为投资人的集体审美。

港股通消费ETF追踪的指数样本股均为港股通个股,这使得ETF本身不受QDII额度限制,也是T+0交易品种,方便了交易型投资者进行短线博弈。有坚实的基础作为支撑,消费行情的展开也如火如荼。跟踪恒生消费指数(HSCGSI)的港股通消费ETF(代码:520620),近期表现优异。

恒生消费指数有何特点?简单概括,有以下三点。

一是,当前权重股集中度高,覆盖纯消费领域:根据Wind数据,截至2025年6月30日,前5大成分股权重为43%,前10大成分股权重为60%。覆盖必需消费与非必需消费两大领域,以非必需型消费为主。

二是,指数成分股盈利能力稳健:根据2024年年报数据,当前指数成分股净利润增速11.46%,高于港股通整体水平6.22%;营收增速7.59%,高于港股通整体水平0.97%。

三是,恒生消费股息率高,且分红稳定:恒生消费指数成分股近一年股息率3.26%,同期港股通消费仅1.45%;恒生消费成分股分红稳定,注重股东回报,股息率更高,配置价值突出。

或许有人问,恒生消费指数近一年涨了30%,2025年以来涨幅也超10%了,未来还有升值空间吗?

回测下历史数据,不难发现,当前指数“处于近5年估值低位”。

截至2025年7月11日,恒生消费指数的市盈率为18.75倍,位于指数近5年历史分位数的22.31%,估值处于历史较低水平。

4、超级ETF再下一城,“所见即所得”

上个月,趁着一位证券研究创新部负责人朋友来北京出差,围绕财富管理、公募ETF等热点话题,我们录制了一期90多分钟的播客。“借鉴美国的经验,万物皆可ETF,尤其在低利率时代……”该朋友说。

播客里,这位朋友还举了胖东来的案例,它商业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其践行的商业平权理念——通过公开商品产地、供应商及毛利率等信息,赋予消费者与专业采购同等知情权。

财富管理行业也在进行着类似的变革,近几年规模快速增长的ETF基金,其本质就是一类高度透明的金融产品。

得益于ETF大爆发,国内公募基金的管理规模,从2024年初的27万亿元增至最新的33.84万亿元。其中,ETF最新规模达4.72万亿,相比年初增长了近1万亿,产品数量较年初增加了218只,至1257只。

成立于1999年的嘉实基金,以3006亿元ETF规模位列行业第五,旗下58只ETF,分旗舰宽基、行业&主题、策略Smart Beta、跨境、商品等五大系列,科创芯片ETF等多只产品规模和业绩,居行业前列。

8月19日上市的港股通消费ETF基金经理王紫菡,2016年加入嘉实基金,历任指数投资部投资经理助理、投资经理,目前管理规模181.6亿元,在管基金最佳任期回报76.58%。

面对市场上千只ETF产品,为有效避免因名称模糊给投资者带来困扰,降低投资者的信息筛选成本,自6月17日起,嘉实基金“超级ETF”22只产品进行集体更名。比如,“稀土ETF基金”变更为“稀土ETF嘉实”。

对此,嘉实基金相关负责人表示:看得懂才能选得对,希望通过这种“所见即所得”的命名方式,帮助广大的投资者们更直观、更快速、更准确地理解ETF产品的核心特性。

当ETF渐成资管行业的“标品”,公募大厂ETF之间的竞争,不仅取决于跟踪指数的精度,对市场需求响应的速度,也考验各家服务客户的颗粒度。

参考资料:

1、《Ep2:每代人都有自己的Labubu,却都是铁打的“新消费”》 (节目:时间嘉讲;来源:小宇宙APP;日期:2025年7月25日)

2、《ETF丛林时代:嘉实基金的“超级”生态样本》(作者:陈书玉;来源:券商中国;日期:2025年8月6日)

3、《看得懂才能选得对,嘉实基金“超级ETF”22只指数产品集体更名》(来源:嘉实基金;日期:2025年6月19日)

4、《2025中国金融产品年度报告:生态跃进》(来源:华宝证券;日期:2025年1月)

5、《低利率时代,万物皆可ETF?》(作者:陈俊岭;来源:老陈聊资管;日期:2025年7月17日)

(风险提示: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基金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

来源:凌叔讲故事

相关推荐